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如夏花·四世同堂

2015-05-30 11:10 | 作者:木易日生 | 散文吧首发

前阵子,路过图书馆时,一条标语倒引起了我的注意,“同读一本书,翰墨香碚城”,而标语中的“一本书”就是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旁边立着许多老舍先生生平的资料,定居重庆后的生活以及创作《四世同堂》的背景,虽这部长篇小说讲述的是北平沦陷时期的事,但却是老舍先生定居于北碚这座小城所创作,这多多少少会让北碚人引以为豪,便出版了一本《四世同堂》北碚版。

我较有兴趣的翻看了这部小说,倒让我吸引的,除了以抗日为主线的故事情节,那还得数北京小羊圈的生活以及祁老爷子一大家四世同堂的场景,家庭之间难免会闹出不少隔阂,几代人之间就更不可避免了,但那种生活在我看来毕竟是温馨的。

然而在时下,类似于北京四合院子的房屋越来越少,虽科技于经济的双重发展,让房屋建筑上天下地都可以实现,但独揽一栋大房子的人颇不少,也许这样就能稍显人们的大气与气派。这年头,我总是能看到乡里的平房子被推平,改建为楼房,其实能够住下的人也不足两三个,留下一栋偌大房子,也会显得些许冷清。在城里的人们虽同住一栋公寓,的确紧凑不少,但出门在外或回家之后必然房门紧闭,自然邻里之间会陌生不少,那楼上楼下的就更不用说了,谁还有那个闲情串门聊天,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小家庭世界里面,一天碰到一次亦或多久遇到一次也说不准,即使有时在乘坐电梯时相遇,也会一脸无表情的看着眼前进电梯的人,两眼暂对视之后,到达所达楼层,便大步迈了出去。

我家倒不是四世同堂,如果一定要说几世同堂的话,那也只能算是三世同堂。老家的房子并没有像四合院那样围起来,倒是一长条的舒展开,爷爷奶奶、妈妈、伯伯婶婶的小房间就在这样一个类似长方形的大房子里面。爷爷三兄弟也紧凑,爷爷安站最大,居中,老二安杏家就在我爷爷家塔坎下,老三安木靠我家之右,而居左的是另一亲戚,大人们都管我叫那一家的女儿为姐姐,虽这一家的女儿和我妈年龄相差不大,但辈分关系还是得管叫姐姐。这样的居住确实安逸不少,但老二和老三两兄弟家就曾闹出一些矛盾,所以老二和老三都不怎么互窜家门,连其子女也被他们教之互不相往来,多年的矛盾在搬家之后才得以化解。

我爷爷他们是安字辈,我爸他们这一代是世字辈,而到了我们这一代,名字的千变万化,只管名字好听有寓意,早已没有什么辈可言了。说来也巧,我三个嗲嗲都有两个儿子,都以世相称,属老三家的女儿最多,但都不出一意外的是两个儿子都留在家中,女儿全都给嫁出去,这倒是很普遍。我家旁边的雷婶婶家就只有两个女儿,只好把相公接进家里来,小女儿嫁出去,久而久之会发现这一家子时常会出现一些隔阂,而夹在中间的外来相公会显得无能为力,帮谁都不好。的确生女儿不算坏事,但是生个儿子好养老倒是不变的事实。

我大姨娘家基本上算得上是四世同堂,外婆产下三女一子,大女金玉、二女金凤、三女金娥,还有一小儿,大女儿产下两个女儿,并且两个女儿都已结婚产下宝宝,所以新年里,总会见到外公外婆、姨娘姨、哥哥姐姐、外甥他们四代同堂的情景,那也会让不少人产生羡慕之情。

现代人的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难以达到四世同堂,当然,如果一家子四代其乐融融地生活在一起,也是一种祈求。试想,我到了那个古稀之年,子孙满堂的时候,再来跟我的重子重孙诉说那一段故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