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顺口的沉思

2011-10-24 13:42 | 作者:申辽原 | 散文吧首发

旅顺口的沉思

“……,海风你轻轻地吹,海浪你轻轻地摇,……,年轻的水兵头枕着波涛,……。”二十多年前,苏小明的这首家喻户晓的《军港之》,使美丽的旅顺港格外地柔美和温馨

这柔美而温馨的地方,却是世界的五大军港之一,青山连绵,将海湾温柔地拥在怀里,那一湾静静的碧波,便成为了舰船的摇篮。

诺大的港湾,出口仅90余米宽度,且两山对峙,如雄狮上下两腭紧扼此处,故原名狮子口。公元1371年,明朝定辽都卫指挥使马云、叶旺率舰队登陆,因旅途平顺,将此地更名旅顺口。旅顺口地形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兵家必争之地。19、20世纪之交,列强崛起,旅顺港的重要战略位置引来东瀛狼的贪婪目光,也引来俄国熊的翘首眺望, 1894年那个血腥风的日子,庞大而虚弱的满清帝国惨败于历来为之藐视的日本。那群杀红了眼的东瀛野兽,把复仇的屠刀指向手无寸铁的百姓,致使全城两万多人口被屠,仅留下36人为死难者收尸。这个昨日的噩,至今仍令国人悲愤难平。两年之后,沙俄将旅顺强行租下。再过七年,狼熊相争,竟然将这美丽温馨的地方变成疯狂屠杀的战场,使旅顺再次蒙受灾难和耻辱。

鲜血浸透着土地,血腥染红了海水。屡遭劫难的这座小城,近百年来,愤怒和惊悸仍然在撕咬着她的灵魂

时间关系,我没有去埋葬着两万多名冤魂的“万忠墓”,而来到了旅顺港边的白玉山。

白玉山顶,一座霸气十足的纪念塔高高地耸立在那里。这是一座让人不想目睹的建筑,因为它是国耻的标志。来到塔下,我带着十二万分的不愿意抬起头来,看着这个灰黄色的庞然大物,犹如看到那灰黄色的军服一队队地从眼前过去,仿佛听到当年胜利者沉重铁蹄践踏大地的声音。百余年过去了,这个庞然大物早已面无血色,但那高高耸立的塔体,如同手执屠刀的傲慢身影,在我心中引发着屈辱的回忆

经过惨烈地血拼,终于战胜了沙俄的日本军人,为彰显胜利,并为那些狂热效忠天皇而阵亡的“武士”招魂,不远千里,从东瀛运来坚硬的石料,建起这座66.8米的高塔,取名“表忠塔”,到1945年,俄人战胜日人,因不堪面对41年前的那段历史,将“表忠塔”三字抹去,刻上“白玉塔”三字。1986年,地方政府将其重新命名为“白玉山塔”。尽管是民族耻辱的标志,但宽怀仁厚的旅顺人依旧把它了保存下来,以提醒人们牢记历史。但是历史告诉我:善良的结果固然需要善良的愿望,善良的愿望却未必一定产生善良的结果,今天,东邻那帝国阴魂不散的种种表现,使我不敢相信那种一厢情愿的善良。

厌恶,仇恨和探究的复杂心绪折磨着我,几经犹豫,我终于走进这个巨大的躯壳,去寻找流逝的记忆

空旷的塔内,光线幽暗,静静的圆塔犹如时光隧道,让人感觉回到了那腥风血雨的日子。顺着铁梯盘旋而上,鉄梯在我足下颤抖。抬头上看,铁梯螺旋般地伸向顶端,让人联想到征服者那极度张扬的狂妄;俯首下视,但见黑色的螺旋伸向黑暗,我仿佛见到亡国奴那迷茫痛苦的目光。

终于来到最上方的出口。出得门来,看到一个又尖又圆弹头造型的塔尖直指天空。这无疑是东瀛人超级露骨的武力彰显。当年,在那场两个侵略者狗咬狗的大战中,那些疯狂的子弹曾一次次地划破旅顺的蓝天,密集的炮弹使旅顺秀丽的青山变得满目苍夷。

秋意阑珊,秋风清凉,我从历史的沉浸中醒过来,远看山下,道路纵横交错,高楼鳞次栉比,一派繁荣景象;近观军港,十几艘战舰静静地傍着岸边,沐着和暖的秋阳。

我信步来到一尊巨大的岸炮边,巨炮雄风依旧,昂首远方。这尊当时威力无比的巨炮,历百年风雨,依旧雄风不减,但它早已成为笨重的摆设,仅供游人观赏。

当年,满清的水师堪称亚洲第一,却惨败于东洋。看着这尊历经沧桑的巨炮,我在想。如果仅有优势的装备,没有刚强的执政力量,先进的军事思想,合理的战略战术,纵然民众同仇敌忾,将士英勇无畏,依然难免失败的下场。

历史已经成为过去,现实又将怎样走向未来?深沉的思绪中,我不由地想起了诗人公刘的那句著名诗句:

既然历史在这里沉思,我怎能不沉思这段历史?

所属专题:2011国庆节诗歌散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