羑水河畔看电影

2017-01-11 09:53 | 作者:文生 | 散文吧首发

羑河纪实之二十三

羑水河畔看电影

文生

上世纪七十年代,人们的精神生活十分贫乏,尤其是在农村。村里的人们晚饭后好集聚在一块儿讲古,东南西北胡扯一通,说一说村人们的逸闻傻事,道一道石林黑塔村的往事,骂一骂队长只知道让人干活,在笑声中解除劳动后的苦累,然后休息。但在讲阶级斗争年月里,人们这样做也得小心,万一不小心说了不合时宜的话,让人抓住小辫子就不好说了。比如说骂了队长,骂人的人身份好的活,队长也没办法,但听的人身份是地富反坏右的话,运动一来说不定就要说清楚。于是好多人为了少找麻烦,就真正的如古歌所说的:日入而息。

对于孩子们来说,最渴望的就是能看电影。其实那年月电影放过来放过去就是那么几部,内容也大多雷同,很多台词人们耳闻能详。但是孩子们仍然喜欢看,一听到风声,就人人疯传,下课后飞奔回家,草草做完了作业就急吼吼地吃了饭后就拿上小板凳去抢地盘。孩子们一改平时习惯,中午睡起午觉来,晚上好连轴看电影,本村看了再去外村看,或者外村看了本村看。那时不少电影是在相邻村子里连续放映的,其实放的是同一片子,我们连续看电影的热情一点也不亚于今日的粉们。

乡村生活的范围是十分窄小的。虽然我们村北面有铁路,当时汤鹤线还开着票车,坐火车可以到人们眼看中的大地方,如汤阴县城、鹤壁集和大胡(山城区城区),但是人们很少坐火车去看看,很多人去汤阴、鹤壁集就是沿铁路走过去的,去大胡走乡间道路。坐火车到汤阴三毛钱,可是三毛钱的票价差不多够一个精壮劳力干一天了,谁没事去玩?连附近的城镇都走不起,更不用说去远方了。

远方有什么?是电影告诉了我们许多。看电影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方式,不看电影不知道世界有多大。我们在电影里看到了长城和天安门,看到高楼大厦,看到了大海,看到了山,看到了大,看到了飞机……,外边的世界就是那样的新奇。当然也有人不以为然,楼不就是比村大队院的二层楼高了几层吗?海不就是多我们的南岭水库大了点吗?雪山不就是比我们的南岭高了点吗?电影上唱,莫教巴掌山把眼挡。我们就说要是不看电影,还真的会被南岭挡住眼睛呢。

电影也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语言系统,我们常用电影语言来说明一些事,这在玩攻防打仗的游戏时运用的十分自如。一队孩子,在月光下,互相问;“交了公粮了吧?”其实是问作业做完了没有。孩子们选出两个人作打仗的头儿,当头儿的就会说:排队站好!我胡汉三又回来了!两个头儿选取队员是轮流用同一套复杂的口令,一个人一个字地过人,最后就是选中的人。要想选中自己中意的人,就需要一定的心算能力,算好从那个人开始点名,没有这个心算能力,选队员就是凭运气了。这时候选上的人就会取笑还没被选上的人;谁知道你到底是姓汪还是姓蒋?要是有一个女孩子过来,是拉自己的兄弟回家交公粮还是自己参与?我们就说:这个女人不寻常。等队员选好了,头儿就会得意洋洋:想当初老子一开张,只有几个人一杆枪。两队孩子混战一通,获胜者在欢笑时就说:胜利是属于革命的人。失败着心中不服,说:别看今日跳的欢,小心将来拉清单。这些台词多年后人们还用,成为从那个年代过来者的特有语言。这些台词出自《龙江颂》《闪闪的红星》《沙家浜》《小兵张嘎》等。

电影也使我们唱会了许多歌。著名有《上甘岭》之“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铁道游击队》之“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鬼子们的末日就要来到,弹起我心的土琵琶……”、《闪闪的红星》之“小小竹排向东流,巍巍青山两岸走,红星闪闪亮,照我去战斗……”、《冰山上的来客》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红的就象那鲜红的火焰,她是用青热血浇铸……”。搞笑的是,要是谁小时候被大人戏称订了娃娃亲,我们就故意在他面前唱《柳堡的故事》之:“九九那个艳阳天,XX岁的小哥哥还要等X年……”,其实也是对少年骚动心情的释放。

也许我们太想看电影的缘故,有时候是空穴来风,让人们空喜欢一场,闹出了笑话。有一天,我们听说村大队部要放电影了,几个小子们急吼吼吃了晚饭后拿着板凳冲到大队部里,天快黑了,还没有看到人们拉幕布,正在疑惑之时,忽然大队办公室里的电话铃铃声响起来,大队部的窗户是小格子的,糊窗户的纸大都破了。有胆子大一个村干部子弟,用手抻进窗户把电话接起来,说,喂,找谁呀?……,俺告诉你一件天大的事,你可不要对别人说呀,就是俺村里要放电影了,还一放就是两部呢。……,是《风暴》和《小螺号》,要看得赶快过来,要不就赶不上了。……,啥?让我们去公社看?……。那小子把电话放回去后,十分气愤的说:是谁在瞎说?老子拉他的清单!电影是在公社里放的,大队长在公社里开会,看完电影才回家,公社通讯员打电话让我们去他家告一声,不要担心,人不是扣在公社里说清楚思想问题的。

由于电力供应不正常,那时乡村一般是后半才来电,所以放电影时要带发电机来。在放电影过程中,轰轰隆隆的发电机声盖过了在电影上风流人物的声音,但这并没冲谈人们看电影的心情。如果前半夜有电的话,就不用发电机发电了,我们在潺潺的羑水河畔看电影的感觉真是好极了。

电影是一节一节放的,每到停顿时许多男孩子就跑到场前解手,这时女孩子们就集体把头往后扭,看放映员倒带换带了,一些大嫂们就互相取笑:看你家小子的小鸡鸡亮出来了,你家的教养真好啊之类。

电影放映完后,有些财迷会在场上转悠一阵子,在微弱的星光下看场上有没有谁落下的东西。

很多人羡慕电影放映员,能天天看电影,记着我们村当年还真有人考上了电影学校。

八十年代后,随着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的相继普及,电影失去了往日的光环,更不用说之后出现的录像机、VCD、电脑和智能手机了。现在乡村公益性的电影不多见了,偶然放一场,场上只有老人妇女和留守儿童在稀稀拉拉的看,儿童们对电影也绝对没有我们当年的渴望情绪了,同时电影也多少年没有出过能让全民欢唱的歌曲了。在城里,看电影也多少带上贵族色彩的派头,票贵的吓人,只有以视觉刺激为主的大片才能吸引人们的眼球。

唉,露天看电影早已成为我们那一代人的遥远的记忆。其实,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独特记忆。

羑河纪实系列均为原创

2017年1月10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