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23 12:55 | 作者:和道一文字 | 散文吧首发

不知何时开始,对家的印象也衍变成习惯性的定义了。“家徒四壁”往往是贬义的代名词,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现代人的奢侈品,家里什么都没有除了壳,而我们的壳又在哪呢?生活,这年代就是生下来活下去罢了。劳心辛苦一年半载只能凑合着购得“家”四壁的凤毛麟角。

“家”多么温馨的字眼;多么感人的故事;多么平凡的要求。但,对于生活在所谓的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我们来说,家,无余是那么的可望不可及飘渺。我不知道几十年前,甚至于几百年前,对那些人来说“家”是什么印象。在理想上,家,是情感交融筑成的;是相互依赖筑成的;是心灵碰撞筑成的。但,不知道何时起,家却被肯定为,冰冷四壁围成的;一沓沓红头票子围成的。没有情感也可能成为了家;没有依赖也可能成为了家;没有相思亦可能成了家。是传说中一隅偏安的精神支柱所谓的社会主义国度的悲哀,还是年代流逝的必然结果,亦或者是人心的贪婪。

古时,修行者“四海为家”,信仰只要心中有家,家无处不在。“小流水人家”家又是那么的诗情画意,想想就叫人向往。在他们的眼里,家是心灵的港湾,累了,困了,一个可以依靠的地方;家是奋斗的动力,疲了,倦了,可以小憩的驿站;家是漂泊的归根,厌了,念了,可以长眠的乡土。

无论快乐忧伤,又不管炎或寒,家始终在你们的心头惦记着。而现在,“家”对我们来说,却看似咫尺却又缥缈。现在,只要有自己立锥之地就拥有“家”,情感这玩意只是调和剂,让“家”看上去更冠冕堂皇些。是先有鸡才有蛋呢?还是先有蛋才有鸡呢?对于这个问题同样可以衍生为是先有房才有家呢?还是先有家才有房?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古时的人,在他们的印象里。“家”再简单不过了。对他们来说只是时间问题,时间成熟了自然而然就有了家,并无所谓的具象。而如今的时代,社会主义的年代据说还是在初级阶段徘徊,“家”则彻底沦为了明码标价的商品,家也开始分为三五九等。普通人只能拥有普通的家,那是一个可以勉强落脚的所在,我们可以称之为“小家”。好点的家,就是一座富丽堂皇的城堡,我们可以称之为“大家”。只要你拥有不尽的红头票子,“家”对你来说可大可小,只是个人的意愿罢了。而对于那些时运不济,命运多舛的穷酸,“家”对他们来说无余是个遥不可及的概念,甚至于连落脚的地方都无处觅得,只好在空中飘着,游荡着。

看着来来去去的人流,我知道我们都在为能够拥有现代社会所谓的家而飘着,流浪着。愿所有还在空中飘着的人们,早些时候找到落脚的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