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记当年老染坊

2016-08-29 13:46 | 作者:池阳隐士 | 散文吧首发

染坊,是旧时经营丝绸、棉布、衣服染色的作坊。是一种十分古老的行业,起源很早,自唐代起就已经已盛行,一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行业。白色的棉布、丝绸经过染色印花,变得色彩缤纷,锦上添花。褪色的旧衣服、床上用品经过重新染色,便会颜色如初,焕然一新。染坊与人们的生活习习相关,所以生意非常兴隆。

旧时的郭西街,“江南饭店”的旁边,曾经有家染坊,招牌上写着“刘记染坊”,那时这里的生意十分红火,来染坊染衣染布的人络绎不绝。染坊是前店后坊,前店是接待顾客的地方,木制柜台里的掌柜支应生意不慌不忙,收货提货,对客人总是笑脸相迎彬彬有礼。大木橱内层层叠叠码放着五颜六色染好的衣物,取物时按照开出的“飞子”, 核对系在衣物上的布条签,一清二楚,从没出过差错。

后面染坊里有一口蒸煮染色的大锅,几个漂洗的大缸和砖石砌成的水池,院子里横七竖八地排列着晾晒衣物的木架。小小的染坊,每天都是布浪翻卷,蓝靛飘香。染色漂洗后的布料衣物,晾晒在院子里,赤橙黄绿青蓝紫,恰似彩带迎风舞,蔚为壮观。染坊整天都沉浸在喧嚣忙碌,花花绿绿的世界里。

记得小时候调皮不听话,母亲总是这样说:“给你三分颜色,就要开染坊了” 。我至今不解其意,也许是说对你放松一点,却生出无数事端来。就像染坊里红、黄、蓝三种颜色可以调配出无数种颜色一样。的确染坊里的主要染料:红、蓝、黄“三原色”,能调配套染出五颜六色,据有关记载浸染色有二十九种,涤染色有七种,并且以绛紫、墨绿、蓝黑、朱红等色,染得最为深透均匀。染品色泽厚重,立体感强,纹饰清晰。

染坊是母亲常去的地方,总在年关的时候把家里穿褪色的旧衣裤拿去染色。没有钱买新衣服,重新染色的衣服穿着也如同新的一样。那时候衣服的颜色非常单调,就是蓝色灰色黑色这几种。我也常跟在母亲身后去染坊,看见染匠师傅在大锅里蒸煮布匹衣物,染坊里飘荡着热腾腾的雾气,其间还夹杂着浓浓的颜料气味。待蒸煮结束,染匠又将衣物捞起来放进水池里漂洗,再晾晒到院子里的木架子上。染匠一双因长期浸染的蓝手,总是一刻不停地忙碌。许多人家都将旧衣裤、旧毛线还有大改小的衣服,源源不断地送到染坊。在这里改头换面,重新派上用场。

乡村没有染坊,农家有需要染色的衣物,要走很多路送到城里来,很费时费力。因此应运而生了流动染坊,乡村染匠像货郎一样,成年累月挑着一副担子,有染衣的铁锅,漂洗的大盆。他们染的颜色很单调,通常只能染黑、蓝两种颜色,专门为农户染家纺的白土布和旧衣物翻新。在小河边或水井旁,收集各家各户送来的衣物,支锅蒸煮。离水近便于漂洗,河滩边石块上又便于晾晒。乡村流动染衣,在那个年代确实是便民利民的行当。

染坊里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行业隐语。染坊开具的单据为“飞子”,染匠把石灰称为“白盐”,染缸为“墨悲”或酸口”,从染锅中提染件的绞棍为“棍头”,晾布的高木架为“天平”,楠竹杆为“长箫”,理布的橙子为“瘦马”,扫染坊的扫帚为“洒子”,染坊里染工的主管师傅为“管缸”,有技术的染匠为“场头”等等。随着时代发展,染坊早已成为老街旧事。这些旧事只留在了记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