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乡村电影

2015-07-30 18:07 | 作者:江北乔木 | 散文吧首发

在上世纪60-70年代,乡村电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儿时在乡村看电影,都是在戏台子那个地方或大队办公室门前的宽阔地方。公社里的放映员用自行车载着放映机、喇叭、影片和银幕来放映,那时当个放映员很吃香,人们离着很远就打招呼:“来了,今晚放什么电影?”等问明白了,就开始告诉小伙伴们:“放电影的来了,今晚放XXX电影”。

放映员进了村子,人们就凑热闹似的围拢上来,大多是半大孩子,帮放映员把放映机从自行车上卸下来,把杆子立起来,把银幕升起来,把喇叭挂起来,放映员就开始调试好音响,把放映机对好了光,这个时候,家家户户就招呼着自己的亲人陆续入座,天擦黑时,还有刚赶来的,就站在人群外大声叫喊着自己孩子的小名:“XX,在哪里?”人堆里就就会有站起来应答声:“在这里”,外面的人就借助大灯的光,慢慢挪动着脚步,朝着站起来的人走去,等到人来的差不多了,放映员把大灯一关,原来的一片哗然变得鸦雀无声,目光齐刷刷地聚到了银幕上,开始看电影了。那时,放映员一般携带两块片子,一块主片,一块加演片,安上了片子,放映员就开始讲话了:“广大社员同志们,今晚放映故事片《地雷战》,加演片......。”先调起人的胃口,结果,放映的时候,往往先放加演片,后放主片,因为放映员太了解观众心理了,如果先放主片,大多数人看完主片就走了,没有愿意看加演片的了,为避免冷场,他故意把主片放到后面来放,看电影的秩序才不乱。有时带着两块主片,随便先放那块都一样了。那个时候放的电影差不多都是战斗片,记得有《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平原游击队》、《敌后武工队》等,给我留下印象极深的是,在放电影前,银幕上都会打出一段红色的毛主席语录,传来一段铿锵有力的标准普通话录音。在《地道战》开始前是这样说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 电影《地雷战》开始前播送的是: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播音员宏亮的声音,听起来精神很振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使我至今难忘。

那时乡村放电影,放完了一块片子,中间还有几分钟换片子的时间,也就等于小小的片场休息,亲朋好友们正好利用这个片刻,说说话,拉拉家常,有时平时不大见面的,以看电影为引子,也见上面了,乡村电影使他们拉近了距离。

放完了电影,人们才恋恋不舍地往家走,有人还向放映员打听明天晚上在那个村子里演,都找伴跑到三里五里、甚至十里八里的周遭村里接着看,小伙伴们就跟着大人们跑了这个村,跑那个村,也不管乡间小路的道路坑坑洼洼,不怕走路黑乎隆,有时打着手电,有时点着自行车外胎的胶皮照着路,有时看电影的人多了,手电光照不过来,有走散了后来才找到家的,有跑掉鞋的,还有掉到小泥水湾里的,常常惹得家长们很不满意,但小伙伴们看电影的兴致依然不减,儿时的我也经常跟着大人们跑到十里、八里的村里看电影,亲身感受到了走夜路的苦,看电影的乐。

从看电影的兴趣就可看出,当年乡村的娱乐节目是多么的少啊,人们就想通过看电影来调节单调、乏味的生活,有时一块影片都不厌其烦地看上四、五遍,甚至六、七遍,影片中的经典台词基本背过了,最经典的是《地道战》里的台词:“高家庄,高,实在是高”,《地雷战》的台词:“不见鬼子不挂弦”,在小伙伴们中都当成了口头禅。

乡村电影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那时,我正上高中,有一天晚上,邻村就在高中附近的篮球场放电影,个别同学就不上晚自习了,悄悄地去看电影,看完电影回到学校宿舍,就津津乐道着看电影的精彩故事,就说有男女青年搂抱着看电影的,有互相把手插到对方裤兜里的,这在那个年代确实不得了,同学们听了都很惊讶。

那时到周遭村里、公社里看电影还不当奇事,有时还跑到县城电影院里去看。记得当时到县城电影院里看一场电影是五分钱,那时的五分钱都很好用,为了节省这五分钱,我就托一个亲戚找到他在电影院里的亲戚,免费看过几场精彩的电影,里面还有舒适的座位,感觉比在乡村看电影好多了,但这样的机会不是很多。

如今,娱乐节目越来越多,乡村电影渐行渐远,几乎绝迹,乡村电影只是成了人们心中的记忆。不过,乡村电影填补了那个时代乡村影视的空白,乡村电影丰富了那个时代的乡村娱乐生活,乡村电影使我产生无限美好的遐想......

乔显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