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资治通鉴》里的吴起

2011-12-09 14:26 | 作者:散文吧网友 | 散文吧首发

吴起,有本事的人。能打仗,我估计也能治国。《通鉴》记载了他的一些事。吴起是卫人,仕于鲁,具体当得什么官就不知道了,估计不太得志。齐国攻打鲁国,鲁国人想让他为将率兵,可是又觉得他老婆是齐国人,怕他受不了枕头风而倒向齐国,吴起为了表明心意求得将位,干脆把老婆杀了,然后率领鲁国兵“大破齐师”。可是他虽然立功了但也落不了好。又有人在鲁侯面前打小报告,说吴起刚开始出来混的时候是跟随曾参(曾参,曾子,孔门圣人),为了给老师献殷勤,家里老娘死了也不回去奔丧,因此曾参把他赶走了,现在又杀妻求将,是个“残忍薄行人也”,而且,以鲁国这么点儿地方、这么点儿实力,却有了战胜齐国这样强国的名声,恐怕招来更多的诸侯的嫉忌。吴起听到有人这么给他垫砖,也怕了,感觉魏文侯还算个明事理的人,就又跑到魏国去了。他到了魏国后,魏文侯问大臣李克:吴起这人咋样啊?李克说: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弗能过也。还算客观公允一点,人品不好,但是带兵打仗有本事。魏文侯就让吴起做将军,攻打秦国,攻下了秦国五座城。

吴起为将,最能与士兵分苦恤下。他手下的一个士兵身上长了疮,他就用嘴为这个士兵吸出脓水。士兵的母亲听说了就伤心的哭了,别人问为什么,士兵的母亲说,我孩子当年也给吴起当兵,也长了疮,吴起也给他吸过脓,把他感动的以命相许,结果战死沙场,现在吴起又给我孩子吸脓,我不知道我孩子将要死在哪里了。

唉,一将功成万骨枯。中国的老百姓也真的善良老实,很容易受到大人物的忽悠。当年吴起给士兵吸脓,让士兵为他卖命,和后来的某大人物、某政党打着人民的名义忽悠人民为其出力,异曲同工。但是,好像不能完全这么简单的认为。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有他自身的本质特点,必然要参与一定的社会活动。比如吴起吸脓,假如吴起不这么做,那个农家孩子不也得当兵打仗?也可能会在某个时候某个地点战死。王、诸侯、皇帝、某政党,历史时期不同,但只要是人类社会,人类还是以社会的方式生存在地球上,必然会有人民、有领导,领导需要人民,人民也需要领导,打着人民的名义领导人民是一种领导方式,打着贵族的名义、超自然的名义(例如史书中多太多的君权神授的胡说八道)领导人民的现象更是多见。以上两种看法,一种是作为独立的人的清醒,一种是对社会性的人的生存方式无可奈何的认同。只能说,判别究竟是领导还是忽悠的标准,就是看现在身处领导位置的大人物们究竟是更多的为了自身的利益还是为了全人类的利益,大人物们也是人类的一份子。我们在认可自己作为社会性的人的生存方式的同时,希望身处领导位置的大人物们能够用独立的人的清醒来衡量自己的行为、约束自己的欲望,身处被领导位置的小老百姓们也能够用独立的人的理性来对领导者做出公正的判别,防止被忽悠、被愚民。

言归正传。从上面举出的《通鉴》记载的事情看,吴起是有策略头脑的,知道收买人心的重要。但我总感觉,尽管如此,吴起也还不是政客,或者说够不上政客的标准,因为吴起的执着很外露。他刚出道儿做了几件事,就给自己落下了“残忍薄行”、“贪而好色”的考语。看来他不懂,出来混,尤其在官场上混,别管你真的是个什么东西,你表现出来的人品就是你吃饭的碗,得端牢稳了。有个西方的经典笑话:父亲要考察儿子将来是个什么东西,就摆了钱袋、酒、圣经,拿钱袋就是商人,拿酒瓶子就是无赖,拿圣经就是神父,结果儿子都拿了,父亲说,看来你要做政客。我感觉世上的人分两种,一种善于对事,一种善于对人,对事的是干将,对人的是领导、是政客。吴起这个人,用现在话讲,有才干、执着、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但是给自己落下了这样的坏名声,也从反面证明,他善于对事、拙于对人。往更深的说,他这样的人还有个人英雄主义、自我欣赏。这是不行的,政治要求你有才干还得能和光同尘,有野心还得能随遇而安。像刘备,“素有大志,喜怒不形于色”,能哭着赖、能诚着求、能拿捏身段的夺。总之,什么都得打个折、转个弯儿,不能过于较真儿、不能直白外露。我对吴起的这般看法,还有下面的一些事例作证。

