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一首感人至深的流行歌曲

2012-01-25 11:19 | 作者:夕阳红 | 散文吧首发

战争年代,一首好的流行歌曲能激发民族的觉醒,鼓舞人民的斗志;和平年代,一首好的流行歌曲能弘扬民族传统美德,培育人们的高尚情操。特别是在人心不古,道德沦丧,世风日下的社会背景下,一首好的流行歌曲更能弥补人们道德情操上的缺失,为人们提供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艺术家与时俱进地创作了不少为人民喜闻乐见,在神州大地广为传唱的优秀流行歌曲。诸如歌颂国主义高尚情操的《我的中国心》、;歌颂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斗争精神的《万里长城永不倒》;歌颂炎黄子孙博爱胸怀的《爱的奉献》;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建设成就的《青藏高原》、《天路》;歌颂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普通劳动者的《小草》;歌颂坚贞纯洁爱情的《纤夫的爱》以及告诫人们关心父母的《常回家看看》等等,都是流行歌曲中难得的精品。然而,我最偏爱的一首感人至深的流行歌曲,则是讴歌伟大母爱经典之作——《母亲》。

这首由东行作词、戚建波作曲,近年问世的流行歌曲之所以能在传唱中让多少人为之动容地流下了感同身受的泪水,因为它满怀深情,直抒胸臆,不加任何粉饰地倾诉了感激、报答母亲养育之恩的心愿和激情。歌词如泣如诉,通俗易懂。旋律抑扬顿挫,撼人心弦。整首歌词既没有抽象的伦理,也没有空洞的说教,而只是通过集中描述天下母亲呵护疼爱儿女的一些典型的生活细节,尽情倾诉了天下儿女缅怀慈母之恩,人人想说而未必都能尽情表达的肺腑之言。这就是《母亲》感人至深的原因所在。

整首歌词分三个小节。第一小节,通过描述母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为童年时代的儿女拿书包、打伞,送儿女上学,为儿女包三鲜水饺、擦拭委屈的泪花等细节,生动表现了为养育儿女任劳任怨,对儿女体贴入微的慈母之爱。

第二小节,通过描述母亲牵肠挂肚地惦记着成年后客居他乡的儿女、为远行归来的儿女沏上一杯热茶、为病中的儿女流泪、为儿女的康复展露笑容等细节,充分表现了母亲关爱儿女的一往情深,终身不渝。正因为无私的母爱是如此地伟大可敬,所以作者在歌词的前两个小节中,用异词同义的“娘”和“妈”凸显“母亲“的形象,一咏三叹地反复强调是母亲“给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不管你走多远,不论你在干啥,到什么时候也离不开咱的妈!不管你多富有,不论你官多大,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咱的妈”!

第三小节,再一次重申永世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从第一小节表述的童年时代的儿女“离不开咱的妈”到后面两个小节表述的成年后的儿女“不能忘咱的妈”前后呼应,进一步突出深化了这首歌的主题思想。

作为一个年逾古稀,儿孙绕膝的老人,当我第一次聆听阎维文演唱《母亲》的时候,更是被歌词所表露的真情感动得热泪盈眶,感慨万千。我想,为人父母者能从这首歌中听到他们的儿女不忘父母养育之恩的心声,也就足够了。

有道是,“至善孝为先”。可《红楼》的《好了歌》却不无遗憾地感叹道:“世人都说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看来,此言未免有偏激之嫌。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是不乏孝顺儿孙的。他们中甚至还有不少众所周知的名人、富人和“大官”。比如,著名歌唱家李双江无论自己的演出、教学任务有多繁忙,他曾多年如一日地在每天早晨上班前取代保姆,亲自推着轮椅上的年迈母亲去室外散步,呼吸新鲜空气。他说,“无论我怎样照料母亲,也难以报答母亲对我的养育之恩”。是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晖”?还有出身贫困,儿时备受母亲呵护的我国地产界富豪潘石屹。他成年后事业有成,但仍然经常忙中偷闲回甘肃老家探望卧病多年的母亲。后来,他将母亲接到北京医治居住,让母亲和自己一起生活,以便亲自悉心照料母亲的饮食起居,以报母亲的养育之恩。没想到,母亲到京后不久便离他而去。潘不无愧疚地说,母亲的去世给我留下了无法弥补的“子欲养而亲不在”的终身遗憾。

此外,我们的国家总理温家宝对母亲的至爱孝心,更让人敬佩不已。去年年初,温总理在《新华网》与网友交流谈到自己的母亲时,说:“母亲对我的教育我是永远忘记不了的,因为我出生在1942年,恰恰是在抗战时期,我在她的身边知道了战争的苦难,知道了生活的困难,从而懂得一个人要如何献身给国家”。另据报道,前年温总理赴剑访问期间发生了一段不愉快的事情。总理的母亲就是在那天看电视而出现脑溢血的。此后,日理万机的温总理曾多次回家探望母亲,甚至每次出国访问都不忘打电话向年届期颐高龄的母亲请安问候。

这些恪守孝道的名人、富人、“大官”,不愧为后代儿孙的楷模。但愿他们的举动能教育感染更多的人成为孝敬父母的儿孙。但愿我们的艺术家能创作更多像《母亲》这样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优秀流行歌曲。

评论

  • 雨后彩虹:《母亲》震撼着千千万万的儿女心。母亲,母爱,用任何语言赞美她都苍白无力,我心中的赞歌烙印在心,在骨,在脉络里!祝天下的父母安好,祝父辈的老师安好!
    回复2012-01-27 1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