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寻找最美教师”:《周廷猛:师德的力量》

2015-07-24 20:46 | 作者:王宗伦 | 散文吧首发

2015“寻找最美教师”:

周廷猛,男,汉族,贵州桐梓人,现年33岁,中共党员,大专文化,现为贵州省桐梓县黄莲乡芭蕉溪村安星小学教师。他自愿申请扎根贫困山区,热教育,爱生如子,敢于挑战,务实迎新,取得显著教学成绩。安星小学从一个人的教学点到拥有5名老师的教师队伍,从一个年级到六个年级的建制完小,从25名学生到拥有120多名学生,从没有教室到租借民房上课到拥有一所投资200多万元的一流学校。这一切的变化,都是周廷猛的师德的力量带来的变化。周廷猛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贵州最美乡村教师”“贵州省劳动模范”,入选2014年“寻找最美乡村教师”评选活动。

今年暑假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19名大学生,慕名来到安星小学支教,捐赠物资和关爱留守儿童,并与当地留守儿童一起做游戏,开展亲情活动,传授学习方法,帮助他们度过一个丰富多彩的暑假。7月19日早上,周廷猛驾驶摩托车从安星小学到桐梓县城购买生活用品和运送爱心物资的途中发生交通事故,经桐梓县人民医院检查确诊为颅骨骨折、颅内血肿、脾脏破裂及轻微外伤等。

周廷猛已对前来安星小学的支教志愿者的生活及学习情况作了妥善安排部署,目前正在医院治疗,康复状况良好。

(周廷猛老师在认真听取讲座,为提高自己而积极学习充电。)

附:

师德的力量

王宗伦

重重叠叠的黔北大山深处,有一个村级教学点,名叫桐梓县黄莲乡安星小学,那里至今连手机信号都没有,贫穷落后的程度可想而知。可是,远在省城贵阳、西南大学、北京大学、江西赣州、山东烟台的五名老师,不远千里,辗转跋涉,先后来到安星小学,聚集在周廷猛老师身边,有的成为特岗教师,有的无私地义务支教,立志在这块贫穷落后的地方建设一座“教学天堂”。

是什么力量吸引了他们?

是“全国优秀教师”“贵州最美乡村教师”“贵州省劳动模范”周廷猛老师的师德故事

师德的影响力没有距离!

(安星小学的全体师生合影,每个老师、学生的脸上都笑开了花。)

种 子

曾经的安星小学,是五十年代修建的三间土坯瓦房,淋鼠损,早已成了危房,连窗外一阵大风吹过,师生们都会胆战心惊。

(当年老旧破的校舍。)

学校的老师叫周廷猛。他毕业于遵义师范,2006年来到黄莲乡中心完小冯秀英小学任教,很快就成长为一名骨干教师。2011年国庆节期间,安星小学的老师调走了,急需一名老师前去顶班。本来冯秀英小学就偏远,安星小学是一个更加偏远、落后、闭塞的教学点,只有25名学生,没通公路,没有通讯信号,学生成绩也是年年在全乡挂末。到那里任教,不仅吃苦不说,还干不出成绩,是个费力不讨好的地方,谁都不愿去。刚刚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周廷猛挺身而出,主动申请到安星小学去,还向校长提交了书面申请。

其实,等他到了安星小学才发现,教学现状远比想象的艰难得多。学生们经常缺课旷课,有的今天帮爷爷牵牛耕地,有的明天帮奶奶看家护院,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读不读书无所谓。周廷猛去家访,劝家长让孩子按时上学,然而家长根本不欢迎。你不欢迎我也要来劝说,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八次不行,十次,直到你支持娃儿读书为止。周廷猛这样想,也这样干。“我的娃儿读不读书关你什么事,神经病。”有的家长厌烦地说,“你没得好处,你会三番五次地来劝我的娃儿去读书。”有的说“人家教了几十年都没教出个名堂,你一个年轻崽崽,教得出成绩?”

周廷猛不死心。他总结说,安星小学所在的芭蕉溪村,开天辟地以来就连高中生都没出过,读不读书都是打牛屁股,读来读去都考“零鸡蛋”,学生不懂事,家长没信心,恶性循环,越弄越糟。这个大大的“零”字,像一道魔咒,紧紧地箍在当地村民的意识里,衍生着自卑,迷信,偏执,不幸……

周廷猛决心打破“零”的束缚!

