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儿

2017-01-11 11:35 | 作者:兴安白桦 | 散文吧首发

年关临近,年味儿正在一天一天地变浓。大街上、商场里已经装饰得花枝招展,一片喜气洋洋,你是否也感受到这份浓浓的年味儿呢?如今回想童年家乡过年的日子,点点滴滴的往事串成了一条记忆的项链……

那时家乡人的生活条件虽然远不如今,但大家过年的方式不仅丰富多样,而且充实有趣。那浓浓的年味儿,至今在记忆中依然氤氲盎漾。每年一进腊月,很多人家就已经开始筹划节间活动、准备过年物品、置办年货。大街上就会多了许多平日里难得一见的景象,人们用爬犁拽着,自行车后座驮着的尽是用厚厚棉被裹着的芹菜、韭菜、豆角等新鲜蔬菜,以及糕、冻梨、冻苹果、冻柿子、冻鱼、冻肉、粉条等各种年货,那时在天能吃上新鲜蔬菜可不容易,平时家里是很少买的,只有来了重要客人,才能买上一些。对于家乡的人来说,节前筹备年货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劳作,更多的是热生活的浓浓情结,那里融入了太多的情感与心绪,人们筹备起来的不仅是丰富的年货,更是快乐幸福、和美与希望。上街购物后人们在家还要炸虾片、丸子、麻叶,蒸馒头、豆包,馒头上还要放上几颗红枣。每一家都是乐此不疲,忙并幸福着,那时的年味儿是忙出来的,越忙年味就越浓。

节每家院中都要高高地挂起红灯笼,为了挑选到称心的灯笼杆儿,我们跟着大人,踏着没过膝盖的积雪,到山中选那细细的,直直的,高高的松树,虽然一个个小脸冻得通红,可还是照样嘻嘻哈哈,互相比着谁选的直、高。高达十几米的松树杆立在院中,杆的顶端钉一个三角架,架上固定上一个滑轮,或是用粗铁丝弄成一个圈拧在上面,从中间穿过一根绳,绳头拴上一个铁钩,用来挂灯笼。灯笼通过绳子可以象升旗一样升上顶端。那时的灯笼多是自制的,用八号铁线作骨架,外面糊上红纸下面再沾上用彩纸剪成的穗,里面接上一只白炽灯,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每晚都要亮着,家家如此非常壮观。有些人家还要以灯笼杆为中心,向四周拉上两根或四根斜绳,绳上粘着用各色彩纸剪成的小三角旗,五颜六色随风飘扬,在银白的世界里显得格外亮丽新鲜很是好看。有的家长心灵手巧,在灯笼杆顶部还要加上一个木制的飞机,飞机会随着风向调整方向,机头的螺旋桨在风中快速地旋转,发出哗哗的响声。

年三十中午十二点前要把对联和福字贴上,有的人家在迎门处还贴上出门见喜的条幅,在对联的横批下面粘上几张用薄薄的五彩纸剪成的“挂笺”,上面有吉祥如意一类的字样或者图案,下面留有穗状的裙边。这些挂笺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为了更充分地体现美好的向往和祝愿,一些人家还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以及水缸和坛坛罐罐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有的人家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除了挂红灯笼、贴对联福字,门前和院中还要摆放冰灯。聪明的家乡人用一种小的圆形水桶来制作冰灯,当地人称之为“喂得罗”,那种桶好像就是专为冻冰灯而制的口大底小,冰灯冻好后不仅容易取出型也好看。把水装入桶中,放到室外零下四五十摄氏度的低温下去冻。如果用烧开的水冻成的冰灯要比直接用井水会更加透明,有的还会在水中加入红墨水冻出红色的冰灯。桶内周边的水在低温下会首先冻结,当结冰达到一定的厚度时,在桶的顶部中间打一个圆洞,把里面还没有冻实的水放出,拿进屋内略微暖一下,最外层与铁桶接触的冰同样会首先融化,当冻结在一起的桶和冰分开就可以把冰灯从桶内取出来,一个完整冰灯就做成了。里面放上一只红蜡烛。再在冰灯上贴上红福字,更增添了喜庆气氛。除夕那天幕降临后,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户户空中、院内、门前,都会红彤彤一片,预示全年红火兴旺之意。置身其中,人们的身上仿佛都透着红光,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更被映得红扑扑的,虽然是数九寒天,却让人觉得不再那么寒冷。

