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蒙蒙乌镇行

2008-06-07 15:12 | 作者:晨暮随心 | 散文吧首发

“乌镇,是个,到乌镇,是来寻梦的;城市有太多的钢筋水泥结构,而乌镇,就是你寻找和栖息心中梦想之地。”――《似水年华》导演黄磊语

今天,我们寻梦来了。

老天爷真的很眷顾我们,到乌镇的时候正下着飘飘渺眇的细,让我们好好体味了一把江南烟雨中的乌镇。

下了旅游车,远远望见古镇笼罩在一片烟云氤氲中,“乌镇”两个黑色繁体字,端端正正地立于独特的小黑檐之上,成年葱郁的香樟叶摇曳在黑瓦白墙间,体现了江南水乡特有的韵味。

跟着导游走进小镇,迎面扑来的是满眼的古朴,白白的墙,黑黑的瓦,翘翘的檐,长长的廊。弯弯的小河流水从镇中静静的流过,象极了一幅笼罩在烟雨蒙蒙下江南水乡淡雅的水墨画。

经过长廊,来到一座石砌的拱形双,漂亮的导游小姐风趣地告诉我们:“这座桥叫做‘逢源双桥’,走左面的升官,走右面的发财,想升官呢还是想发财?您随意选择。总得走过去的,升官也好,发财也罢,都是好事吧,嘻嘻哈哈,随大流吧。

过了双桥往前走,进入了一个床的世界,这就是“百床馆”了,里面有上百架雕花描金的宁式大床静卧着。什么公子床,小姐床,五花八门,各具特色,最有名的当为镇馆之宝——千宫床。果然制作精良,气势不凡。

出了百床馆,走不了多少路便是民俗馆,馆内分成节俗馆、婚俗馆、寿俗馆、岁俗馆,房间都不大,游人又不少,挤的满满当当的,只能听导游介绍着,走马观花似的到此一游。

走进蓝印花布馆,宽敞的庭院里搭着六七米高的木架。木架上晾满了一条条几丈长的手工印花蓝布,从高高的云天直挂而下,在和风细雨中飘扬摇曳,似飞流直下三千尺,气势恢宏;又如寂寞嫦娥舒广袖,舞姿曼妙。蓝花白底,与粉壁、青砖、黛瓦和灰蒙蒙的天空融合在一起,自成一道不可多得的江南风景。

“晴耕雨读”,这是《似水年华》拍摄时候搭建的书院……我兴致勃勃地到处寻找片中的痕迹,一个多少有些破落的书院,一张陈旧了的的藤椅,几排堆着稀稀拉拉线装书的书架,一张朴素平实的书桌和一件米白色外套……和想象中的有些相去甚远,毕竟影视剧有它特别的摄影角度和夸张的表达手法,所以呈现给观众是最唯美的一隅,心里也就释然了。

出了《似水年华》,又随人流走进木雕馆。这里的木雕也是久负盛名的。那些精雕细刻的木雕作品,虽然没有现代技术制作的精美华贵,但却是纯手工制作,四层镂雕的108个神仙,惟妙惟肖。里面好些绝品木雕据说还是我们福建厦门一个木雕收藏家的无私奉献呢。

来到乌镇,我们不能不到文学巨匠茅盾先生的故居一游。先生少年时候读过的书塾,家中的一些杂物,让游人也一睹文学巨匠昔日的风采和令人感觉神秘的居所。据说他曾经自己的稿费自己设计和修缮了老宅,并在家乡完成了自己最辉煌的几部作品。

抛开现代生活的那种紧张忙碌,呼吸着这新鲜清透的夹带着微湿的空气,自由自在地漫步在这老街的青青石板道上,雨丝偶尔不声不响的轻抚裸露的肌肤,真是享受极了。

雨丝细密起来的时候,我们便在长亭里休息。长亭下面便是窄窄的河道。河水有些绿绿的浑浊,河岸两边长满青苔,湿漉漉的,很有一种生活的味道。河的两边不论是古朴的木板房子,还是简约的砖砌小屋,都依水而建,一半在水里,一半在岸上,各具特色。偶尔有几条船划过我们的身边,听着船夫唱着悠悠的江南小曲,摆着小船左一摇右一晃的,江南民居“白墙黑瓦小桥流水”的特色展现的淋漓尽致。

想像着穿着碎花旗袍,撑着一把黄油纸伞,和着一袭长衫的心上人一起漫步在江南烟雨中的乌镇,那该是多么的浪漫啊。

置身其中,我真的舍不得走了。

乌镇,我还会来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