一年时间一晃而过,等到期末统考时,安星小学的学生,竟然捧回了全乡第一的奖状!以前考“零鸡蛋”的学生,如今居然也拿到了“进步奖”。

而且从那一年起,安星小学年年统考全乡第一。

周廷猛在学生身上付出了多少心血,知道的人并不多,但家长们从孩子身上看到的读书的曙光却不少。老师、学生、家长的心,开始从散乱走向了同一个方向。

【记者手记】:如果说师德是一粒种子,那么,周廷猛在学生的心田里,安了一个温暖的“窝”。

(周廷猛在租借的民房里上课。)

幼 苗

黔北农村有个词叫“心劲儿”,意思就是一个人心里面有力量。心里面的力量大了,一个人才算真正有力量。体力再好,如果心劲儿不足,并非真正称得上有力量的人。一个人心上的力量,说到底就是战胜自己的力量。只有能够战胜自己,才能战胜困难,战胜别人。

周廷猛就是一个心里面有力量的人。

他到安星小学后,把教室从危房里搬出来,租借民房上课,让学生有一个放心学习的环境。租借的民房没厕所,他筹集资金,自己动手修建厕所,解决了学生跑到山坡、树林中大小便的难题。

安星小学的学生,多数是留守儿童,父母没在身边,他就购买了摩托车接送生病的孩子寻医看病,还垫付医药费。他骑坏了两辆摩托车,却从没收过家长一分钱。有一次,他骑车奔波140多公里为一名学生购买狂犬疫苗,晚上返回途中遭遇大雨,天黑路滑,车子滚到了公路边,他吓得坐在石头上,等心魂安定下来,才扶起摩托车摸黑继续前进。后来经过那里,停下车看了看几百米高的山崖,吓得两腿都在打闪。妻子埋怨他说:“你不要命,可我要丈夫啊。”

为了保证有更多时间用于教学,他作通了正在做小生意的妻子的思想工作,让她放弃生意来到学校,免费给学生煮营养餐。2013年,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关心下,安星小学搬到芭蕉溪村办公室上课,结束了租房上课的历史,学生人数猛增到48人。可是,村办公室只有一间很小的厕所。周廷猛除了上课,每个周末,还要抽半天时间把厕所的粪水淘干净,才能保证学生下周上课时有厕所可上。他把粪水挑到附近农民的菜地里浇菜,农民们回馈给他的新鲜蔬菜,他交给妻子,用来改善学生的营养餐。

“学生在哪里,老师的心就在哪里。”他把安星小学当成了自己的家,他把每一个学生当成了自己的娃娃。

为什么他心里面的力量如此强大?

原来,他也是一个历经苦难的人。父亲先天性小儿麻痹症,母亲智障,家庭极度贫困。他从小学、初中到师范,曾几度因贫失学辍学,是他的老师、亲友帮助他,才完成了学业。读师范二年级的时候,他为了外出打工挣学费,结果遭受命运的残酷打击,流落异乡,下苦力,卖报纸,捡垃圾,最后流浪着回到桐梓,却因贫病交加,饿昏在桐梓火车站站台上,两名捡垃圾的老人把他背到火车站旁边的山洞里照料,才捡回了一条小命。走上三尺讲坛后,他发誓要把善良的人们曾经给他的爱传递给学生,把爱的火把传递,把善良的种子播撒,把中华传统美德发扬。

“我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子女培养,等我退休时,拥有上千个子女,有几十个大学生为我送行,你说这个人生多有意义。”所有的荣誉感、成就感、幸福感,都成为周廷猛战胜困难的精神动力。

爱生如子!

爱生如己!

