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闻鸡起舞到枕戈待旦(康有山)

2015-08-28 20:07 | 作者:康有山 | 散文吧首发

闻鸡起舞趁少年,击楫中流筑志坚。

枕戈待旦卫家国,英雄壮志万古传.

——题记

祖逖(266年-321年),字士稚,范阳逎县(今河北涞水)人。北州旧姓,东晋初期著名的北伐将领。著名的“闻鸡起舞”就是他和刘琨的故事。他曾一度收复黄河以南大片土地,但后因朝廷内乱,在他死后北伐功败垂成。祖逖是一位极受人民戴的将领,他的去世,在他原所辖的豫州,人人都好像痛失父母那样的悲伤

刘琨(271~318年),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西晋诗人、音乐家和爱国将领。刘琨少年时即有“俊朗”之美誉。

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担任司州主簿时,他两感情特别深厚,不仅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半里祖逖在睡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就把刘琨叫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公元316年,司马炎篡夺曹魏,建立的西晋王朝不久,就发生了“八王之乱”。在经历八王之乱后,国力损失惨重,虚弱不堪,最终被匈奴人刘渊灭国。五胡乱华,是中国在西晋时期塞北众多游牧民族趁中原之乱期间、西晋国力衰弱之际,在中国北方陆续建立非汉族国家。东晋灭亡后,先后又有刘宋、萧齐、萧梁、陈几个国家。北方和西域各胡族入侵中原后,大肆的屠虐汉民,视汉人不如犬狗,史称“五胡乱华”(鲜卑、匈奴、羯、氐、羌)。原西晋政权时的北方人民,受到极其残忍的屠杀和迫害。且有胡人“专食美女之肉”的传说。据说,胡人剽劫晋女,“夜则相拥淫之,至天明则烹而啖之”。晋室政权流亡南方后,建立了东晋。原先在中原地区的知识分子、农民、手工业者、商贾等也纷纷逃往到南方。

祖逖看到自己国家失去了北方大片领土,无数同胞处于侵略者的铁蹄之下,非常痛心。他决心要收复失地,重振国威。晋元帝司马睿迁都建康的时候,祖逖在北府京口召集了一批壮士,日夜操练,准备北上抗敌。他给晋元帝上了一份奏折,文中说:“晋朝之所以遭到侵略,皆因藩王争权。今百姓在外族的蹂躏之中,都有奋击之志、报国之心,陛下倘能够发威命将,任我做统主,则四方豪杰都会响应而来,由此敌兵去除,国耻可矣。”晋元帝见奏,十分高兴,立即命祖逖为奋威将军,并拨了大量给养,让他在当地招兵买马、打造兵器,以期早日实现北征。战备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一切准备稳妥后,祖逖带领部下千余人渡江北上。他们的战船驶离南岸,来到波涛滚滚的大江中流,上下将土回望南土,心中像浪花一般翻腾。祖逖神情庄重地站立船头,手敲船桨,向众人发誓说:“祖逖此去,若不能平定中原,驱逐敌寇,则如这涛涛江水,一去不返!”(中流击揖)祖逖的铮铮誓言极大地鼓舞了船上的勇士。他们紧握刀枪,纷纷表示要同仇敌忾,杀敌报国。祖逖率军渡江之后,厉兵秣马。东晋道民闻讯,接踵而至,很快组成了一支强大的军队。祖逖知人善任,果敢勇武,爱护士卒,体贴部下。士卒们都愿为他出生入死、舍命战斗。因此所向披靡,一连打了几个胜仗,收复了不少城池。他治军有方,赏罚严明;对战死者,收尸埋骨,亲自祭奠;对投降的敌军将士宽厚相待,反戈有赏;所到之处,秋毫无犯。他的这些做法得到北方军民的广泛拥护,每当他们凯旋归来,百姓们总是自发地送来猪羊、美酒,犒赏三军。江北一带有人编出民谣颂扬他的功德:“幸哉遗黎免俘虏,三辰既朗遇慈父。玄酒忘劳甘瓠脯,何以咏恩歌且舞。”祖逖战功卓著,被晋元帝封为镇西将军。

刘琨年轻时曾为金谷二十四友之一,后累迁至并州刺史。永嘉之乱后,刘琨据守晋阳近十年,抵御前赵。315年,刘琨任司空,都督并、冀、幽三州诸军事。 晋愍帝建兴三年(315年),刘琨为司空,都督并、冀、幽三州诸军事。刘琨为并州刺史,对抗刘渊,深得众心,但他“善于怀抚,而于控御,一日之中,虽归者数千,去者亦以相继”(《晋书•刘琨传》)。刘琨被祖逖的爱国热情深深感动,并决心献身于国家。一次他给家人的信中写道:“在国家危难时刻,我经常‘枕戈待旦’(枕着兵器睡觉一直到天明),立志报国,常担心落在祖逖后边,不想他到底走到我的前头了!”刘琨在《与亲故书》中形象地写出了自己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决心。

