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贵于境界

2012-02-03 18:24 | 作者:夕阳红 | 散文吧首发

近日在人民网《强国博客》上拜读了人民日报副总编辑、著名散文家梁衡先生《为文第一要激动》的新作。这对包括笔者在内的广大博客作者来说,等同于上了一堂受益匪浅的写作辅导课。当然,懂得了为文必须动情的要领,不等于马上就能写出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好文章。要想把相关的为文知识转化为写作技能,还得要经历一个不可逾越的多看、多悟、多写、多改的磨砺过程。此之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也。在梁先生为文要领的启发下,我也想凑个热闹,随意聊聊关于特别是诗词写作贵于境界的话题,并此求教于大方之家。

诚然,为文重在一个“情”字,要“激动”,要首先激发作者本人的感情,让自己为之所动,然后才能感染读者,特别是诗词创作更是如此,不是历来就有“愤怒出诗人”的说法吗?最典型的佐证为屈原传世的不朽之作《离骚》,就是在其因忧国忧民的远大抱负不得志而极度失望和愤怒的逆境中诞生的。还有诗圣杜甫的名句:“一字三年得,吟诵泪双流”,也是诗中的真情所致。可见外现或含蓄的激情,是为文和写诗的共同要求。然而,窃以为对于诗词创作而言,比“激情”更为重要的是它的“境界”。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他的学术专著《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所谓“诗言志”之说的“志”,也是指诗词的境界。我所理解的诗词“境界”,直白地说,即作品的格调,作者的胸怀和思想境界,作者观察客观事物的独特视角和与众不同的立足点。只有独具慧眼触及事物本质的视角和纵观全貌高瞻远瞩的立足点,才能写出境界非凡、格调高雅、气势磅礴的诗词作品。换而言之,作者的胸怀和思想境界决定其作品的境界。写诗填词之道,既不宜有“格”而无“情”,也不宜有“气”而乏“韵”。唯既有性情又有境界,方能成为上乘之作。可以说,古今传世的诗词经典之作,几乎无一不是既有感人的激情,又有豁达的境界。例如苏东坡的《念奴娇*大江东去》和毛泽东的《沁园*》等等。《人间词话》语曰:“无词家之胸襟而学其诗,犹东施之效颦也。”如果没有苏、毛的胸怀和思想境界,绝对难为其诗的境界。有境界而无真情的作品,往往缺乏感人至深的情愫;反之,有激情而无境界的作品,往往缺乏震撼人心的气势。比如同是情真意切的《咏梅》之作,陆放翁的“驿外断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的低调,远不如毛泽东的“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高格。

诗词的激情源於作者主观世界的感受,而诗词的境界则是作者观察客观世界立足的高度。激情的产生,与作者的阅历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而境界的形成,则与作者的阅历密切相关。所以王国维先生说:“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细加品味,信哉斯言。纵观古今诗词大家的经典之作,我们不难发现,诗词的完美境界是“情”与“景”之境界浑然天成的自然融合。按诗词境界的表现形式,可分为理想写意的“造境”和求真务实的“写境”。前者如“飞流直泻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后者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按诗词境界的行为主体,可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前者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后者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悠悠下”。

王国维对诗词的激情和境界的见解是:“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词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也”。

评论

  • 千里暮云平:好文章,学习过
    回复2012-02-04 21:14
  • 若秋:主观之人,真性情。感触万千!收藏了,在此谢过!
    回复2012-02-06 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