【记者手记】:如果说师德是一株幼苗,那么,周廷猛在学生的心坎上,用心血和汗水扎下了根。

(投资200多万元修建的新校园)

大 树

2014年4月11日,黄莲乡党委政府组织遵义作家走进黄莲采风创作,笔者得知了周廷猛的事迹后,先后八上黄莲专程采访,写出了《传递爱的火把》《爱心传递》《扎根大山深处的教育拓荒牛》等系列报道,全国上百家媒体刊播、转载了周廷猛的事迹。大家惊诧于这个人心浮躁的时代,竟然还有这样自愿扎根大山深处默默奉献的“老黄牛”。各级媒体又相继奔赴安星小学进行深入细致的跟踪采访报道。周廷猛的师德故事,不断地在人们心中传播传颂。“全国优秀教师”、入围寻找2014年“最美乡村教师”评选活动、“贵州最美乡村教师”、贵州省劳动模范等一系列殊荣也接踵而来。周廷猛成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考验着他的定力。

“其实报道不报道,我都这样干。但通过报道,我最大的收获是,我妻子比以前更加支持我了。”憨厚老实的周廷猛说的是心里话。以前,他骑摩托车接送生病学生看病,妻子有时会咕噜几句:“人家那些摩托车出租的跑一趟,至少要收100块,甚至150块,像你这样干,是不是太傻了?”现在,周廷猛的妻子不仅支持理解他,遇到学生感冒,她还主动熬来姜糖开水,帮助周廷猛照顾学生。

“没报道以前,我培养几十个大学生的愿望,可能要30年才能实现。报道后,我可能只要10年就能提前实现了。”

因为来自各级领导的关心,社会的关注,学生的努力,家长的配合,这几股力量形成了合力,安星小学不前进都不行。

周廷猛越干越有劲。

各种爱心源泉也在不断涌来,一所投资200多万元的新校园拔地而起,有的教学设施甚至达到市县一流,学生们穿上了新校服,背上了新书包,坐上了新课桌,看上了新图书,更为可贵的是,有的爱心人士愿意帮助家长脱贫致富,有的爱心人士许诺,只要是安星小学的学生,将来考上大学的,费用由他包干负责。

周廷猛的师德故事传播越远,爱心源泉来源就越广。

沉睡的芭蕉溪村,开始发生着这样那样的变化。

【记者手记】:如果说师德是一棵大树,那么,周廷猛在学生的想中挺拔,坚强执着,福荫学子!

(安星小学的学生在晨读。)

森 林

2014年秋季学期,安星小学的学生猛增到84人,班级从3个年级增到5个年级。

这一期间,一名在贵阳任教的老师王显斌,一名西南大学毕业的务川女子,通过特岗老师招考,来到了安星小学,来到了周廷猛老师身边。学校没有宿舍,周廷猛把自己的宿舍让出来,他和王显斌老师一起住,让妻子和女老师陈敏一起住。周廷猛夫妻俩的“窝”,就这样被硬生生“拆散”了。学校周边的村民得知后于心不忍,设法把家里面最好的房屋和床铺让出来,提供给特岗老师作宿舍。两名特岗老师安顿下来后,周廷猛又推心置腹地给他们讲述自己这么多年来坚守贫困山区的目标和梦想,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摸索总结的教学方法,带着他们一家一家地走访学生家庭,让家长们渴望的眼神在特岗老师心眼里生根发芽。

(特岗老师王显斌在义务给学生理发。)

呵呵,他也是个有“私心”的人——他想留住每一个优秀老师!其实,早在选择学校之前,王显斌、陈敏两位老师就对周廷猛非常佩服,他们也愿意做一名周廷猛式的乡村老师。呵呵,他们也有一个“私心”——超越周廷猛!两地分居的王显斌,从贵阳把妻子孩子接到安星小学,一家人也像周廷猛老师一样以校为家,他还利用自己掌握的理发技术,义务给学生理发;务川籍女教师陈敏,在安星小学附近谈了对象,有了扎根黄莲的打算。

一群心里面有力量的人“桃园三结义”!

(特岗老师陈敏和学生亲密地在一起交谈。)

2015年季学期,安星小学的学生猛增到120人,3个老师担任5个年级的课程,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正在这个时候,一名来自江西赣州的22岁女子,打听着道路来到安星小学,要求在安星小学义务支教。她是一名“背包客”,名叫钟灵灵,曾经独自一人徒步走完中国西部的大部分地方。2014年10月12日,她在内蒙古额济纳旗时听说景谷地震了,于是开始一路从最北边搭车到最南边,将近4000公里,搭了4天车,睡眠不足15个小时,参加了景谷地震的志愿者服务队。景谷志愿者活动结束后,她决定徒步到鲁甸灾区支教,结果到了鲁甸,才发现在那里支教的人员非常多。她想,别在那儿凑热闹,寻找一个特别需要老师的地方去支教。她通过网上搜索比较,选择了安星小学。

