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熟人办事”咋成了“潜规则”

2015-11-26 12:03 | 作者: 枫株湖 | 散文吧首发

“找熟人办事”咋成了“潜规则”

据8月28日《河南商报》报道:有人曾统计,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要办近百个证件。比如准生证、学生证、毕业证、身份证……甚至死亡后家属还有可能会领到一张“死亡证明”。很多人都有过“办证求人”的经历,对此深有感触的张先生说,自己曾用了一年半的时间,都没有办下来一张郑州市的居住证,后来托人找关系,从申请到领证不过花了1个月左右的时间。又据郑州市公安局治安支队暂住办大队长刘静在媒体上作出的承诺:申请办理居住证者需要持本人身份证、身份证复印件、两张彩色1寸照片及租房协议,到居住地派出所办理。经审查符合条件可当场领到郑州市居住证。

按照刘静大队长的说法,办理居住证是很容易的事情,为什么张先生一年半也没办下来呢?究竟办证难在哪里呢?让我们看一下张先生办证的经历,或许我们能从中得到答案。

张先生先是办理个人居住证,与房东去了数次也没办下来。无奈之下想以单位名义办理,但万万没想到,又是白折腾了一场。派出所民警告诉他要单位开证明他与单位的雇佣关系,张先生办好证明之后却被告知证明没有写身份证号,所以证明是无效的。

于是张先生又重新开证明去办理,结果又通知他拿着证明去派出所下面的户籍警务服务站办理。户籍警务服务站的一句“这种证明办理不了居住证”给了张先生当头一棒。折腾了半天又是白忙了。张先生最后选择请朋友帮忙,结果一个月就办下来了。

自己办理一年也办不下来,找熟人一个月就ok了。熟人一句话就能解决的问题,可见办理居住证并不是那么难,那为什么没熟人就这么难呢?不难看出问题出在了办理相关程序的工作人员身上。办理居住证不难,发现办证之所以难,并不是程序有多复杂,更多的原因在于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差,完全不考虑办证人的感受,甚至有个别工作人员故意刁难办证人。

众所周知,服务人员的职责就是为办理业务的市民提供服务,但从如今办证难的现状来看,这些工作人员并没有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市民来办事,为他们解决问题是理所应当的,否则要你们来干嘛呢?服务人员本身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而不是为人民添堵的。在笔者看来,办证过程中,办证人办证需要什么必要条件、哪些手续、证明,该到什么部门都应该有明确的提示。办证人对办证程序不了解,办证自然不会太顺畅,服务人员惜字如金,缺少什么证明或是还需要什么条件也不一次性告知办证人,就让办证人一次又一次的为此奔波。

由此可见,人们遇事首先想到的不是按程序走,而是托熟人找关系来摆平,中国基层社会的运行逻辑,几千年来似乎从未根本改变过。熟人是什么?他是通行证,他是保险箱,他是方便面,他是救急药,他是万能锁。

众所周知,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人情社会;但这样的人情社会不但没有人情味,反而有点重口味。小到办居住证、减轻违章处罚、小孩上户口,大到办事审批、调动工作,无论公事私事,第一反应往往就是找熟人、打个招呼。久而久之,“跑断腿都办不成的事,靠关系一句话就能解决”的观念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

办事先找人,虽说有中国传统人情世故的影响,但和当前很多部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工作作风不无关系。一些政府部门官僚作风太重,总是戴着有色眼镜办事。它反映出一些单位、部门的工作在效率和作风上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反映出少数工作人员对党的宗旨的淡忘和对基层群众感情的缺失。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单位、部门的工作随意性大,制度弹性大,欠规范和透明,容易被少数别有用心之人借熟人之便趁机“钻空子”、“走后门”。说到底,这还是“官僚主义”作风在作祟!所以,办事“找熟人”已成为很多人迫于无奈的选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