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兵的经历 一生的回味

2011-12-01 10:30 | 作者:三穆升霖 | 散文吧首发

人活在世,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过程。

时间定格在1976年末,那时我刚成年懂事,还清楚的记得大江南北一阵动荡过后,中国走出悲伤,从此,压抑在人们心头的阴霾被逐渐驱散,每个人的心情也变得异常的激荡。就在这个时候,一纸入伍通知书随着铿锵锣鼓声送到家中,我当兵了。这段不平凡的经历,足够我一生的回味。

那是个寒的早晨,几滴小过后,还时不时的飘落着花。尽管天空朦朦的,毕竟还是慢慢的亮了起来。从收到入伍通知书的那一天起,母亲就寡言少语,我也是百感交集。今天,到了我要离家的时候,两眼血丝的老娘一未眠,她忙前忙后了好一阵,疲倦地来到我跟前,细细打量着我崭新的军装,把几个煮熟的鸡蛋塞进我的挎包,忽然将头扭向一边就不知去向了。几个儿时的伙伴相继到来,一齐簇拥我走向等候在门口的拖拉机,不久我们就集合在景德镇饭店七层楼下。随着一声号令,我们排着队,分别走向十几辆军用大卡车,谁都明白顷刻间我们就要远离家乡了。这个时侯,没有谁不在抓紧时间,大呼小喊的、挥手示意的,利用各种方式不断地搜寻着街面上的亲人,城里人可骄傲,一人当兵,团队送行。可我的家离城市很远,谁来送我呢?母亲年迈脚小,从来就没出过远门,何况家里养鸡养猪她也走不开。说来寒碜,伙伴们也因四毛五分钱的车票,不得不在大队门口止步。来送行的,只有我年近60的老父亲。在如潮水般的人群中,老人显得那么孤单,他被涌动人流挤得东摇西晃,不知所措。也许是一直生活在乡下的缘故,置身在这样的环境中,他有点惊恐、有点木讷、更多的是无奈。车上都是穿着黄一色的新兵,老父亲没法分辨出自己的儿子,也始终看不到我在哪里。任凭我怎么呼喊,他的两眼还是紧紧的盯着我将要远行的方向。寒风中,我多想纵然下车,擦去他眉毛上结冰霜花和鬓角难以滴落的泪珠。由不得我多想,军车徐徐的开动了,这时,只见他撕一块冻硬了的馒头放入嘴中,我知道这块馒头他是嚼不动的,老人家分明是想采取这个方式止住自己的哽咽。当我渐行渐远的时候,不得不留下一路牵挂,我牵挂着老父亲是否会被水库开闸似的人流冲倒,如果冲倒了,那顶戴在头上遮风挡雨的旧绒帽会不会被人踢得很远,如果踢得很远……我真的不敢再多想下去,这割肉般的痛苦画面,在我的脑海里久久萦绕。

军车停靠在还没有完全修好的城郊火车站,比我见识广的战友说,我们将在这里坐军用专列到达部队,这些都是我听得很少的新鲜词,凝神专注中,离别伤感也就减轻了许多,且不断地在脑海中想象和描绘那军用列车的模样。明天就是元旦了,如果在家,生产队是要会餐的,这都是往年的期盼,此刻,我只期待在军用专列上过新年的感觉。刹那间,列车就随风而来,呼啸而至,只可惜我还没有看清它的模样,就命令我们赶紧上车,匆忙中,只觉得一条灰黑色的长龙把我们吞了进去。车厢里,没有座位,也没有窗户,打开背包,铺好了被子,近20多人就这样坐的坐,躺的躺。难道军用专列就是这个样子,我只在心里想,嘴上不敢问,还是接兵的首长说,我们坐的是闷罐。什么是闷罐我也不懂,仍然是比我见识广的战友说:闷罐就是不能开窗也不能开灯的火车,因为军用列车都要秘密运行,防止特务窃取情报搞破坏。这样仿佛解释得通,我释然了,我真的很钦佩这个见多识广的战友,以至于后来我们真的成了好战友。即便是日渐成熟,我也从来不把这桩事当做笑料,反而从中捂出不少哲理。是啊,人生就应该有丰富的想象和超前的思维,敢想和有所想是难能可贵的,尽管有些问题不可能马上得到明晰的答案,它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而这个时间就是你不断地清晰模糊思维和增长见识的过程。

专列在哪里到站我不知道,印象最深的是,迎接我们的有女兵。那个年代,在我们家乡见到的男兵都为数不多,女兵就更稀奇了。到后来,才知道我们是后勤医院的兵,难怪女兵不少。今生有女兵为战友,不知平添多少幸福与自豪,和女兵在一起,纠纷矛盾少,和谐气氛多,懒惰的少,勤快的多,邋遢的少,整洁的多,不图表现的少,争取进步的多。总之,女兵既是定心丸,又是是奋发剂,何况在部队,都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没有丝毫不健康的思想。回想起来,女兵们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总给人以亲切和贤良,使你对待在生活多了几分热,生出许多体贴,她们得细微之处会让你情不自禁地懂得,作为一个男人应该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和担当什么样的责任。说实在的,没有与女兵为伍的经历,任何场所都很难获取这种体验。

