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追思:我心中的丰碑

2012-04-01 09:38 | 作者:阿坤 | 散文吧首发

他为抗美援朝而来,却没能去朝鲜前线;他为抗美援朝而生,却未死在朝鲜战场。他的一生是普通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他没有建立什么卓著的丰功,也没有什么卓越的伟绩,但在我心中却是一座丰碑。他就是我的父亲——一个穿过军装、扛过枪、没有打过仗的抗美援朝军人。

不是他不想建功,不是他胆怯马革裹尸,只是命运的安排,一场小病将他与战友天各一方。战友去了前线,去了天堂;而他却留在了国内,留在了人间。每每想起,他总是后悔:“为什么我要听从领导的安排去医院?为什么我相信领导的话——部队不会开走,”到老他还是那样得问天。他是那么的固执,又是那样的单纯。他是新中国老百姓的一员,他是五、六十年代百姓的代表。正是他们与老一辈打天下者共同建造了共和国的大厦,正是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做人的高贵品质。

20世纪40年代,皖南宁国山区一个小山村,游击队队长劝他参加队伍。整整4个小时,他没有说几句话。他心里反复嘀咕:“我走了,我妈怎么办?”为此,他错过了扛枪打仗的解放战争。随着全国的解放和弟弟的长大,他赶上了抗美援朝,毫不犹豫得走出了大山。

没能去前线,安下心来干起该干的工作。从战士到司务长,从司务长到总务股长,从总务股长到县电影公司经理,整整40年,转了一大圈七品芝麻官也没干上。但他无怨无悔,兢兢业业工作,60年代浮肿在司务长任上,70年代总务股长住在最旧的房子里,80年代公司经理为建大楼在地上捡砖头,退休了也没闲着又为县委修缮古塔。

“人活着就要为社会作出贡献,人活着就要为大家。这大家说大了去就是国家,说小了去就是别人。”我不敢说我父亲的话就是雷锋精神,但我相信这是那一代人共同的信念、共同的理想,也是我们这一代人及后来人应有的精神、应有的品质。我以为,这是中国百姓千百年的日常伦理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父亲他走了,他在我心中的高大形象没有走;爸他离我而去,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在我心中永远是一座丰碑。

所属专题:2012清明节诗歌散文专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