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公主李仙蕙

2008-10-24 08:33 | 作者:野狐 | 散文吧首发

??久视年,也就是公元700年,一位十五、六岁的妙龄少女出嫁了,少女不仅天生丽质,有着显赫的身世。然而,仅仅一年便香销玉殒了。关于她的死众说纷纭,连撰写她墓志铭的工部侍郎徐彦伯也不禁感叹:“千秋万岁何时晓”!死后,她的坟墓被冠以陵,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坟墓被冠为“陵”的公主,这位公主就是大唐永泰公主——李仙蕙。??仙蕙“幼年端庄秀丽,慧志罔渝,韶音充塞”,李仙蕙端庄艳丽,“使桃李之花为之逊色”,且才智聪慧,生知百行。单从她的名字上,我们就可以想象她的美丽:“南国有佳人,容华著桃李”,当是明眸秀靥、仙气飘飘,宛如世外仙子,令人心醉。??我曾见过李鸿章的女李菊藕的一贴小照,标准的丹凤眼,瓜子脸,樱桃小口。婀娜的身姿,纤细、柔弱;古典优雅的气质,亭亭玉立,妩媚高贵,如画中之人,神情之间流露出大家闺秀的不凡气度。??想来李仙蕙更有盛唐时的大气和宫廷的华美,青涩的年龄,也会做着多情少女的桃花。据说,久视元年,武则天到山西文水省亲,就带着当时还是郡主的李仙蕙,在当时鼎鼎大名的文水书院里,李仙蕙遇到了唐初大诗人宋之问的弟弟宋之闵,一个郎才,一个女貌,恰好是情窦初开,恰好是一见钟情,放在现代,有情人一定会终成眷属。但高贵的出身并没有带给李仙蕙真正的爱情,她被自已的祖母赐下一道圣旨,与魏王武廷基成婚。一个是武则天的孙女,一个是外孙,这种亲上加亲的联姻在中国历史上数不胜数,为的就是巩固已有的政权。??武延基的父亲武承嗣因皇位的争夺上与李氏家族有过节,武则天曾经打算把皇位传给娘家人武承嗣,遭到大臣的极力反对作罢。身处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心,或许是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无尚荣耀,或许稍在风吹草动便会身败名裂,甚至是身处异首,命丧黄泉。年青的李仙蕙、武廷基身为皇亲国戚,或许从没预料到平静的生活暗藏着杀机。因为妻子的关系,也因为相同的身世和志趣相投,李显的世子邵王李重润与妹妹李仙蕙和武廷基关系密切,经常在一起饮酒谈心。有一天,三人私下议论:“张易之兄弟何德恣之宫中”,意思是说:张易之兄弟凭什么在宫中横行。??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把持朝政,在朝中胡作非为,对李、武二家也毫不客气。李武二氏皇族,为了平安活命,甚至为二张牵马执鞭。这就难免使李、武的后人心生抱怨。三个年龄不过二十左右的年轻人,既没有经历过世事沧桑,又没有亲历过人情冷暖,满腔的精卫填海之志和刑天舞干戚的猛志,对时世偶尔发表一下的看法,在当今来说再正常不过了。可悲的是,他们的身世和现实不允许有丝毫的闪失,三人竟因一句话招来杀身之祸。《新唐书》上说是被武则天缢杀的,大足元年“九月壬申(初四),杀邵王重润(懿德太子)及永泰郡主、主婿武延基(武则天侄武承嗣之子)。”《旧唐书》记载是武则天把他们三人交给李显,死在自己的父亲手中。??武则天四个儿子,李显排三,自小就眼瞅着自己的两个亲哥哥李弘、李贤死的不明不白,在两个哥哥被废黜后李显成为太子,并在高宗死后继位,继位后打算建立一支自己的力量与武则天抗衡。后被武则平废黜,被贬为庐陵王,软禁在均州和房州长达十五年,起伏波折的帝王生涯,使他的精神遭受巨大刺激,每天生活在惶恐不安中,形成懦弱敏感的性格,稍有风吹草动便如惊弓之,面对强悍的女皇,只能强忍悲痛,杀死自己的孩子。??我一直不明白,是谁向武则天告的密?目的是什么?是想对权倾朝野的二张献媚?还是想扫清未来走向皇位的障碍?这样一个躲藏在暗处的小人,因一句谗言让三个鲜活的生命瞬间凋谢,还有一个腹中无辜的小生命。我想,他的后半生一定生活在痛苦的煎熬中,度日如年、生不如死。??705年,中宗复位登基,爱子爱女夭逝的一幕,也一直是李显刻骨铭心的伤痛。这年的四月,李显追封李重润为“懿德太子”,追封李蕙仙为“永泰公主”,并且空前绝后地特许他们的坟墓尊称为“陵”,规格与帝王等同。也许此时,李显的心中才有些微的安慰。??然而,1960开掘永泰公主陵时,却意外发现墓志铭上有“珠胎毁月,怨十里之无香”的字样,是说永泰公主是因难产而死。这里需要解释的是,古人写墓志有三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长者讳。故写墓志,一般是以典故喻之,直书者少。但从永泰公主死的时间与自己的丈夫和哥哥仅相差一天来看,应是因怀孕缓行一天被毒死的,而非杖杀或者难产。??在永泰公主陵的甬道前,你可以看到这块倍受争议的墓志铭,志盖上刻着“大唐故永泰公主志铭”九个篆体大字,志盖下面是用楷书写成的1000多字的志铭。清晰的楷书一如墓的主人,端庄秀丽。流畅的书写之间,定位一个朝代的是非曲直,无论是工部侍郎徐彦伯还是中宗李显,似乎都是一件讳莫如深的事情;定位一位遭遇不测的少妇一生,确切的说是正值少女年龄的女孩子,更是一件晦涩的事情。??静止中流动的时光,止不住后来人的思索。??时光如沙漏,慢慢浸洇着的是一世一世的红尘。真性情的活过,说过,做过。到过此生,管它千万年后是一季一季的黑暗。??无须揣测,已然忘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