当时,贾后之侄贾谧权过人主,喜欢附庸风雅,身旁聚集了一班出身于豪族贵戚的文人,为之歌功颂德。这班人号称“二十四友”,名气很大,而刘琨兄弟也厕身其间。后来,刘琨历职太尉掾、著作郎、太学博士和尚书郎。光熙元年(306年)九月,刘琨出任并州刺史、加振威将军,领护匈奴中郎将。这是刘琨生活道路上的一个转捩点。刘琨出镇并州,安抚百姓,招徕流民,一面加强军事防御,一面抓紧生产自救。老百姓携带著武器下地耕耨,士兵在周围警惕地守卫。不到一年光景,这块荒芜的土地又有了生气,流亡在外的人民群众逐渐返回家园,鸡犬之声重新连成一片。建兴元年(313),愍帝即位,拜刘琨为大将军、都督并州诸军事,加散骑常侍、假节。建兴三年(315年)六月,晋帝拜刘琨为司空、都督并冀幽三州诸军事。刘琨受都督,未领司空。刘琨善吹胡笳。曾有数万匈奴兵围困晋阳。刘琨见势不妙,如与敌军硬拼,必然兵败城破,于是一面严密防守,一面修书请求援军。过了七天援军还未到,城内粮草不济,兵中出现恐慌情绪。刘琨登上城楼,俯眺城外敌营,冥思苦想对策。忽然他想起“ 四面楚歌”的故事,于是下令会吹卷叶胡笳的军士全部到帐下报到,很快组成了一个胡笳乐队,朝着敌营那边吹起了《胡笳五弄》。他们吹得既伤感、又凄婉,匈奴兵听了军心骚动。半夜时分,再次吹起这支乐曲,匈奴兵怀念家乡,皆泣泪而回。建兴四年(316年)十一月,刘琨因与石勒战兵败,受晋幽州刺史段匹磾来信相邀,刘琨率余部到蓟(幽州治所,今北京城西南),投靠段匹磾。318年6月22日,王敦遣使指使段匹磾杀害刘琨,段匹磾诬刘琨“窥测神器,图谋不轨”矫诏缢杀刘琨,时年四十八岁,其子侄四人一起遇害。

据书法家李寻在《重构中国书法史的线索与意义》说:“从本质上讲,每个朝代的书法风格都是多元的,晋代有新亭对泣的王导、谢安等人,也有击楫中流、闻鸡起舞的祖逖、刘琨等人”。可见,祖逖、刘琨的书法水平是很不一般的。但可惜,没有流传下来。

刘琨善文学,通音律,其诗多描写边塞生活。《隋书•经籍志》有《刘琨集》9卷,又有《别集》12卷。明人张溥辑为《刘中山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刘琨工于赋诗,颇负文名,堪为一代风流才子。清、沈德潜《古诗源》录刘琨《答卢谌》、《重赠卢谌》、《扶风歌》三首,皆为五言。皆“以慷慨激越之声,抒感怀浩宕之情”。

其《扶风歌》曰:

朝发广莫门,

暮宿丹水山。

左手弯繁弱,

右手挥龙渊。

顾瞻望宫阙,。

俯仰御飞轩。

据鞍长叹息,

泪下如流泉。

系马长松下,

发鞍高岳头。

烈烈悲风起,

泠泠涧水流。

挥手长相谢,

哽咽不能言。

浮云为我结,

为我旋。

去家日已远,

安知存与亡?

慷慨穷林中,

抱膝独摧藏。

麋鹿游我前,

猿猴戏我侧。

资粮既乏尽,

薇蕨安可食?

揽辔命徒侣,

吟啸绝岩中。

君子道微矣,

夫子故有穷。

惟昔李骞期,

寄在匈奴庭。

忠信反获罪,

汉武不见明。

我欲兢此曲,

此曲悲且长。

弃置勿重陈,

重陈令心伤。

王世贞认为:《答卢中郎》五言,磊块一时,涕泪千古。他“每览刘司空“岂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未尝不掩卷酸鼻也。”并大呼“呜呼!越石已矣,千载而下,犹有生气。彼石勒段磾,今竟何在。”

王夫之指出:“琨乃以孤立之身,游于豺狼之窟,欲志之伸也,必不可得;即欲以颈血溅刘聪、石勒,报晋之宗社也,抑必不能;是以君子深惜其愚也。”

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在《沁园春、长沙》一词中,也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来称颂祖逖的精神。

可见,英雄之豪情壮举,赢得了千古之爱戴。

祖逖、刘琨的英雄事迹,“闻鸡起舞”、“中流击楫”、“枕戈待旦”,都成为了我们今天汉语中尽人皆知、耳熟能详、发人奋进的成语典故。在这些成语典故的内涵中,蕴含着他们伟大的英雄事迹、伟大的民族品格、不屈奋斗的坚强意志、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这就是他们不朽的丰碑,这座丰碑两千年以来,就在人们的心头巍然矗立着,无论世界经历什么样的动荡,无论宇宙发生什么样变故,他们在人们心目中的丰碑却永远不会坍塌灭失。

古往今来,英雄豪杰总是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心中,而无论何时何地,无论谁,无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死心塌地投敌叛国,充当叛徒,做汉奸,不仅不会有什么好下场,而可耻行为被骂名千载的下场才是最可悲的,也是最可怕的。例如秦桧、汪精卫、陈公博、周佛海、章宗祥、曹汝霖、陆宗舆、李登辉、陈水扁之流,则必然在今后的千万年为人们所指斥、怒骂和耻笑。所谓“遗臭万年曹汝霖钻壁”、“人逢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悔姓秦”,就连他们的后代也会感受到难于摆脱的悲哀和耻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