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扁担的故事

2017-01-27 14:18 | 作者:福建王清莹 | 散文吧首发

在岭西村支部书记上官连先生家里,珍藏着一根孩提时代才能见到的扁担。说起这根扁担,还得从七八十年代那些事说起。

感德镇岭西村,位于感德镇西南部,距离镇区14公里左右。现有人口1465人左右,分散居住在下场、香岭、西坑仔、尾园、石古坑等7个自然角落,村民居住极其分散。

在我们久居城市、厌倦城市的纷繁与复杂,不堪城市繁重生活工作压力的当代人看来,岭西村资源丰富,重山叠岭,茂林修竹,溪流潺潺,朝晴暮,气象万千,是体味山水茶乡的悠久历史,感受大自然拥抱的绝佳去处。

但在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尚未吹到岭西村这个偏远山村。公路尚未通车,村民们要在山村里建造一两间小房子,必须靠着肩挑手提背扛,这时候,扁担就成了人们挑起生活物资及建房必需品的重要工具。

这根扁担,用材质坚硬的沙椤木做成,约有1.6米左右。两头各有两个铁珠子,两个铁珠子之间,留有大约2-3公分的间隙。这个间隙,大有用途,那是让畚箕耳能够刚好放在中间,在挑货上坡下坎时,不至于前后滑动,导致货的两端失去平衡,也不至于撞到人的身体,发生意外事故。跟扁担密切配合的,则是堵槌和堵槌绳。这根堵槌,在80-90公分处,留着一个修得平整滑溜的枝丫,堵槌绳的一头连着扁担,一头连着堵槌,挑担累了,需要休息的时候,挑货人则把一头畚箕就着较高的田坎儿,一头借助堵槌与堵槌绳,将货物与扁担的一头固定住,保持着三角的平衡。这样,挑货人就免去了俯下身子,重新使力挑起货物的辛苦。要知道,一担一百来斤的货物,要是平放在地上,重新挑起来,那是要费很多力气的,何况岭西多无平地,到处崎岖不平呢。

九十年代初期,上官连春要在自家的宅基地翻建房子,当他与一群工人挑着沙子和水泥,在崎岖小路上辛苦奔劳时,时任安溪县委副书记的王亚君女士(后任泉州市委常委、统战部长;福建侨联主席,现任全国侨联副主席),到感德镇华地村挂钩扶贫,看到这一幕情景时,觉得甚是不解。当她了解情况后,不由得为岭西村民勤苦耐劳的精神所感动,更为岭西村如此落后的交通条件动情。

在王亚君女士的关心下,县里高度重视岭西村公路的通车工作,县交通局、感德镇党委、政府,都纷纷拿出资金,支持岭西村的道路通车建设工作。

听到消息后,全村的群众动员起来了,在岭西村两委的具体协调下,村民们每家每户,责任到人,义务开山挖路,平整路基,村民自留地,无偿捐出。村民们逢山开路,遇水搭,遇石爆破,花了一年多的时间,硬是在悬崖峭壁之间,开凿出了一条连接西坑仔与潘田村,可供车辆通行的公路。

如今,乘着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改善民生的东风,安溪县委、县政府及各级部门高度重视与支持乡村道路提级改造工作。福德村通往岭西村西坑仔,宽为4.5米的水泥道路,今年年底正式通车;从潘田村角垵通往西坑仔角落的公路,业已纳入安溪县政府2017年度“农村公路改造提升工程项目”,将于2017年正式动工建设。

随着这两条道路的贯通与提级改造,岭西村西坑仔将形成一个完整的交通圈。村民们也将从中深刻体会到“要致富,先修路”的真实道理。而珍藏在上官连春书记家中的扁担,则成了岭西村道路交通变化的见证,更是勤苦耐劳、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岭西人的真实佐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