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江横渡

2012-02-13 10:55 | 作者:方程式 | 散文吧首发

用脚量,我家离长江50步,我生下来的第一盆洗澡水就是从江里舀起来的。用米算,我们镇子在汉口下游26千米。按个人历史搜索,那天学校停课,本人和一帮小同学在江水里泡了一下午,可谓三生有幸,一个伟人上午用过的游泳水我们接着用了。晚上从收音机里知道,毛主席当天在武汉畅游长江,顺流直下15千米。真是有幸有遗憾,假如早点知道,说不准我们会顺江而上11千米的。又为什么那老人家不再往下多游11千米呢,大老远从京城来,11千米算什么嘛,如果能一起泡在水里,不知会给我们多少美好回忆

那天是1966年7月16日,武汉5千人参加横渡长江比赛,73岁高龄的毛主席乘舰亲临大江检阅,然后畅游长江。由此,“7。16”成为武汉民众横渡长江的节日。据文献记载,从1956年6月1日第一次横渡长江算起,毛主席在武汉一共畅游长江40次,横渡3次。随后几年,我们阳逻镇效仿武汉市的做法,每年都组织横渡长江比赛,在家乡我参加过两次。

江水温柔也狂乱。季,江中心水的流速大约为3。8米每秒。阳逻港河岸边有几处岩石突出的地方,江流冲击这几个转弯处都会迎头变向,斜折形成强劲的急流指向江心,流速超过5米每秒,瞬间可将人冲向江心。岩石突出之间有大小不同的逆流,逆流和顺流会合处不断形成串串旋涡,大的旋涡三五米见方,可以将丈来长的竹杆旋得竖起来直到不见顶。江面潜涌翻滚、旋涡涌动、水流湍急、浪涛滚滚,“翻水”发出阵阵哗哗声。江流雄浑向东,一派波澜壮阔的味道。

不识水性很难驾驭江水的爆烈,平时见不到单枪匹马横渡的,那实在太危险。头面人物事先选好下水点和起水点,并且将水性逐级告知全体横渡大军,横渡时再用高音喇叭指挥渡江队伍,旗舰开道,木划子引导大家借水势顺着向对岸游。在水流翻涌和急流的地方以及起水点,都需要拼力强渡才能成功,否则会被急流带离横渡线路,起水点也将向下游延伸三四公里。体力不支和过了起水点上不了岸的由木划子接应。在长江横渡实际上都是斜切插过去,因此,渡过一千多米的江面,实际横渡距离多在6公里以上。各个助阵方队还要在水里推着大标语竹排横渡,难度和体力消耗更大,横渡距离也更长。

横渡队伍一般分两波,一波是个人游泳速度比赛,看谁第一个游到对岸;再一波是横渡方队,以学校、单位组成,大的方阵上百人,每个方队前面是竹排标语红旗,由身体棒水性好的边游边推。活动前几天,扎竹排做标语、捆救身车胎、训练方队、喊口号、练锣鼓、准备吃的喝的等等,全镇上上下下以至家家户户,像过节一样忙得热火朝天。

因为在江边长大,我上小学就过了“打鼓泅”、“狗爬式”大关,但说横渡起初是没有胆量的。1971年7月16日,我通过千米初试混进学校横渡队伍,不是参加比赛,只是凑数助威。横渡当天大清早,锣鼓喧天、歌声嘹亮、万人空巷,各路各色队伍齐聚江边,点名报到登船,众多拖轮、汽艇马达轰鸣,拽着百多条小木划子向上游南岸进发。到达下水点,队伍按照指挥船的安排,在沙滩上一字排开。各个方队开始换泳衣、系救身车胎、做体操、抹关节油、吃的吃喝的喝、唱的唱跳的跳,好不热闹。

信号枪一响,百十号横渡比赛选手鱼贯下水,争先恐后向江心冲去,每3人由一条木划子照看。每个脑袋后面漂着一个救身车胎,看上去很像一大群不抬头的黑鸭子。20多个方阵紧随其后,每个方阵由4条木划子在四周照看。一时间,江面上横渡队伍浩浩荡荡、红旗招展、呐喊助威、口号震天。所有的横渡队伍都是一边顺乎自然地随江水向下漂,一边向北岸奋力斜插。整个人造景观有如一条巨龙拉开一公里多,江面黑压压一遍。救护汽艇拉着医生护士不停来回穿梭。

起水点,接应人员、男女老少在那里仰头张望,他们或是看热闹或是等待亲人胜利归来,也有老师同学在等我们的好消息。工作人员一边准备记录胜利者姓甚名谁,一边准备接应上岸不适者,做好对他们的看护。在向起水点作最后冲刺时,我们耗尽了体力。上得岸来我很累,浑身肌肉僵硬,我们一帮同学躺在沙滩上半天不能动弹。不过,回想横渡中那长长一段借急流顺漂的感觉,真爽,有人鱼幻的味道,那一时刻多么自由多么畅快啊。最后我要告诉各位客官,本人不是一口气横渡过来的,在轮换推竹排时,我们多数人都趁机扒着竹排好生喘息了的,敬请谅解,拜拜。

所属专题:2013春节诗歌散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