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暮闲话|闲扯《阅微草堂笔记》之二:文人的光芒

2016-06-30 11:46 | 作者:早亘 | 散文吧首发

滦阳消录之一第一篇

【原文】

堂先生言:闻有老学究行,忽遇其亡友。学究素刚直,亦不怖畏,问:“君何往?”曰“吾为冥吏,至南村有所勾摄,适同路耳。”因并行。至一破屋,鬼曰:“此文士庐也。”问何以知之。曰:“凡人白昼营营,性灵汩没。惟睡时一年不生,元神郎澈,胸中所读之书,字字皆吐光芒,自百窍而出,其状缥缈缤纷,烂如锦绣。学如郑、孔,文如屈、宋、班、马者,上烛霄汉,与星月争辉。次者数丈,次者数尺,以渐而差,极下者亦荧荧如一灯,照应户牖,人不能见,惟鬼神见之耳。此室上光高七八尺,以是而知。”学究问:“我读书一生,睡中光芒当几许?”鬼嗫嚅良久曰:“昨过君塾,君方昼寝。见君胸中高头讲章一部,黑卷五六百篇,经文七八十篇,策略三四十篇,字字化为黑烟,笼罩屋上。诸生诵读之声,如在浓云密雾中,实未见光芒,不敢妄语。”学究怒叱之。鬼大笑而去。

【译文】

爱堂先生说,听说有一位老学究在夜里赶路,忽然遇到了他死去的朋友。老学究性情刚直,也不害怕,便问亡友上哪儿去。亡友答:“我在阴间当差,到南村去勾人,恰好与你同路。”于是两人一起走。到了一间破房子前,鬼说:“这是丈人的家。”老学究说你怎么知道?鬼说:“一般人在白天都忙于生计,以致掩没了本来性灵。只有到了睡着时,什么也不想,性灵才清朗明沏,所读过的书,字字都在心中射出光芒,透过人的全身窍孔照射出来。那样子缥缥缈缈,色彩缤纷,灿烂如锦锈。学问像郑玄、孔口达,文章像屈原、宋玉、班超、司马迁的人,所发出的光芒直冲云霄,与星星、月亮争辉;不如他们的,光芒有几丈高,或者几尺高,依次递减。最次的人也有一点微弱的光,像一盏小油灯,能照见门窗。这种光芒人看不到,只有鬼能看见。这间破屋上,光芒高达七八尺,因此知道是文人的家。”老学究问:“我读了一辈子书,睡着时光芒有多高?”鬼欲言又止,沉吟了好久才说:“昨天到你的私塾去,你正在午睡。我看见你胸中有一部高头讲章、五六百篇墨卷、七八十篇经文、三四十篇策略,字字都化成黑烟,笼罩在屋顶上。那些学生的朗读声,好似密封在浓云迷雾之中。实在没看到一丝光芒,我不说假话。”老学究听了怒斥鬼,鬼大笑着走了。

半暮闲话 | 闲扯《阅微草堂笔记》之二:文人的光芒 - 早亘 - 徒步边缘

【闲扯文】

爱堂先生是谁?查找了不少资料,未寻着。想来也是纪晓岚的一位雅士好友。

这个故事有个机巧之处。时间发生在夜里,亡友谈了一堆“学如郑、孔,文如屈、宋、班、马者,上烛霄汉,与星月争辉。”这些文人大家的光芒自然在夜里熠熠生辉。接着说,在夜里就算是“极下者亦荧荧如一灯,照应户牖。”这不正应了“齐家”二字?

然,中国的文人有个传统,学而优则仕,始终不甘心齐家。

故事中老学究如此,亡友亦如此。生时只是书生,死后也要做个鬼吏,专勾文人。而老学究自恃满腹经纶,不惧鬼神,问自己的光芒如何,甚是大胆可爱。亡友一一细数:高头讲章、五六百篇墨卷、七八十篇经文、三四十篇策略。高头讲章乃明清时八股文家解释经典的讲义,墨卷乃是明清科举考试的试卷名目,策略则是为科举考试而准备的压题文章。这老学究一肚子都是应试题库啊。

这有什么办法,一介寒士如何入仕,只有科举应试。

大清立国后,多兴文字狱,以康雍乾最盛。满人毕竟出于草莽,做学问自然落后于汉人。明末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三人先提“经世致用”,反清复明,不果后,皆隠遁山林,埋首典籍。文字狱兴,文人不敢说话,那些夫子也无人应和。

文人不说话,总有一天要造反,还是要给文人出路的,于是科举兴。可以说,科举是给读书汉人的唯一出路。满人是不经科举可以入仕的。朝廷圈定四书五经,延造八股,在程序上玩得比前朝精细得多,增加了复试。顺治十五年(1658年)首开乡试复试制。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实行会试复试制。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以后,各省的举人一律要到京师进行复试。一则不限年龄,二则多了不少自我救济的机会。你考到老,考到死,朝廷还会表彰你。这可比当下的高考制度上年龄限制,考试次数限制宽松得多,人性化得多。

记得从前常听说,某某同学今年高考不理想,留级复读而后金榜题名。这种自我复试救济的机会,当今越来越珍稀了。小时候听到某某同学是“留级生”,脸上不免露出鄙夷的神色。而当下极少听到谁是“留级生”,同学们鄙夷的机会越来越少。大家伙齐刷刷地进来,齐刷刷地出去,想留级,没点门道是不行的。全民义务教育的推行,学校急着把孩子们一波波推了出去,履行了程序。就像生产线上的产品,产品不合格,返工不得,只能扔了。可惜,可惜。应试教育古而有之,义务加应试的教育,今而有之,久而久之,寒士恐无路矣。

回到故事里,亡友继续揶揄老学究,我这可是在你白天午睡时看见你发出的滚滚黑烟,你的学生更是在云里雾里。听了此言,老学究必定想,即便把学生熏傻了,也要坚持下去,于是依旧怀揣理想,怒叱亡友。他做得比当下的学校负责得多。

最后说一句,纪晓岚借此故事讽刺当年的科举,宣扬“经世致用”,妄议朝廷,罪过罪过。

2016.6.4 写于高考前。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及作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