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该安然一些了

2015-07-01 17:16 | 作者:老痞童 | 散文吧首发

只要有空,母亲总唠叨个不停,骂我和弟弟都疯了,说乡村的弟弟很浮躁,说城镇的我很浮华。母亲不识字,这些话都是从电视里听到学到的,我不知道母亲是否明白“浮躁”与“浮华”的意思?

客观地说,我和弟弟的生存状况,不愁温饱,已是父辈们寐以求得境界了,可是仅有温饱就满足了吗,历史总是公平公正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和担当,每代人也总有自己的苦与乐,我和弟弟很是纳闷,现在的人大多觉得活得很累,不堪重负。为什么社会在不断进步,而人的负担却更重,精神越发空虚,思想异常浮躁?

我曾读过《菜根谭》,印象最深的是那一副对联:上联是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下联是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这幅对联很有趣,首尾倒置意思不变,也是一副和好的对联;不妨看一看:倒置后上联是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下联则是望天空云卷云舒,去留无意;此对联意思是说,为人做事面对沉浮得失,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名利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无意,我想《菜根谭》的作者,明代洪应明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淡泊名利,清新高雅,不为世俗所动的心境。

回想自己五十载人生,是非、成败、得失让人或喜、或悲、或惊、或诧、或忧、或惧,一旦所欲难以实现,一旦所想难以成功,一旦希望落空成了幻影,就会失落、失意乃至失志;失落是一种心理失衡,自然要靠失落的精神现象来调节;失意是一种心理倾斜,是失落的情绪化与深刻化;失志则是一种心理失败,是彻底的颓废,是失落、失意的终极表现。而要克服这种失落、失意、失志就需要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寥寥数字,一幅对联,却深刻道出了人生对事对物、对名对利应有的态度: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看庭前三字,大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与秋之意,望天上三字则又显示了放大眼光,不与他人一般见识的博大情怀;一句云卷云舒更有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崇高境界;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实在是异曲同工,更颇有魏晋人物的旷达风流; 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十分困难。

我輩皆是凡夫俗子,红尘的多姿、世界的多彩令大家怦然心动,名利皆为你我所欲,又怎能不忧不惧、不喜不悲呢?否则也不会有那么的人穷尽一生追名逐利,更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失意落魄、心灰意冷了。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融入自然才不会迷失自己,的确,社会是在不断前进,也更加文明了;然而文明社会的一个缺点就是造成人与自然的日益分离,人类以牺牲自然为代价,其结果便是陷于世俗的泥淖而无法自拔,追逐于身外名分与物欲而不知什么是真正的美。金钱的诱惑、权力的纷争、仕途的沉浮进退,生意投资的亏盈赚赔,让人殚心竭虑;也许我们真该正视现实生活,反省自己心思,安分一点,安然一些了!

你若心有一片“桃花园”,你也会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自然;人生要明确自己的生存价值,由来功名输勋烈,心中无私天地宽。若心中无过多的私欲,又怎会患得患失呢?人生要认清自己所走的路,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不要过分在意得失,不要过分看重成败,不要过分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只要自己努力过,只要自己曾经奋斗过,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按自己的路去走,外界的评说又算得了什么呢?陶渊明式的魏晋人物之所以有如此豁达风流,就在于淡泊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可以用宁静平和的心境写出那洒脱飘逸的诗篇;这正是真正的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而我以为将这一精神发挥到极致的是唐朝的武则天,死后立一块无字碑,千秋功过,留与后人评说;一字不着,尽得风流;这正是另一种豁达,另一种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只有做到了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方能心态平和,恬然自得,方能达观进取,笑看人生。

中华民族不乏安然旷达者,古今有之,当代杰出的国宗教领袖赵朴初先生遗作中写道:生亦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牵挂;这正充分体现了一种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达观、崇高的精神境界;一句话,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是真贤明自洒脱,也是真能人自风流!

沧源县人大农业工委 杨国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