爱乐偶谈

2008-11-06 09:15 | 作者:茗土 | 散文吧首发

“死亡就是意味着再也听不到莫扎特音乐啦!”——因斯坦

(一)

当古典成了精英式的附庸风雅,不禁问:为什么古典?古典在当时也是流行!可今天的流行,能成为明天的古典吗?这是问题的实质。

如果没有肖邦,贝多芬,莫扎特。。我们今天的爱乐是什么样子?我们为什么出不了肖邦,贝多芬,莫扎特。。。?

其实艺术是教不会的,诗也好,音乐也吧。解释都是建立在误读,误听上的过度解读。诗,音乐。。。无法解释,也不用解释。只有凭生活经验,阅历,知识去走近她,走进她。。。

中国不缺音乐天才,缺的是终身挚爱音乐,投身于音乐的精神。

了解音乐的最佳方式只有听,多听。大师早已作古,音乐仍在进行。让自己陶醉在音乐中,把握音乐的瞬间。

(二)

是钢琴让我认识了殷承宗,还是殷承宗教我认识了钢琴?

是在百花休眠,一花独放的年代,样板戏听腻了。一天,学校包场电影《钢琴伴唱红灯记》。银幕上,三角钢琴边坐着殷承宗(不知何故,那时叫殷承忠)。十指在黑白键上跳动飞舞,流出明亮轻快的旋律,托出宏亮的唱腔,那般的清新。新奇,使我对这位大音乐家肃然起敬。眼馋着那宏大黑亮的钢琴,在他手下怎么就如此神奇地或轻诉,或怒斥,或激昂,或委婉。。。我多想有一天也能坐在琴橙上,用我的双手去描绘大好河山,倾诉心中的喜怒哀乐。。。我记住了钢琴,记住了殷承宗。

我的钢琴童年流逝。只是初中的一个偶然,又将它勾出。那是合肥九中校园的一个晚上,我从教室自习完走出。音乐教室传出一阵轻快的钢琴声,禁不起诱惑走到门口。是我的同班同学林晚玉在练琴,她对我笑笑,又在琴上欢快地跳开了十指,我傻傻地看着,听着,想着。。。离开音乐教室,不愿回家,在钢琴淡淡的音乐声中,在校园久久地徘徊。又想起了殷承宗,想起了钢琴。此时我悟到这不是我的,这不是咱百姓家的玩艺。我的同学林晚玉是我省文联主席,大作家那沙的女儿;钢琴也是电影中看到的大户人家的玩艺。莫名其妙的:我恨殷承宗,你为什么能弹钢琴;我恨同学林晚玉,你家为什么有钢琴;我恨自己,你为什么无琴?

后来听说殷承宗下放农村,我开始不安。他走了,谁来《钢琴伴唱红灯记》?他那双弹钢琴的手怎么能插秧,割稻,要是手割破了,我还能听到钢琴声?

七十年代初,殷承宗来合肥江淮大戏院,举行两场钢琴独奏音乐会。鬼使神差地我硬是挤出勤工俭学的捌角钱,买了两张甲票,去看我敬慕的音乐家,听他用琴音描述人生

第一场,我只是傻傻地看着殷承宗,当您微闭双目,沉浸在乐曲中,我也醉倒在您的梦幻里。只是,那时我还不懂音乐的内涵,只是喜欢而已。总觉的剧场里的人不一样,一个个都那样端庄文静,沉浸在音乐中,没有一丝杂音。身临其境,迷在其中,为之感染,正襟危坐。默默地注视着我的偶像,静静地听至终场。

第二场,我从您的眼神,指下流泻的欢快中,似乎听懂了一曲《快乐的啰嗦》。只觉得,殷承宗你太伟大了,怎么几十个黑白相间的键,在你灵巧手指的翻飞跳跃下,能叫人欢喜叫人忧?

从此我爱音乐,爱钢琴曲,爱作钢琴梦。

一九八三年,从一份小报读到殷承宗去了美国,找不到活干,在餐馆洗盘子。我的心受到重创,开始痛恨你——殷承宗。你那双手本属于钢琴,洗盘子是我等的活,如若可能我去替你洗盘子。渐渐的我开始怀疑小报的真实性,美妙的琴声,梦幻般的殷承宗又开始闯入我的记忆,那流畅前奏烘托下的“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我买了一盘《钢琴伴唱红灯记》磁带,教女儿唱“做人要做这样的人”。

迷终于解开了,中央电视台播出了殷承宗独奏音乐会。屏幕上,你用高昂,激动人心的《黄河》向人们展示你的风采,诉说你的辉煌。我看到你键盘上跳动的仍是我向往的灵巧,有力的十指。从你的眼中,从里魁伟的身上,从你指端泻出的音符。。。我读懂了:殷承宗,你仍是黄河的儿子;你仍是钢琴的儿子;你仍是我的偶像!

