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墓,插青祭灵

2012-04-01 12:12 | 作者:欣庸 | 散文吧首发

农历3月初,正值阳光明媚,景和清明之时,江南已是绿茵覆盖、语花香,而北国正是风吹拂、万物泛青。从南到北,一幅千年不变的画卷向众生徐徐展开:温差——让大自然的神工浓笔轻抹;差异——让民俗风情散发着眷恋悠久的传统幽香。有幸,华一统,炎黄同宗,流年轮回又迎来了神州大地祭拜神明的节日——清明节

有关清明节的传说很多,首当推崇的应该是“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或许这句诗并未出自介子推之口,流传的故事不好推证,但应该相信这种传承不衰的口碑与时空。介子推割肉救主(晋文公)理应头功,当弄功封赏时,介子推带着母亲隐居绵山。晋文公几次派人都招不回,最后用火相逼,以为烧山让其回心转意,结果母子宁愿活活烧死也没有走出来。晋文公扼腕痛惜,嚎啕大哭。为了纪念介子推不求功名、高风亮节的美德操行,晋文公把这天亲定为“寒食节”,禁忌民间烟火。“寒食节”可巧是清明节的前一天,人们就把两节并一。然而清明节在此之前已成民俗节日。

第二年清明节,晋文公率领众大臣前来祭拜,突然发现被烧焦的柳树又长出了新枝,感到很神奇,随手摘一枝插到介子推的坟头。有意无意,用一物表达对介子推清廉明智之褒奖,没想到随后变成风俗,这种插青祭灵的风气一直延续至今。

民间有谚语“举头三尺有神明。”或许人们不曾去想这些事,如果你问身边的老人们此事,大部分承认有神明存在。他们的处世原则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尽管自己一生都没有机会遇到,可是人们清楚敬拜的神灵不是那些已经死去的腐躯,而是他们身上曾经存在的正义、善良、勇敢、激情、心、热爱生活的种种活着的灵魂。为什么思念泪水像杜牧的那首古诗“清明时节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那何止是雨!是普天子孙对亡灵的深深缅怀,心中流动的感恩情河。古往今来,清明节扫墓为什么那样隆重?这是生灵传递的力量,代代轮回,既是自然生物的本性所依,又是人性理性的文明延伸。至于神明的存在与否,人们心里都清楚:就是在灵魂深处沉淀了一种尊重、敬畏、铭记英灵的美德,时时提醒自己的言行,约束自己的秉性,让美德继续前行。祭拜只是一种表达形式,发乎于情,行于礼。人们相信隐形的力量,很可能就是祈祷中的神灵。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祭祖归宗最神圣的节日。这天,人们放牧原野,享受青山绿水、阳光和煦、春风轻抚的优雅时光,三五成群游弋在清香瑞丽的气息中,踏着柔软青青,带着满脸虔诚,怀着一腔喜悦心情来到亲人墓前,既隆重又浪漫。那一刻,或许凝重与轻松会同时相聚,或许想说的话只用一枝绿来表达。满目青山,处处是坟茔,大江南北,到处是忠魂。我们是一群流动着信仰的游魂。深爱这片热土,深爱有着5000年的文明。清明意味着什么?是千百代唯独不愿忘记的神话。从古续到今,清明节仅仅是为了祭拜?

清明节扫墓,少则一日,多则可以延续一个月。3月,正是阳春与暮春交替之际,青青泛绿,万物争宠之时,自古就有踏青郊游之习。利用祭祖的假日时光,何不结友放牧一回,让久憋闹市的烦闷释放给天清气畅的大自然?放开陶醉的胸怀,拥抱日思想的美景?一年一度,仿佛让记忆镌刻上那段感动生命奇缘,我们仿佛承载的是大地的清和、阳光的明媚,仿佛一个个动人的传说从我们身后传承。

如果是为了祭拜而祭拜,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形式安放虔诚的心情则可。可是“清明”二字,并不如此简单。春天是清的天空、绿的世界、明媚璀璨的宇宙,一切都象征着蓬勃旺盛、欣欣向荣,这是大自然给予的感动;既然有介子推感动灵魂故事的传承,说明清正廉洁、坦然面对功名利禄是这样的一份崇高境界;晋文公插柳祭拜,是多么的潇洒而又独具匠心,不值得人们效仿深思吗?

清明节到了,万民向往祭祖来表达一份诚意,或许你的条件制约,可以在网上祭拜,只要心中清明则可。有条件的可以选择插青祭拜,这很明智,而且富有内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