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帖缱绻上千年,梦生缘

2012-03-22 18:33 | 作者:欣庸 | 散文吧首发

王羲之,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在中国大地上传播了1600多年,还是余音袅袅,魂飞牵;一帖《兰亭序》飞渡千百载,真迹隐匿,临摹竟成国宝。追其渊源,不难看出:纸飘魏晋风骨,笔洒神魂趣成;极品传世,供奉“书圣”。

大家都知道,王羲之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散文家。官至“右将军”,世代书香豪门,自幼酷书法。祖家山东琅邪,避乱随迁江南。从小研习名家书法,博览众长,名师指点,集一家风格。他的“墨池”精神一直流传至今。他的代表作很多,其中《兰亭序》深受历代人们所敬仰,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美誉。

有关他“书品、人品、官品”的流传故事很多。最让人神奇的事莫过于书写《兰亭序》的一瞬豪情。东晋永和九年,农历3月3日,王羲之邀请好友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禊,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此帖是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怀的情景。因为当时作者饮酒豪放,兴致极高,行云流水一气和成。其中有20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事后作者重书,一连书写几次都不显当初神韵。故草作便成了千古绝唱。其真迹相传无稽,不谙真相,谬误扩大迷雾重重。其中不乏神秘色彩,让后世难考其源。

有关唐王李世民酷爱《兰亭序》,想得到真迹的传说已成热议,具体有无此事都无从考证。有人把希望寄托在昭陵墓中,希望有朝一日陵墓开发,一睹《兰亭序》真容。可是,人们的推测毕竟不能信服。1600多年了,这样一位名人的笔迹,在当时人们就非常崇拜。况且封建儒教“诗书礼仪”“琴棋书画”更是“文人墨客”必备的才智身份,羲之是大家,他的笔墨已经饮誉天下,几乎人人都想染墨增加声望。上个世纪60年代初,郭沫若对流传的说法提出质疑,他认为《兰亭序》的前部与后部不像出自一人之手,他是根据语气与思想分析得出的结论。有的人怀疑流传的草帖摹是一位道人所为。不过有种情况是真的:唐朝非常盛行诗书,并把王羲之的书法推崇为“书圣”。描摹的人越来越多。历代名人大家都争相临摹,据载,唐朝的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颜真卿、柳公权,宋代的苏轼、黄庭坚、米芾,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大家都对王羲之心悦诚服,推崇备至。

有趣的是,就连一些大家的临摹都很难见到。台湾故宫与北京故宫仅存元明的临摹,具体是真是假还是很难说清。这样一件国宝纷扰了几个世纪,一直是个谜。因为越传越神,他的真实性就越来越小。让我们感慨的是:从历代皇帝到普通平民为什么都热衷于这样一件神品?我们仿佛从这件事看到:儒家文化的修养根深蒂固,随着时间的推移简直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实质上,王羲之的《兰亭序》是他的巅峰之作,文行豪拓之情,书写流水之意,纯属自然流淌。一种放达牧野的胸怀留醉于笔端,让人看到了神魂与生命的崇高境界。

一帖缱绻上千年,寻梦路上觅奇缘

幸好,一切都成烟雾,梦里梦外都是情的追逐,爱的延伸。因为美丽、神韵、极品,人们才如此疯狂地迷恋。正如一首歌词里所述: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月下门棰心细如你脚步碎,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剩几闋真心能给谁。夕阳余晖如你的羞怯似醉,我本已写而墨香不退淤泥都有余味。弹指岁月轻唱清歌净绵延,情字何解怎落笔都不对,而我独缺你一生的了解。无花风月我提取的泥灰,手书无愧无惧人间是非。

今天,书法虽是一种比较古老的一种艺术藏品,但它经历了整个封建社会,其寿命见证了历代兴衰过程。人们钟爱,仿佛握住了历史脉络,从这里可以延伸到人们的灵魂。“文如其人,书如其人,诗如其人······”,仿佛人的才情、逸致、秉性、智慧都将从这里研发。我们从历史的墨迹已经看到,并且通过人们的喜欢程度、传播的寿命得知:世人都热爱精品、神品,它可以在有意无意之间把人的大智慧激发出来,变成情智的高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