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科举制度看当代干部选任制度

2008-10-27 08:25 | 作者:飞翔的大海 | 散文吧首发

“十年沟隍待一身,半年千里绝音尘。鬓毛如心如死,犹作长安下第人。”——温宪

此诗既形象地勾画了科举制度之下,落魄文人在科考道路上的艰辛和人生无奈,也从侧面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弊端和社会危害。

科举制度在我国流传一千余年,曾在选拔人才,治国理政,促进发展上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因制度本身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历史的诸多原因,最终导致该制度危害重重,积弊难返,随着世人的唾弃,而走向寿终正寝。

但从另外一个方面而言,科举制度在人才的选拔上,也并非一无是处,否则,该制度也不会流传一千余年。

在我国历史上,历代统治者为了选拔优秀人才治国理政,曾经制定了各类选拔人才的制度,但都因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而终结。就在这无奈之中,隋唐年间出现了科举制度。当时,科举制度最大的优点是从根本上打破了豪门世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使国家行政机构的组成向着尽可能大的社会面开放。在一个时段,科举制度表现出这样一种热忱:凡是这片国土上的人才,都有可能被选拔上来,不分高低贵贱,不分年龄大小,不受身份限制,即使再老再迟,只要能赶上考试,就始终为你保持着机会,让你一朝成名,跻身于政坛,走向治国理政的人生道路。这种热忱在具体实施中虽然大打折扣,但它毕竟在中华大地上为广大寒门学子点燃了希望之火,执政者对社会智能的吸纳能力也大大增强。

如今,科举制度虽然远离我们百余年了,但其曾经有过的不拘一格,广纳贤才的选人机制,对我们而言,却不能不说仍有着强烈的现实借鉴意义。

当前,我国的干部管理体制经过多年的改革,应该说是制度完备,管理优良,在人才的选拔上成绩卓然。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干部的选任上仍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

比如,当前干部的选任,仍在不同程度存在裙带影响、人情影响、权钱交易、任人唯亲、排资论辈、结党营私等问题,而且,有些问题还比较突出。一些德才兼备,真才实学之人,仍旧因诸多条件制约,而不能被有效地被选拔进干部队伍,被提拔至领导岗位,而一些被选拔进干部队伍的人,其个人综合素质、理想信念、工作能力、道德品质等仍离人民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这些,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如今,国家和地方逐渐推行的公务员考试制度,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干部选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为广大人才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有利于将更多的优秀人才选拔进了公务员队伍,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可以说,随着该制度的逐步推广和完善,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被选拔至公务员队伍。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任何制度都不是万能的,公务员考试制度也是一样。随着这些年公务员考试制度的推进,其所暴露的诸多弊端也日益显现。比如,因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考试,而忽视社会实践,可能制造一批“考试专业户”;暗箱操作等不公平现象仍在一定领域存在;考试作弊问题难以根治;对申论、面试的成绩的评判,仍会受改卷人和考官主观评判的影响和个人学识的影响,而有些影响缺乏客观、公正性,有些影响还较大;考试所涉及的测试面及考试内容未必能保证所有人的才学得到有效检测;公务员选任,品德是否优良无疑是重要标准,但对品德的考核有流于形式的现象。等等。

当然,总体而言,公务员考试制度是一项公平、公开、公正的人才选拔制度,对国家选拔各类人才充实公务员队伍,有着非常积极和重要的意义。以上所列举的一些问题,也只是一点瑕疵而已,正所谓瑕不掩瑜,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公务员考试制度。随着该制度的推进和完善,一些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

行文至此,笔者还想着重谈谈干部选任的其他问题,主要想谈选任面的拓展和如何增添干部管理活力的问题。

过去的科考制度曾面向社会广纳人才,而且不论身份,门槛较低,选拔面较广,对国家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单就这一点而言,我觉得当前我国的干部选任制度可以予以吸收、借鉴。

比如公务员考试制度,在考试条件的设置上,能否将门槛降得再低一点?很多岗位,本科学历可否降为大专、户口和性别设置能否放得更宽、基层工作经验能否在更多岗位设置、能否将35岁的年龄设置再提高几年,等等,若这样,无疑可以进一步扩大人才的选拔面,将更多的优秀人才选拔进公务员队伍,减少人才的闲置和浪费。

再比如领导干部的选拔,通常都是在公务员圈子内和体制内选拔,虽然,这些年国家也曾经拿出不少领导岗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考,但毕竟只是杯水车薪,而且,这些面向社会招考的岗位有很苛刻的身份限制,大多数要求具备公务员身份,而且,对行政级别也做了苛刻的限制,以至于最终导致这样的招考还是变相为体制内的选拔,只不过选拔的方式以公开招考的形式进行。

古人云,“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无不反映了民间有志于仕途的人才,对执政者拓宽选才面,大胆、破格启用人才的殷切期盼。过去科举制度推行得较好时,一些出生乡野、身份卑微的人才,也有机会通过考试走向治国理政之途,并且直接入朝为官。这些人,往往不论身份,不论年龄,只论个人品德、才干和学识。

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隐匿于民间的藏龙卧虎之辈比比皆是。加强领导干部队伍的建设,扩大选人用人面,既坚持官中选官,优中选优,也拿出适当比例的领导职数,打破身份限制,放宽选拔门槛,不论工人、农民,不论专家、学者,也不论干部、职工,都有机会参与选拔考试,不仅可以为真才实学之人增添社会晋升渠道和希望,也可以增添领导干部队伍活力,整体提升干部队伍素质。

以上主要结合过去科举制度,谈了拓宽干部包括领导干部队伍选才面的看法,在此,再谈点关于如何增添干部队伍包括领导干部队伍活力的看法。

鉴于中央早已带头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我们是否可以考虑推行领导干部任期制,确保领导干部队伍能上能下,“青黄”合理搭配,以增强领导干部队伍的活力?其实,关于领导干部任期制,当前已有不少地方和单位进行了试点,而且效果不错,他们的主要做法就是对领导职务规定一定期限的任期,若任期已到,但没有被提拔,则自动“让贤”,将该领导岗位“腾出”,以利于更多的人被选拔至领导岗位,给更多的人走向领导岗位的机会,保持领导干部队伍的活力。

对于如何增添普通干部队伍的活力,其中一个重要举措还是在于在畅通干部出口上下功夫,只有畅通了出口,才能有利于进口的畅通,保证该队伍优胜劣汰,能进能出,充满活力。

当前,我国正大力推进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对于干部队伍包括领导干部队伍人才的选任和管理,同样需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勇于开拓。总之,对于干部队伍包括领导干部人才的选任,坚持面向民间,不拘一格,扩展选人用人面,坚持改进队伍的管理方式,确保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促进队伍活力,坚持既讲原则,又不失灵活,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坚持德才兼备,德字为先,应该成为我们选人用人努力的方向。

当然,干部队伍的人才选任和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任重道远,绝非三言两语而能概之,绝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之事,笔者在此只是谈点个人初步、肤浅的建议,权当抛砖引玉。2008年10月14日下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