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看电影时光

2017-02-16 17:03 | 作者:兴安白桦 | 散文吧首发

上世纪70年代,看电影是人们最主要的一种休闲方式。作为当时重要的文化载体,老电影和老电影院镌刻着一个时代的历史印记,携带着那一代人精神生活的感受和体验。

那时放映的电影有黑白电影、彩色电影、宽银幕电影之分,普通电影票价是0.15元,宽银幕电影票价是0.2元,学校或单位会组织看电影包场,票价优惠,学生包场普通票是0.05元,宽银幕电影是0.1元。老电影院售票的地方是一扇小小的窗口,售票处经常排起长队。遇到特别火爆的电影,售票处就全没了秩序,人们拥挤成一团,有凭着身强体壮硬往里挤的,有从人身下像泥鳅一样钻进去的,还有的甚至是赖皮的从人的头顶爬过去,买好票的手向外抽,没买上票的手向里伸,几只手塞在小小的窗口里,想抽出手来并不容易,有时会被票口的边沿蹭破皮。如果买不到票就只好去电影院门前卖瓜子的小商贩那里去买,不过一张电影票还要另外买他两毛钱一茶杯的瓜子。

当时的电影院都有着传统礼堂宽高大气的外观、带有古典风味的八角形木窗,正面是3个双扇大门,门前是十几级的高台阶,按如今的标准就是高端大气上档次。影院内最前部是一块大大的白色银幕,银幕前是一个镜框式的长方形台子。在当时,电影院是一个多功能的场所。镜框式的长方形台子既是大型会议的主席台,又是文艺演出的舞台,有紫红色的大绒帷幕可以左右或上下拉动,台子的左右两旁各有一小门内有楼梯,供人员上下台子。说是“多功能”除了看电影、开会、演节目外另有一个功能,还是谈恋年轻人约会的一个主要场所。电影院里黑暗的环境壮了彼此的胆,悄悄地拉一拉手,胆大一点的靠一靠肩膀。对于有过那段经历的人来说,如今回忆起来是否还记得当初热切、激动、幸福、羞答答的感觉?

影院内分楼上楼下两层。屋顶上有挂在长长的绳索上晃悠悠的大吊扇。影院座椅横排中间留有一个通道,竖排间留有两条通道。连在一起的座椅固定在水泥地面上,椅背不动椅座可以翻起,每当电影散场时都会响起椅座翻起时杂乱的噼啪声。楼下的座椅从前向后依地势逐渐升高,大厅中部的两侧各有一扇门,从那里可以上厕所。最后有两扇大门然后是一个大门厅,门厅左右有楼梯可以上二楼,楼上第一排位置最佳,后排的座椅楼梯式上升,最后是几个放映口,坐在那的人可以清楚的听见电影胶片切换的声音,投影的光束穿过整个场所,能看见其中有散不去的尘埃在旋转。

看电影时经常是全家人一起去,几个孩子伴随着父母高高兴兴地向电影院走去,心里美滋滋的一路上说说笑笑特别高兴。父母和孩子们一起看电影享受着天伦之乐,也有一种幸福感。(这一点也许是许多人怀念老电影院的原因之一吧。)电影放映前,嗑瓜子、吃爆米花、聊天说话的什么样都有,孩子们追逐着来回乱窜,越是人多越兴奋,放映前的电铃声一响喧闹的大厅立时静下来,人们就会把目光一起投向银幕。电影放映时有巡场的人员拿一支长长的手电筒清场,检查有没有逃票俩人挤在一个座上的。

那时的电影院是最聚人气的地方。一群半大小子经常徘徊在电影院外,为了一部精彩的电影,常会从与电影院相连的厕所下面钻进去,根本就不在乎那股臭气。还要冒着一不留神被抓住的风险,在他们的心里,只要能看上电影,一切都是值得的。

除了去电影院看电影,还有露天电影可以看。一般都是在学校操场上或是一些单位的大院等空地大的地方放映。看露天电影最担心的就是刮风下,记得一次到林场的大院看《暴风骤雨》,刚刚开始放映,真就哗啦啦的下起了倾盆大雨,结果电影没看成,还被淋成了落汤鸡。那时一听说有露天电影放映那种兴奋和期待的心情就难以抑制,饭也吃不下了,早早的泡在场院里,去得早的占个好位置,去晚了就只好站在侧边或是后面。

有时在林场大院看完了仍觉没过瘾,还会跟着放映队走上几公里去另一地看。放映设备用一架大胶轮马车拉着,很是羡慕和放映人员一样能坐在马车上的人,觉得特牛气。看完电影回来时往往是半,特别是途中还要经过一片坟区,随着人群胆战心惊的走过后,一路小跑着到家,才不再害怕。第二天眉飞色舞地讲着电影的内容,那段害怕的经历早已忘在了脑后。

曾经的老电影和老电影院共同造就了独属于那个年代的观影习惯与观影体验,给那一代人留下了极其美好难忘,充满甜蜜和快乐的回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