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建安殇

2016-11-23 09:58 | 作者:何潇湘 | 散文吧首发

“挟天子以令诸侯”他俨然成了一个傀儡皇帝,从九岁在董卓的操控下登上龙椅,他的一生便被乱世左右,注定了逃不开纷扰。关东反董卓联盟成立后,董卓迁都长安,使得原本已风飘摇的国家更加动荡。

七年后,历经艰险,汉献帝终于回到故都洛阳,然而当时“宫室烧尽,百官披荆棘,依墙壁间。州郡合拥强兵,委输不至,群僚饥乏,尚书郎以下自出采稆,或饥死墙壁间,或为兵士所杀”,即便回到政治中心,要整顿山河,也依旧困难重重。这时候,曹操的出现,给局势带来了新的走向,汉献帝接受了曹操迁都许县的建议,重建朝廷中枢机构,改名“许昌。”

然而所谓的“挟天下以令诸侯”,可否真如表面上的只是权臣的独角戏,曹操实力在强,但在当时军阀割据,四分五裂的情况下,若没有汉献帝这位名义上的主宰者支持,没有借助依旧存在的天子威仪,曹操仅凭个人能力,是否能统一北方,或许是个未知数。汉献帝缺乏实力,重整河山,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曹操虽有实力,可以在乱世有所作为,然而没有天下共主的支持与号召力,曹操不过就是众多割据势力之一。换句话说,曹操与汉献帝谁也离不开谁,缺了其中任何一个都不可能有日后的重新走向稳定。如在董卓挟持汉献帝迁都长安后,曹操就曾说过“向使董卓倚王室、据旧京,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海内震动,不知所归。”即便当年反董卓联盟占据酸枣,鲁阳,对洛阳形成钳势包围,但董卓若固守洛阳,借助天子威仪,力量仍不容小觑,但董卓却选择了劫持天子离开政治中心,如何还能指挥天下?

由此可见,汉献帝并非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物,他同样左右着天下大势,甚至他也有着一定的贡献。许昌朝廷的建立,自董卓造成混乱,国家终于开始有稳定的趋势,难道不是汉献帝历经艰险,回到东部洛阳的功劳?

而最关键的是,我们看到这个所谓的“傀儡皇帝”,他并不是一个一无是处的草包皇帝,他也有着敏锐的政治眼光,明白如若不回到政治中心,要想国家稳定只能存在于幻想中。而被董卓逼迫迁都长安时,汉献帝还只是一个十岁的孩子罢了,这个年龄能承受那么多灾难已实属不易。在东归途中,更是危机重重,刚迈出第一步就遭到董卓旧部郭汜阻拦,汉献帝以死相逼才得以继续东行,而反对军派不断追击,身边不少中心护主的义士战死。若汉献帝当真只是一个毫无主见,任人宰割的胆小懦弱之人,又如何能策划这一场漫漫东归路。在陕县附近被反对军阀追上,陷入混战时,一位将军将一匹马拉到汉献帝面前,让其先走,而汉献帝在如此危险的情况下却说 “不可舍百官而去,此何辜载!”,他一个失势的皇帝,这些人却还忠心耿耿,拼死保护,他如何能丢下这些人先行逃命。宋末元初的著名学者胡三省说:“观帝此言,发于临危之时,岂可以亡国之君待之哉!”

所谓的亡国之君,究竟该如何定义?早在汉献帝前两任帝王桓、灵二帝在位时,东汉就已经混乱不堪,病入膏肓,进入了死亡倒计时,纵然他如何睿智,如何心系百姓,东汉灭亡已无法更改。曹操死后,曹丕继承魏王,后来汉献帝将帝位禅让给曹丕,东汉正式灭亡。此举,汉献帝遭到了后世诟病,然而当时曹操死后,曹氏集团内部分裂,国家再次出现动荡的危机。曹丕根本无法如曹操一样协调好各方势力,这从当时曹丕弟弟公然索要王印可以看出,情况十分危急。而汉献帝实则可以选择趁此机会打击曹氏集团,夺取权利,然而若是如此,稳定的局面只会重新分裂,受难的还是百姓。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给曹丕更大的权力,汉献帝禅让的原因就在此,这与历史上其余被迫“禅让”的末代帝王有着本质上的差别。

汉献帝在东归途中,改年号为“建安”,他是希望能够建立安稳的太平盛世吧!他虽然没能匡复汉室,但他依旧无愧于心,无愧于列祖列宗,无愧于天下苍生。

(参考书籍:《三国前史——一个傀儡的力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