年三十吃过晚饭,一家人就开始忙着准备年夜饭,全家围坐在一起,擀面皮、包饺子,其乐融融。在包饺子时,其中一个饺子里要包上一枚一分或二分的硬币,喻为福;还有一个饺子里要包上一颗水果糖,大概喻为甜甜美美吧。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开始煮饺子了。红红的炉火,热气腾腾的饺子,把新年的气氛推上了高潮。饺子煮好后按照家里人的长幼顺序一人盛上一碗,谁要是吃上包着硬币的那个饺子说明这一年有福,如果碗里谁也没吃上,小孩子们就会到盛饺子的盆或盘子里去挑,名为“抢福”。为了抢上那个“福”个个小肚子撑得溜圆。有时吃到了却故意不说,或做出十分夸张的表情大喊硌着牙了。吃上的美滋滋,没吃上的垂头丧气,小嘴一倔,一脸的失落、不过没关系,只需一会功夫,就又跑着跳着玩去了,因为玩毕竟是小孩子的天性,更何况是在春节这样一个快乐的传统节日里。吃过年夜饭,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守夜,那时没有电视,更没有春节联欢晚会,大人们虽然多次撵着小孩子们上炕睡觉,虽然困得如鸡啄米似的直点头,可还是硬撑着不睡,就盼着天一亮好穿新衣服。

初一,天刚蒙蒙亮,孩子们就早早地缠着大人拿出准备好的新衣服,急不可耐的穿上,一大早就相约着挨家挨户去恭恭敬敬地行礼拜年,遇到有爷爷、奶奶辈的还要行磕头大礼,大人们也总是笑着抓上几块糖,一把瓜子、花生,或是虾片、丸子、馓子、甜点等几样油炸食品,分给我们。有时分上个雪糕或是冻梨、冻苹果,就在那冰天雪地里啃起来,那梨、苹果冻得可真硬,狠狠地一口下去只留下几道小牙印,慢慢地啃下一块含在嘴里,酸、甜、凉,那口感,一个字爽!

小伙伴们拥着,挤着,闹着走在拜年的路上。男孩们兜里往往还要揣上一些拆散了的鞭炮,这时还会大胆地点燃一支烟来燃放鞭炮,这在平时大人们是绝对不允许的,点燃一个鞭炮朝空中一扔,发出一声清脆的炸响,(我们称之为小鞭,大概是因为燃放时发出的声音像赶车的老板甩鞭子时发出的声音吧。)那是当时男孩们十分热衷的一种玩法,另外还会装上一些摔炮、拉炮(这两种鞭炮现在因为安全的原因早已不生产了。)那时花炮种类很少,家中的条件也不允许我们买那么多的花炮,我们就自己创,把没有燃响的鞭炮拣起来,把它从中间掰成两半,(中间连一点儿,不断开。)把掰开的一头相对着摆成一圈,点燃一个就会连环引燃,旋转着向四处散开。有时也会揣上两个二踢脚,再找来一根比二踢脚略粗的铁管,一端堵上,在二踢脚引线部位锯一个洞,从那里点燃引线,就像电影中的小钢炮,可以射向我们指定的方向,不过大人们是不允许我们那样玩的,怕出危险,我们只能偷着玩。女孩们打扮的花枝招展,头上系上红头绳,或颜色鲜艳的花翎子,跟在我们的身后远远地躲着看热闹。

从大年初一开始,家乡的人走街坊,串邻里互相拜年,互增感情,家家户户广开宴席,广邀邻里好友,同享年福,一直要持续到农历二月初二,街头巷尾都会洋溢着那浓浓的年味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