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忆南京

2011-10-25 20:12 | 作者:大山 | 散文吧首发

遥忆南京

作者:单宗锋

韶华易逝,岁月匆匆,转眼间离开六朝古都——南京,已经近一年了。记忆的长河里,却还会时时浮现出她如如幻的影子,让我莫名的感伤。是因为她太过美丽,还是因为留在那里的有太多关于青的记忆……南京,我只想对你说,对不起,这些有点迟来的文字

南京的名称始于明代,城市的大体雏形也成于明代,距今已经有2400多年的历史。最近的1700年来,南京曾是十朝都会,六朝金粉之地。历史的厚重,文蕴的深厚,宜人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在当今的中国各大城市中是鲜有能与之媲美的。曾在南京生活近五年的我,也有着对南京在城市区位方面的大概印象—如果以绵延35公里的明城墙为界的话,那么其实南京可以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是明城墙圈内的,外城则是衍生出去、规模扩大了的当代南京。

从玄武湖隧道下沉广场、玄武门等明城墙的几个标志性出口,沿着大树参天、绿荫笼罩的玄武湖畔,一路前行,你会感受到对南京烙印最深的明文化。明城墙上刻有烧制人名字的古老墙砖、明陵太子陵的残垣断壁、毁于战火的明故宫的武朝门遗迹、郑和下西洋的宝船公园遗址……这一项项承载明王朝二百年浓重的历史见证,分明在诉说着先人那些鲜为人知和尘封已久的往事,和人世间曾经的悲欢离合、恨情仇。

“钟山风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在南京待的久了,节假日或者忙里偷闲时,沿着繁华的都市街道闲逛或者郊游时,一不小心就会撞上城市的另外一道文化盛宴—民国文化。依钟山(紫金山)而建的中山陵,临近的音乐台、宋美龄别墅;总统府、国共谈判时周恩来总理居住的梅园新村;沿着南京繁华商业街湖南路后面的民国旧的使馆区等等……这些遍布大街小巷、角角落落的民国建筑,会让喜爱中国近代史的游客,着实地过上一把瘾。

南京还有着大大小小、为数众多的寺庙,城市高大水泥建筑物的丛林掩盖不住他们千百年来历久弥新的光泽,不仅是因为他们大多依山而建,更重要是在各种冲突交织、各种关系混杂、各种欲望张扬的当代,他们仍然拥有着众多的信徒。“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见当年寺庙之众多,香火之繁盛。灵谷寺、鸡鸣寺、静海寺、夫子庙、栖霞寺等等遗留下来的国宝级文物建筑里面,香火依然缭绕,香客依旧每日络绎不绝。

其实,南京的文物古迹还有很多,比如乾隆六下江南五次登临的燕子矶、记载着南京土风民俗的甘熙故居、天文爱好者的天堂—紫金山天文台、金粉之地的秦淮河、《红楼梦》作者曹芹故居……一个旅游者,如果想零距离地尽情体味南京的万种风情,没有一个礼拜的时间是无法尽兴的。

南京,处在中国南北方分界线—淮河流域,略靠南面。因此他既有着北方的阳刚、巍峨,也有着南国的秀美、婉约。

沿着玄武湖畔,或者中山陵园区,或者繁华市区的大街小巷,总是有着参天的大树和为数众多的花坛、园林相伴相随,整个城市仿佛就是一个大园林,人在街中走,如在画中游。南京的绿化是全国出了名的,走在大街上,即使是再大的风,都不夹杂着一丝的尘埃,也难怪全国卫生城、园林城市以及联合国人居奖特别荣誉奖等荣誉都颁给了她,“人文绿都”的别称也就成了凡去过南京的众多游客的共识。

每个黄昏,在堪称南京城市中心最大的免费公园—玄武湖公园旁边,制造嗡嗡声的抖空竹队伍、吼出嘹亮歌声的市民合唱团、弹奏悦耳器乐的自由乐队,呼应着来回散步的市民,映衬着波光粼粼的湖面,呼吸着杉林氧吧释放的新鲜活氧,活脱脱的一副当代“清明上河图”。