记得在一次队列训练中,有个女兵突发晕倒,我想,这下没个三五日,是见不到她人的。没想到第二天出操,她就照常出现在队列里。部队真是个历练人的地方,在这里没有娇气,没有畏惧,更何况和我同入伍的女兵,有不少都是高干子弟,可她们也没有半点特殊,哪怕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我,与之相比,却暴露出许多的不足,我逐渐明白人是要磨练的,不仅仅是躯干肉体,更重要的是精神人格,只有经过特殊的磨练,才会生出良好的品行和修养。

很快就要在部队过上第一个节了,这是个十分想家的时候。首长们都很清楚这一点,早早地,战士食堂就忙活开了,生产班的大肥猪宰了,没想到集体化的春节也是这么丰富。记忆最为深刻的是,医院里的最高首长也亲自到来,为我们频频敬酒,地方政府还不断地派人来慰问,当兵的光荣,是真真切切的让人体会到了。春节期间,班长安排我们到医院大门口站岗,并交代有穿四个口袋进出的,一定要立正敬礼。我记得第一个受礼的,是我们的王副院长,他刚从面前走过,我“嗖”地一声持枪立正,他马上给我一个回礼,只觉得热血澎湃,心中从没有过的自豪感油然而生,那一情一景,我似乎更懂得了做人的礼节以及对人尊敬之后的完美。新兵训练很快就结束了,就要走向具体的工作岗位,我被分配在医院营业室,说穿了就是为病员提供营养饮食的地方,当时自然会有一点情绪。在新到的班务会上,老班长的一番话我至今记忆犹深:“革命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是金子,在哪里都闪光”。部队的确是个启发和教育人的大课堂,思想转变后,我和战友们干得很火热。在营养室里,我学会了烹调,到如今我做得出一手好菜,一般的厨师可能还达不到我的水平,没有在部队的这段经历,我可能永远都没有这个收获。现在,只要我几天不下厨房,独生女就食而无味,都结婚成家了,还要把我这个“厨师”绑在一起。可惜在营养室里呆了不到两年,就把我调到了医院的病理室,这可是个医学的前沿,通过在医训队的培训,我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特别是接触到一些医学上的科技人才,对他们学无止境的敬业精神十分钦佩。军医学校病理教研室的钱副主任,那时就已经是满头白发,一个眼睛还完全失明,可他在工作上是一丝不苟,专心致志,时常想起他,都会萌发出一种信心和力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从那时起,我就要求自己多看书,勤动笔,都说我的毛笔和硬笔书法还可以,其实那也是在部队锻炼的,出黑板报,写宣传稿,给了我不少的好机会。我学着写文章,没想到第一篇处女作投给军区《前线报》,没几天就被《解放军报》转载了,此后,《福建日报》、《福建青年》、还有《民主与法制》都采用过我的稿件,回到地方就更不用说了。所有这些,都得益于在部队的操练和培养。故然,也为自己曾经出现过的尴尬和笑话终生不可饶恕,清楚的记得那时是生病住院,同病房的有一位福空首长,要我为大家读一篇报纸,我不知怎么的把“苍蝇”读成“苍绳”,首长当时并没有说什么,事后悄悄地为我纠正了。那一刻,我真的是比吃了一只苍蝇还难受,恨不得要裂缝钻土,没等到完全康复我就出院了。从那以后,汉语成语词典翻破了好几本,只要是吃不准的字,再也不敢乱发音,再也不会想当然,再也不去随心所欲。有道是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如今,我的汉语拼音算是成功的,回地方后,还参与了《陶瓷英汉大词典》的编纂,尤其是在进入电脑的时代,更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部队的成长经历告诉我,每走一步,智慧的行蘘都在不断地增添积蓄。

曾经有人说过,我们是生不逢时的一代,文革期间没办法好好读书,当兵提干又强调要院校生,一切机会都不属于我们。其实不然,国家当然要拨乱反正,随着改革开放,许多机遇都平等的属于每个人,人不可计较一时的得与失。如今,很多战友正因为是在部队锻造得才武双全,所以都心胸开阔、目光远大、勇立潮头、敢想敢干,都能很好地主宰着自己的命运。我想,部队是一本没有文字的教材,当兵所获不亚于在院校深造,当兵的过程处处都是人生的实情演习,唯有部队这个大熔炉,才能打造坚强,赋予勇敢,给你义无反顾的拼搏力量,让我们为拥有它而感到骄傲吧!

感叹此生曾为兵,屈指数来,离开部队30多年了。当时如朝阳升起,现在已夕阳偏西。这也很自然,人生的许多如过眼烟云,不过,文到结尾即便是生命的结尾我还是这样说,只有不平凡的经历,才值得一生的回味。借用一个电视栏目里的那段话:人生就如一场旅行,不要在乎他的目的地,关键是看沿途的风景,和那看风景的心情!

评论

  • 雪频:对于散文来说,段落太长了,读者会不耐烦看的。那大段落可以写篇新的小文。耐下心来看看还是不错的。
    回复2011-12-04 12:42
  • 红颜妍梦:顶一下,推荐阅读~
    回复2014-03-01 19:58
  • 千里暮云平:顶一下,推荐阅读~
    回复2014-03-10 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