周安王十五年(前387)。看来当时吴起在魏国比在鲁国混得好的多了。魏武侯(魏文侯已死,太子击立为武侯)看着水光山色,得意的对身边的吴起说:我的江山真壮美啊,这可是我魏国宝贵的屏障啊。吴起就来了一番说教,说国家君侯的根本安全在于德政不在于地理险要,例举了三苗氏、桀、商纣这些史上的暴君,都是虽有山川之险,但是没有仁德,最终完蛋了。“在德不在险”。这倒是正经八百的儒家观点,我看这一段时,感觉和看《孟子》有些相似了。吴起毕竟曾经师从儒家,有的学者也认为,作为军事家的吴起也算得上儒家弟子,为研究战国时的儒家提供了新的角度。可是我又觉得,吴起所谓的德,更多的也是策略层面上的意义,和他为士兵吸脓差不多。简单的说,和收买人心差不多。他对魏武侯讲的最后一句: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敌国也!您要不修德,就咱现在这条船里的人也都要跑到敌国去,成为您的敌人了。看看,船里的人,当然也包括吴起他自己了。吴起的话讲完,武侯曰:善。估计当时武侯嘴上说:是啊,您说得对。同时心里犯嘀咕:乖乖,你威胁我啊,我要对你不够意思了,你就跑到敌国做我的敌人了。吴起还是那样的外露。

后来魏国要任用一人为相,相可是大官,相当于后来的丞相、宰相,可这也是真正的政客才能做的官。任用田文为相。吴起不高兴了,他觉得自己的功劳要比田文大的多,该让他做相。唉,典型的一介武夫,做相、玩政治,那是只凭你功劳大小的?估计这家伙当时唠唠叨叨、满腹牢骚:我为魏国干了多少事啊,攻下秦国的城,一、二、三。。。五座城啊,你田文攻了几座?零,五比零,我不比你功劳大的多?凭什么你做相?就他那点策略头脑,用在打仗、办事上还可以,一用在政治、玩儿人上,就简单的只会个加法了。吴起气鼓鼓的跑去找田文理论了,张口就是:“请与子论功可乎?”我来和先生你论论功劳,成吗?人家田文相国气度、老谋深算,曰:“可”。吴起:“率领三军,让士兵乐于赴死一战(吸人家的脓,你还好意思说),令敌国不敢打咱们的主意,你和我谁强?”田文:“我不如你。”吴起:“管治百官、亲善万民、充实府库,你和我谁强?”田文:“我不如你。”吴起:“镇守西河,让秦国不敢向东方出兵,令韩国、赵国都来依附我们,你和我谁强?”田文:“我不如你。”吴起:“在这么重要的三个方面,我都比你强得多,现在你的地位比我高,这是什么道理?”田文咳嗽一声:“唉,这个嘛。。。现在咱们的主公刚走上领导岗位,年轻,国人都怀疑他的治国能力,得有人协助主公,证明给国人看。大臣们也都不是那么忠心,嗯。。。据可靠消息,有几个大臣还想谋反,想拥立新君,得有人让他们安静下来,忠心团结。领导层出现乱象,下面的老百姓们自然也就不信任咱们这一届领导班子了,得有人替这一届政府树立威信,让老百姓信服。现在,面临这些问题,是让你来做呢,还是让我来做呢?”协助主公、团结大臣、镇抚百姓,可都是政治上人对人的事儿。吴起默然良久,气焰顿消,说:“还是你来做吧。”看来,吴起虽然脑子简单点儿,但还有自知之明,不乏可

就这样,过了很久之后,魏相公叔(啥时候换的相,《通鉴》没有记载)从保证主公地位的角度着想,认为吴起是个危险人物。我觉得,吴起功高震主,自己又自矜自赏、不懂韬晦,是一个原因,另外也是因为他是个外国人。外国来的宾客干出了成就,取得显赫的地位,而受到本国贵族大臣的嫉害,这样的情况在战国时并不罕见。以后的商鞅的经历,李斯遭遇秦王的逐客令,都有这种原因在内。

魏相公叔想除掉吴起,公叔的仆人出了个主意:“您想除掉吴起,容易,吴起这人刚劲自喜,自尊心特强。您可以先去对主公说:吴起可是个有本事的人啊,只是咱们的国家又小又穷,我怕咱的庙小,留不住这样的大神,为了试探吴起的忠心,主公您可以向吴起表示,可以把女儿许配给他,他要是不想长久的留在咱们魏国,就会推辞这门亲事。然后,先生您再邀请吴起来咱们家做客,他来到之后,您再故意激怒夫人(公叔的老婆就是魏国的一位公主),让夫人把您臭骂一顿,这个。。。先生您别觉得难看,虽说家丑不可外扬,咱们为了长远大计不是?吴起那家伙自尊心特强,一看您娶了一位公主,在家就得怕老婆怕成这样,等到主公向他提亲的时候,他必然推辞。这样,他不就中了咱们的全套了?”公叔的脸色憋得很难看,老半天才哼哼道:“好吧。也只能这么着了,我怕老婆的名声怕要传出去了,唉。。。”接下来的事儿就是按计划进行,不出所料,吴起推辞了魏武侯的提亲,武侯对吴起产生疑忌,吴起也感觉到了魏武侯对自己态度的变化,怕遭到祸害,就跑到楚国去了。都说“丑妻家中宝”,看来悍妻也是家中宝啊,还能帮自己除掉政敌。