华灯初上,街上的行人渐渐多了起来。你可以顺着人流沿着湖南路的灯光隧道到狮子楼去吃港台片里面的“撒尿牛丸”,也可以随街而坐去品味诸如“毛蛋”、臭豆腐、“盱眙龙虾”、鸭血粉丝汤等“琳琅满目”的风味小吃。次第作秀的众多美味,也许是人们留恋南京的又一个原因。你还可以顺着人流,到湖南路、新街口等拥有众多商家的都市中心随心所欲的挑选自己喜欢的商品,到玄武湖、秦淮河上泛舟,在泛着灯光的水面上,去欣赏迷人的景。在不知不觉中,夜色已深,其实你丝毫都不用担忧回家,因为南京除了众多TAXI,还有二十四小时夜公交、营运至凌晨的地下铁去供你选择。

在南京生活的五年,也是我岁月的年轮从20岁到30岁的中间过度阶段。道家把一个人的命运分为“十年一大运,五年一小运”,我在南京便是度过了一个“小运”,我一生中最值得留恋的“青春的尾巴”也留在了南京。

因为工作性质的原因,那时候有大把的时间归自己支配。尤其是晚上值完夜班,白天稍事休息,吃过中午饭,我就“驾驶着”自己的一辆专车——被人曾经废弃的自行车,开始了一下午的自由之旅。南京的大街小巷,角角落落,山山水水,都散下了我“寻芳问道”的身影和自行车清脆的铃声。

说起南京,仔细想来,最爱的还是中山陵。因为她是城市中的难得的一快“净土”,很难想象在国际化大都市之称的当代南京,竟然还有一块保护近完好的原始森林。南京市每年必办的两个旅游节——春天的梅花节、金秋的桂花节,都是分别在中山陵的梅花山和灵谷寺进行的。

我去中山陵的次数粗略算起来,差不多该有近二百次了,在南京度过的五年光阴中平均起来5、6天一次。其实这五年,也是我度过的最率真、生活的最自我的五年,这五年也是我远离和暂别虚假的赞扬、廉价的讴歌、趋炎与附势生活的五年。我时常坐在中山陵的参天大树中间,望着从树中间折射到绿草地上的斑驳的阳光,思绪经常会飞得很远。我想,不管这个世界如何沧桑变化,总有一种情怀是亘古不变的,那就是人类普适的价值观——真诚、友爱、善良宽容、民主、多元、和平、自由等等。它们绝不会因为时空的变化而变质,因此,于大地它们是根本,于人类它们是灵魂。人其实最可贵的是能够在自己心灵的最深处,留一块永远属于自己的“净土”,它始终会承载自己的理想,折射人性永远的光芒。

在我的脑海里面,有一个关于中山陵的镜头,随着时光的逝去,却愈加清晰。记得那是05年12月份日的一个临近黄昏的光景,当时的北国已是树叶落尽,满目萧条,在中山陵却像是深秋。泛黄的银杏树叶,点缀在依然翠绿的密林中,太阳的暖色光线,映衬着明孝陵(其实和中山陵是连在一起的)庄严的时代久远的神道塑像和逐渐稀疏的游人,构成了一幅美丽绝伦的山水画面。正在我想留住这迷人瞬间的时候,发现不远处有一对爱好摄影的年轻情侣在支起三脚架,正在搞创作,于是拿着相机走上前去,让那个充满阳光而帅气的男孩帮我留下了自以为在南京留下的最为满意的照片。

很长时间以来,就想写一点关于南京的文字,这个念头在心中已经盘恒数年,在离开南京来到成都近一年的今天终于实现了。现在心里有一种解脱的感觉,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感觉到对得起我生活了近五年的美丽南京,对得起留在南京山山水水、角角落落的关于人一生中最最值得留恋的那些青春的记忆。孟子曰: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那么我想,南京和成都正如人世间的两道绝世佳肴,可轮流品之而皆不可弃。

(本文已经在山东新闻网、人民网四川视窗、股份公司网站等刊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