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父亲赶集

2016-10-27 16:58 | 作者:散文吧网友 | 散文吧首发

父亲赶集

■刘传科

从部队转业回来的那年天到第二年的末,我待业在家,跟着父亲赶集成了我的主要工作。这也是在我记忆中能跟父亲天天见面在一起最长的一段时间

父亲一生勤劳,对新事物好奇还敢于尝试。那几年,我们县嵩山一带刚开始引种佛手瓜,父亲到当时在嵩山水库的二姐家小住,发现这里田地、堰坡上到处是一片片的佛手瓜,而且这东西不打药、易管理、产量高。第二年父亲就果断从嵩山买来20多颗苗子栽在自家地里。

到了秋末,佛手瓜开始采摘,父亲就开始赶集卖,一时卖不完的,就在地上挖个窖子储藏起来慢慢卖。每年父亲都能卖到快过年。那年冬天我回来后,就是和父亲卖那些窖藏的佛手瓜。

第一次和父亲赶集,我们头一天下午就把佛手瓜装好了箱子,备好杆秤和找零的钱。晚上,父亲教导我说卖东西要讲良心,秤上要给足分量,只有这样人家才会愿意买你的,有“回头客”。

为了到集上能占到摊位,第二天我们起了个大早,草草吃点饭骑上自行车就上路了。父亲驮着一大箱子,足有百斤重,我驮着一小箱,也就五六十斤,父亲骑在前面,我跟在后面,一到上坡路,我蹬着是那样的吃力,气喘吁吁,看到父亲显得那样轻松,我一下子佩服起父亲的体力来。父亲毕竟已经快60岁的人了。

到了集市上,父亲找了两处摊位,在地上铺上草席,我们把佛手瓜卸下来,从箱子里拿出些佛手瓜整整齐齐摆在草席上,就开始等顾客上“门”。父亲说,卖东西要有“卖相”,再好的东西乱乱地堆在一起也不好卖。第一次赶集,父亲不放心我,我的摊位就跟父亲隔着两个,以便他随时能看到我、指导我。

那时的佛手瓜在我们那地方还是新鲜菜,一元一斤很好卖。父亲熟练,在集上脸熟,一箱很快就卖完了。我笨拙地秤都拿不好,还怕见到熟人,不敢出声招呼来回赶集的人,自然卖得慢。父亲来到我身边教导我说,咱这是凭力气挣钱,光明正大,摆摊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在父亲的帮助下,不到午饭时间佛手瓜全卖完了。

我和父亲收拾好摊子准备往家赶,父亲还到熟肉摊上买了二斤猪头肉,说是奖励我第一次练摊。还奖励呢,在父亲面前,我这个大小伙子深感惭愧,显得是那样无能。我心里默默给自己鼓起了劲。

有了第一次赶集的经验,也慢慢地跟着父亲学,往后赶集卖东西变得越来越容易,也能独挡一面了,离父亲的摊位也远了。跟着父亲三天一小集,五天一大集,那个冬天,把四邻八乡的集都赶遍了。

在父亲的引领下,我们那地方也有人开始种佛手瓜了。父亲又瞅准卖佛手瓜苗是个好商机。于是父亲把卖剩的佛手瓜装进一个个塑料袋,里面培上土,摆放在一个塑料拱棚里开始育苗。

到了天栽种季节,我又开始和父亲赶集卖佛手瓜苗。错过了栽种期就不好卖了,为了把育的苗卖完,我们不仅赶村子附近的集,还到离家很远的集上卖。

有一次,父亲要带我赶离家50里地的高崖集。那天,我们也是早早起床,先到育苗的棚子装苗子。为了能多装几颗苗,父亲把一个粪篓装满,然后在粪篓上放个隔板(以免压坏苗),在隔板上再放个纸箱装上十几棵。这两层一百多斤重,绑在自行车上,我推着都趔趔趄趄的。父亲给我用一个柴火篓子装上了三十多颗。

我们上路了。赶这个集没有大路可走,都是些乡间土路,还大上大下。每遇到大上坡,我都是先停好我的车子,和父亲推车。父亲弓着腰使劲攥着车把,我在后面使劲推。推上坡,父亲在坡顶歇着,我再回来推我的车。一路上,我们走走歇歇,到集上已经九点多了。

佛手瓜在这一带还是新事物,好多人不认。我和父亲就先为佛手瓜做起了宣传,逐渐开始有人买,到下午2点钟终于把苗子卖完了。这一集,我们卖200多元钱,我和父亲来到一个羊肉大锅摊,一人一碗羊肉汤加两个煎饼,解决了早已饿得直叫的肚子。

在回家的路上,父亲跟我讲起了他过去的一些经历。父亲说,现在这点苦比以前小多了,年轻时曾骑着车子到离家100里地的大柳树集卖小猪,晚上赶不回来,就找个小店住下,第二天再回家;在生产队时,曾用小推车到离家200多里地的博山煤矿推煤……

听着父亲的讲述,我对父亲有了更深的认识:父亲为了我们这个家太能吃苦、太能受累了。我从心底里佩服父亲。

父亲说,在这个社会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轻易得到,要想生活的好,就要肯下得了力气,吃得了苦和累。

和父亲赶集,我学到了很多人生的道理,让我受益终生。

作者简介:

刘传科,笔名文斗,山东省临朐人,临朐县作家协会会员,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当过兵,做过车间工人,干过记者、编辑,多有文字散见于《中国电力报》《中国工业报》《中国农机化导报》《大众日报》《潍坊日报》等报刊杂志及网络媒体。著有评论集《送你一颗启明星》。现供职于潍坊一大型企业,从事文化传播工作。

电话:15966132946

微信:liuchuanke11

微信公众号:潍临圈

地址:潍坊市北海南路192号

邮编:261206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