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韩寒现象说起

2008-10-27 08:26 | 作者:阿六 | 散文吧首发

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听到或是看到“韩寒”这两个字,这家伙好像挺火的。闲来无事上网查查看,权当消遣。不看不知道一看下一跳:一个长得蛮帅的小伙子,估计语文学得还行,其余各科学业相当差劲;可能体育也不赖,说是开车很是了得。写作水平不知道怎么样,但是作品倒是很“卖作”。可能其文章正好迎合一些群体的口味吧,这家伙挺牛的,写的书都能卖到外国去啦。我没看过他的书,不能枉评。不管其作品社会价值如何,能去骗点外汇总是好的,起码算是为国家做出了一点贡献吧。虽然我没有看过他的作品,在其网文中看到他说过有点错别字也不要紧的论调来看,作品的水准想必也是一般罢了。但是他为什么这么火呢?这就是“迎合”的功劳了。比如肯德基,麦当劳,还有可口可乐,这些东西谁都知道没有什么营养,但有人吃。

闽南语有一句话,叫做“欢喜在人愿”。意思是什么呢?意思就是萝卜白菜各有所,就是各人的爱好不同,取向自然也就不一样了。崔健在唱《一无所有》的时候,很多大学生敲盆打桶跟在其后与他吼,因为崔健唱出他们的心声,唱出他们一无所有的贫乏,唱出他们的“肯德基,麦当劳和可口可乐”,崔健迎合了这一代大学生。现在,韩寒,郭敬明等一批所谓新锐作家,他们的作品也正好迎合了一些青少年读者的阅读快感。这是一群什么样的读者群呢?有钱有闲,起码能上得起网,以八零后独生子女居多。这些人孤独叛逆,渴望有人道出他们的心声。于是就成就了一批“文坛新宠”。而这些新宠们又很懂得现代人气的烹饪技术,煎炸焖炒样样精通。今天骂大师,明天骂泰斗。谁有名气谁有份量我就挑谁来骂,跟当年的红卫兵一样打倒一切权威。

这种现象是好是坏呢?现在下结论为时过早,就像当时的文化大革命,谁敢瞎说。我的意思是顺其自然,冷眼观螃蟹看它横行到几时?可是那些被斗的“干部”怎么样呢?胡须被揪当然很痛,于是,你踢我一脚我还你一拳;你揪我胡须,我扯你辫子。甚至打急了互相抓住对方的命根子,也顾不上掉了裤子露了屁股蛋儿。这样一来看热闹的人就越聚越多,事情越来越越复杂啦。彼此的人气越来越高,名气越来越大。老的不要脸,小的不害羞,打得不分输赢互利互惠,名气和神七一同都飞天啦,

“韩寒现象”还得益于互联网,要是没有互联网,就没有这么便利的条件让几亿爱凑热闹的中国人来围观。要是没有互联网,那些“新锐”们的作品也不能这么快速传播。他们应该感谢改革开放,感谢科技发展。

这种现象还能火多久?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