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之死

2012-02-13 15:00 | 作者:万俟格格 | 散文吧首发

红楼后四十回中,我觉得写得最精彩最动人之处莫过于黛玉之死。黛玉气绝之时,正是宝玉娶宝钗的那个时辰。当隐隐约约音乐伴随着黛玉的魂魄逝去的时候,大观园惟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凄凉冷淡。

黛玉初进贾府之时,作者就说她身子虚弱,自打会吃饭时起就吃药,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但是,仅仅是这就使得黛玉香消玉殒么?

我们都知道,在红楼的前八十回里,贾母是非常喜黛玉的,凤姐当时时和贾母站一边的,当众人提及给宝玉说亲时,贾母说要模样好的,处的来的,一个院子里住的,这些条件,舍黛玉其谁?还有红楼第二十五回写到,凤姐送新茶到黛玉房中,因被黛玉抢白,故打趣黛玉道:“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为何不给我们家做媳妇儿?”说得黛玉红脸不言。

如此一来,家中两大权力中心都是看好黛玉的,但是为何最终还是出现了后四十回礼的调包计而使得黛玉含恨而终呢?

这就不得不说说因“贤才德”选入宫中,起初掌管王后的礼职,充任女史,不久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的贾家大小姐——贾元了。虽然贾元春在书中出场不多,但她既是贾府的政治靠山也是封建家族制造的“金玉良缘”婚姻的支持者。为什么说她是封建家族制造的“金玉良缘”婚姻的支持者呢?大家都注定,她在一次赏赐礼物给众人礼物的时候,独宝玉与宝钗的相同。这就显示了宝玉择偶问题上的倾向。

那么,仅仅是一个贾元春就能使得我们的黛玉死于非命吗?

不,除了元春,大观园里一个个的有谁真的对黛玉好过?

首当其冲的就是宝玉身边的大丫鬟——-袭人。

袭人,原名珍珠,从小因家贫被卖入贾府,原系贾母之婢,后又服侍史湘云几年,贾母素喜袭人心地纯良,恪尽职守,将她予了宝玉,作为后备姨娘之人选,后逐渐成为宝玉丫头中的领头人,纵观全文,袭人合乎当时的妇道标准和礼法对奴婢的要求:小心谨慎,温顺谦恭。也正因为这个谨小慎微的丫头却做了荼害黛玉的凶手。

众所周知,袭人对宝玉是有些个“痴处”的,这“痴处”,来源于王夫人等许诺给她的准姨娘身份,因为这,袭人就开始关注起宝玉的“准新娘”,之间的“准奶奶”来,文中写道袭人听闻贾母有意将黛玉许给宝玉时,就巴巴地跑去潇湘馆探黛玉,还搞的黛玉十分奇怪:袭人姐姐平常是最不热衷说别人的,怎么今儿个……

所以,当宝玉因所谓“流荡优伶”、“淫辱母婢”等罪状遭到贾政一顿痛打后,袭人如同惊弓之,惊恐不已,她觉得再不加制止,宝玉很可能会闯出更大的“丑祸”来,于是在王夫人找她谈话时,她便未绸缪,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怎么个变法儿,以后竟还叫二爷搬出园外来住就好了。”并说出来自己的顾忌:“如今二爷也大了,里头姑娘们也大了,况且林姑娘、宝姑娘又是两姨姑表姊妹,虽说是姊妹们,到底是男女之分,日一处起坐不方便,由不得叫人悬心,便是外人看着也不象。”袭人的深思远虑触动了王夫人担心宝玉“作怪”的心事,王夫人对她感激不已、“感爱”不尽,给了她许多实际的好处,而对黛玉,那是绝对起了一份“恨”的。在加上平常宝黛之间的一些事,也会毫无疑问地“传”到王夫人的耳朵里,这“恨”久更深了一层。

经过王夫人这么一“恨”,黛玉比之宝钗久差了一大节了,再说,王夫人和薛姨妈是姐妹,再如何,宝钗也比黛玉亲,中国封建社会里是很注重血缘关系的。这就有了后来王夫人进宫游说元春的戏份。

再有就是横在宝黛之间的大——-宝钗了。

宝钗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她热衷于“仕途经济”,恪守封建妇德,而且城府颇深,能笼络人心,得到贾府上下的夸赞。她挂有一把錾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薛姨妈最初就说:这金锁要拣有玉的方可配。

是真的金玉之说还是有人别有用心呢,当初薛家北上,是因为宝钗待选,但是我认为薛家有个大阴谋:要是选修万一选不上,还有贾家可以求其次。在当时的环境来说,贾家和薛家联姻也是门当户对的,并不会让薛家这个皇商丢脸。后文中,宝钗果真没有进宫,这就直接导致贾母、王夫人等的一手操这场“掉包婚礼”。

虽然说“掉包婚礼”是贾母等人一首操办的,但是宝钗就真的没做任何事吗?

宝钗初进贾府就博得众人的好感,就连丫头们,都多愿意和她亲近,这在表面上看没什么,但是在那样一个大家族里,丫头们的谈论也回引起波澜,宝钗的“好”让丫头们说的都是好话,而对黛玉呢,这么一比较下来,自然就吃亏了。再者。湘云原本是和黛玉很要好的,可是为什么最终湘云还是说宝姐姐好呢?可怜的黛玉,在诺大的大观园里居然找不到一个可以交心的人。即使有个宝玉,大家也都真的是个在花丛里转惯了的,虽然记得有林妹妹,但是还有一堆“姐姐”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