(支教老师钟灵灵跟学生一起做游戏。)

“从来就没有什么资本,只有一颗不服输的心。”这是她在微信上的签名。她是带着满腔慈爱来到安星小学的,她跟随着周廷猛一家一家后才发现,学生家庭的贫困比报道的艰苦得多,特别是那些孤独的留守儿童,她们太需要长辈的关爱和温暖了。她萌生了一个念头,扎根安星小学,直到配足老师为止。安星小学有两名住校的女生,母亲跟人跑了,父亲外出打工,两个孩子成了“孤儿”。她把这两名女生叫到自己的宿舍合铺,给她们洗衣服,梳辫子,假期带他们到遵义、桐梓玩,简直像她的两个小妹妹

(下课了,陈元林老师给学生洗呀洗手手。)

陈元林是北京大学的高材生,当年以四川省第二名的成绩考进北大,毕业后在广东一家银行上班。他决心找个可以静心纯洁的地方,安安静静,做一点让自己觉得生命中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于是,他到了安星小学。他给学校带来了全新的思维之风。他的教学方法,给其他老师带来了冲击。几个老师取长补,形成了相互学习提高的氛围。陈元林除了爱学生,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思维理念。他认为,如果不改变一个孩子的生活、学习环境,不改变父母思想观念,想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会很困难。他除了教学,还为安星小学的长远发展思考着,毕竟安星小学从一人个的学校,一下子跨越成一所完小的建制,缺乏经验,缺乏制度,还在摸着石头过河。所以他说:“地方小,很多东西依赖人心。韩非子说,人性本恶,所以一切都应该用法律制度予以约束。规章制度、办事流程、正规化、透明化是这所学校最需要的。”他给“校长”周廷猛的是肺腑之言。

(周廷猛的妻子娄方琼义务给学生煮营养餐,已经煮了四五年。)

来自山东烟台的徐娜娜老师是山东女汉子。她就像一个学生娃的孩子王,甚至一起坐在地上玩游戏,打纸板,抓石子。下课了,她走到哪里,学生们就追到哪里,像一只护子的“老母鸡”带着一群“小鸡仔”。

三名义务支教的老师没有工资,周廷猛想方设法从学校的经费中给他们每人解决800元的费用,可是,他们坚决不收,只接受在学校吃住这一条件。他们在安星小学支教的举动牵动无数身边好友,给安星小学捐赠了7万多元物资和120套桌凳。2015年暑假,来自祖国各地的十几名大学生,又慕名来到安星小学,用暑假的时间,集中向黄莲的初中、小学的学生们传授学习方法。

寂静的小山村一下子涌来这么多“天之骄子”,不说其他,就连吃住都成为一件大事。周廷猛说:“住,就住在附近的农民家中,吃,就在学校吃,我吃什么你们就吃什么。”

爱心如泉,仍然源源不断地向安星小学奔涌而来。

安星小学变化如此之大,如果说周廷猛一点没变,那是假的。就像一粒种子到一株幼苗,从一株幼苗到一棵大树,从一棵大树到一片森林,这个变化是巨大的,但不变的是树的品质。周廷猛也一样,从一个老师到一个教师团队,从一个班级到一所建制完小,从二十多个学生到一百多学生,周廷猛之变,是成长之变,是成熟之变,是升华之变,但不变的是师德的灵魂

如今的周廷猛有个更大的梦想:把安星小学建设成一座“教学天堂”。

迎接他的,将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记者手记】:如果说一群有师德的老师团聚在一起形成一片师德的森林,那么,这片师德森林将改变一个“教育生态”,周廷猛建设一座“教育天堂”的梦想就有可能实现。

我们拭目以待之!

王宗伦:贵州省桐梓县公安局宣传科,邮编:563200 ,手机:13511858621 QQ:909718793

作者简介:王宗伦,男,汉族,贵州桐梓人,现年44岁,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破译潜逃密码》一部,其中20多篇作品被中央电视台、贵州电视台摄制成电视专题片播出。曾获“贵州好人榜”称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