吴起到了楚国,楚悼王素来知道吴起的本事,马上任命他为相。这下可好了,可算有了让他尽情施展才华的地方了。吴起把楚国的内政、军事、外交三手抓起来,不多说了,直接引用《通鉴》原文:“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却三晋,西伐秦,诸侯皆患楚之强。”至此,吴起真的称心如意了,崇高的地位有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也完美的体现了。

但是,真的就这么好下去了吗?别急,就在我引用的那段原文的后面,紧跟着就有一句“而楚之贵戚大臣多怨吴起者。”让楚国强大了为什么还要遭到楚国贵族的怨恨?道理很简单。你一个外国人来到俺楚国,并且等于逃难来的,一点儿都不谦虚、一点儿都不知道夹着尾巴做人,反而当仁不让、当权不放,功劳你立光了、风头你出足了、资本你捞够了、高位你占据了,还要俺们干啥?没你,俺们过得也挺美,有你,俺们就都靠边儿站了,这到底谁才是楚国的正根儿?拙于对人的吴起先生又一次陷入政治的泥潭了。

周安王二十一年(前381),楚悼王薨,吴起的靠山没有了。楚悼王的尸体还没有下葬,楚国的贵戚大臣们积攒已久的嫉恨就爆发为恐怖的杀戮。他们手持利刃,打着诛杀乱贼的名号,对吴起群起而攻。可怜的吴起在一群凶手面前无处可逃,就紧紧抱住楚悼王—他的昔日保护者—的尸体。他的意思很明白,先王对我有知遇之恩,我先王与心意相通、形同一体,谁要是射我刺我,就必然伤及先王遗体,谁是犯上作乱者也就不言自明了。可是那些贵戚大臣们已经红了眼、发了狂,用手中的利刃、飞矢残暴的向那两个紧紧拥抱在一起的身体砍、射。“击起之徒因射刺起,并中王尸。”让我用想象再现一下当时的景象:在一片发疯的吼叫声里,一个活人紧紧抱住一个死人以求得帮助,飞箭、刀锋点般的落在他们身上,顷刻,他们已肉烂骨折、血流成河……

冥冥中似有天意,吴起当年杀妻以求显达,最后被杀以终显达。

事后,即位的楚肃王下令尽数诛杀当时的作乱者,被连坐灭族的达到七十多家。楚国的一场内乱就此尘嚣落定。

对此,我也有自己的看法。虽说此事发生在楚悼王未葬、楚肃王即位之初,但是楚国的这两位王,他们会不知道本国的贵戚大臣们对吴起有着深深的嫉恨?作为掌握群臣于股掌的一国之君不会不知道的。他们若想保护吴起,又怎会保护不了?依照常理推想,作为一国之君,考虑的是国家的利益,为国家利益也就是为自己的利益,任何人都可以牺牲。吴起是让楚国实力增强了,但国内也因此产生了敌对势力,吴起和那些嫉恨的贵戚大臣,双方都是政治上的不安定因素,而且根据吴起的一贯为人,他也肯定居功自傲,招君王忌惮,现在假手贵戚大臣们诛杀吴起,螳螂扑蝉黄雀在后,杀吴起者也就有了作乱的罪名,再将他们一网打尽,如此,朝堂清净了,政局安定了,吴起的规章制度确立了,楚国的强盛已开创了,也不用忌惮谁了。这就是政治家的心机谋略啊。

吴起在鲁国大破齐师,被人谗言,跑到魏国,在魏国力拔秦国五城,被人设计离间,跑到楚国,在楚国富国强兵,被楚国贵戚大臣们的嫉恨、更是被楚王不形于色的帷幄城府给弄得碎身毙命。可叹!可叹!

诚然,吴起为了出人头地而弃母杀妻的行为让我不以为然,但因为不通人情政治而落得如此下场,同样令我不以为然。由此,我们是不是应该对中国几千年来的人情世故、社会政治环境反思点儿什么呢?毕竟,在现实生活中,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以至于弃母杀妻的人少的,有才干但因为不能左右逢源而吃尽苦头、栽尽跟头,甚至于埋没终生的人是多的。

就以此文,祭一下那位两千四百多年前的那位天才吧。

评论

  • 陌笙:不喜欢吴起,一个人为了权力不择手段想想都可怕,他后来在政治上的失误是他多少军事才能与战功都弥补不了的,不懂得韬光养晦,只有在他的靠山信任他并且是极度信任的情况下他的才能才
    回复2011-12-10 10:47
  • 醉叶-管锥子:回复@陌笙:是的,吴起的缺点和他的天才一样显明。 对我们有益的思考是,我们的社会政治环境是不是应该对具有象吴起一样天才的人更宽松一点,或者说我们人和人之间是否应该少一点世故人情的荆棘
    回复2011-12-10 1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