为圆一个钢琴梦,我有了一架钢琴;可喜的是女儿将从音乐学院毕业,从事忠爱的钢琴。。。

每当女儿打开琴盖,每当钢琴音乐响起,我看见你——殷承宗。我常同女儿谈起殷承宗,谈我的钢琴梦。我们一家三口常常听您的《黄河》,《钢琴伴唱红灯记》,女儿最爱自弹自唱“做人要做这样的人”。

(三)

听高枫的歌,虽不十分欣赏却也不讨厌,且听出了几分新味。于是就小品。

高枫,何许人也?创作歌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毕业。一个典型的“不务正业”,可他成功了。

为什么众多音乐专业工作者突不出重围,而让旁门左道从侧面攻上来了?于是我想到。。。

我们不是说:越是民族的越能走向世界吗?为什么半拉子的民族味反而比地道的正统的民族味更吸引世界?爵士音乐是黑人的音乐。美国作曲家格什温(他不是黑人),应用爵士音乐写成的钢琴作品《蓝色狂想曲》却成为世界名曲。而真正地道的黑人爵士音乐家反而无此成就;西班牙画家毕家索仿非洲原始绘画作画,画出了世界名画,而正统的非洲人却达不到如此高度;我们这个曾诞生了屈原,李白,曾经创造了“四大发明”,曾经保持了上千年的世界领先地位的杰出的民族,和它杰出的文明,却没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

是不是向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一样,杂交比纯种更有优势?混血儿大凡健康,聪颖,美丽,正是远缘的优势。俚俗之语骂之为杂种,却体现出超乎寻常的生命力。驴子与马之子——骡子,就具备了双亲的特长且优于双亲。

人的血液是红色的,大海和天空是蔚蓝的。只有当蔚蓝色的海风终于化为水,重新滋润这片干旱的黄土地时,龙的巨人才有可能重获新生。

那么,混血文化比纯种文化是不是更有优势?

是的,那学贯中西的文化泰斗钱钟书;那雄浑壮美的《钢琴协奏曲黄河》;那传统的《梁山泊与祝英台》被小提琴诠释出撕心裂肺的《梁祝》。。。

(四)

读哲学诗人赵鑫珊的《贝多芬之魂》,赵鑫珊问:“试问:现代人有几个还经常阅读黑格尔的《自然哲学》并与之发生共鸣呢?其中涉及物理和生物学知识的觉大部分,早已成了一堆该进造纸厂的废纸。但贝多芬的《田园》依旧在我们的耳际和内界的心耳回荡,催我们点点滴滴落下心泪。”问得好!问的我汗颜。连手边这本《贝多芬之魂》(精装本)以及我架上的《莫扎特之魂》(精装本)等都是从三~五元书店淘来的,真是中国的悲剧和耻辱!我自己早已有一套简装本,此是给女儿的,这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我告诉女儿:你学的是钢琴,你如不读大量的人类文化典籍,不用深厚文化垫起你的琴心,你何以表达古典的厚重,又如何去感动世界?真的,没有哲学思辩,我们和市侩凡夫俗子有什么区别。当下虽有丰盛的物质财富,进入电子信息时代,但人如果没有思想同猪马牛羊有什么区别?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有知识没有文化的时代。浮躁的时代更要坐下来好好读几页书,听几曲《田园》《命运》之类。

晚间,还是接着读这本已阅数遍的《贝多芬之魂》,百读不厌,为之动容。真难以想象,这个老头长了几个脑袋?一个外语农业翻译,何以对音乐的把握这般入髓,正版音乐评论家也无法这般催人。那种纯技巧的评论不是我等爱乐者需要的。常常痴思,我一个农学脑袋,为何少有此等境地?读久了方知这非学而之知而是沉心数年心血的凝结。赵说:“想象力原是人类有别于动物,把自己从动物界提升出来的最突出的精神能力之一。没有想象力,就不会有音乐这门艺术。正如没有想象力,,就没有诗歌,绘画,数学,理论物理和哲学。。。。。。甚至没有一切人类精神创作。”不要让想象力自生自灭。抓住每一次稍纵即逝的想象,或诗或文,或画或音。。。狂它一下又何妨。让人们去说我神经,我很舒心!

(五)

听莫扎特的《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K·622),尤其是慢板乐章单簧管独奏的那个主题,绝对美的悲伤.那声音来自天籁,很凄婉,坦然,透亮,是一汪来自深山未被污染的清泉,湿润而清醒.我心里有很多话要说,但我一句也说不出,只能随着乐音流泪,任心泪流淌.不知道是为莫扎特,还是为自己.

音乐,只有流过心头的一串清丽的琶音才可进入言不可及的地方.

因为太多的经历;因为太多的梦想;因为太多的感受;因为太多的思想;因为太多的…无以言.只有音乐,倾听,且疯狂.

是的“奔六”的老何,可笑而有激情,心仪的乐痴,无人能挡.

爱乐,共振才是真谛.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知识阅历且痴狂,才可享受共振.而共振的能量不是想有就有的.我有,我痴狂.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