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长安人
长安十三朝,不见使人愁。
才别大慈恩,又赴钟鼓楼。
数过古城墙,可怜入不得。
临行意迟迟,恨非长安人。
西安是我心中向往已久的圣地,是我追索渴望触及的精神家圆。因为,那是民族的发源之泉,是我们文明的起源。
西安,古称“长安”、“京兆”。是中华民族的发祥之地,由周文王营建,建成于公元前12世纪,先后有21个王朝和政权建都于此,是13朝古都,中国历史上的四个最鼎盛的朝代周、秦、汉,唐朝均建都于此。
我们是晚上到西安的,从连霍高速下来时已近9点了,经过一番周转近10点才到大雁塔附近找了家宾馆歇休。听闻10点后大雁塔有号称亚洲最大的音乐喷泉表演,非常值得一看。只是因为忙着登记房间,加之在兵马俑观赏了一整天,人累又饿,就没去了。心想,如果明天去华山,那么,就在此留宿一晚,再看也不迟。
第二日,起床向外一眺,大雁塔就在眼帘,触眼可及。天空下着淅淅的雨,不算很大,但必须得打伞或着雨衣,空气也湿润润的,好似故乡江南的天气,缠绵,湿润,又清新。雨水从屋檐落下洒在地上,发出沙沙的声音,传至寂静的屋内格外的动听,只是,出门观景就不方便了。
因为,是远方的初次来客,也分不清东南西北,哪是大雁塔,那是大慈恩寺。还以为此即彼,彼即是此,只不过名称不同罢了。到回家了上网一查方得之,大雁塔只是大慈恩寺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过已经是规模很浩荡宏伟了。
大慈恩寺建筑规模宏大,占据晋昌坊半坊之地,面积近四百亩,有十多个院落,各式房舍1897间,时唐长安城最宏伟壮丽的皇家寺院。寺院建成后有三百多僧人主持宗教活动,礼请西行求法归来的玄奘法师任大慈恩寺首任主持,玄奘法师在此翻译佛经、弘法育人11年,合弟子窥基创立了佛教的一大宗派法相唯识宗。使大慈恩寺成为唯识宗(又称“法相宗”)祖庭。现在的大慈恩寺识明代成化二年(1466年)起在原寺院西塔院基础上陆续修建而成的。现占地76亩多(50738平方米),寺院山门内,有钟、鼓楼对峙,中轴线之主体建筑依次是大雄宝殿、法堂、大雁塔、玄奘三藏院。寺内藏经阁藏经众多,浮雕壁画汉为观止。
在细雨纷飞中,踏门而入,门户古色古香的,很有几分唐宋遗韵,公园里的建筑亦同样的有特色,望去就使人感觉心灵寂静坦然。也许,是雨天的原因,公园内行人甚少,显得有些空旷。来到一处长廊,一根根四四方方柱子上,四面都刻了诗,或行,或草,或是隶书,千姿百态的似一幅幅恒久的画,伫立在细雨飘舞的公园里,似一颗颗诗人伟大而不朽的灵魂在细雨中飞舞。
过大慈恩寺遗址记念碑,来到一洼呈长条形的流水广场,眺眼望去,目不可尽,布满了纵横甚均的喷泉。我想这应就是那众人皆赞的音乐喷泉吧,只是未到喷射的时候,似个未长大的孩子,只露出短短的一节,陈列在水面上。不过,这已很可观了,心里不经对晚上的喷泉憧憬起来。
公园内,不时可见有铜人雕像,各种各样,好象都是古人的装扮,或飘逸,或憨态,或嬉笑,或静然,似一幅幅静态的古人立体诗画。离大雁塔愈近愈是感觉其雄伟,只是,被古声色的围墙包围着,不见真颜。心想,难道是为了保护古物,不让人靠近否。待后来绕着围墙转了一圈方知,入口在卖票处。原来进去是需要付费的,超过1。4米得门票50元,进内塔再交30元,加上买了香拜佛,实在是物超所观,就告辞了。
在细雨中,请了个地游驾车绕着景区转了一圈,只是雨渐渐的大了,没法下车细看。但也算是我来过,我也看过,古人云走马观花,我这也是驾车观景吧。中午到了当地比较有知名特色的小六汤包美食了一顿,价廉味美,物超所值,根据我临走时买的那件可避雨的冲锋衣,西安的物价还是比较实惠的。西安城区的楼房都矮的,很有特色,蕴含着浓浓的文化意味,使人望而生恋。人口达八九百之多,差不多是欧洲的一个中等国家了,车多人挤,道路实在难行,听带路的大哥说有二条地铁在本月底就要开通了,到时路况肯定会改善很多,只是我是无法享受了。
西安的古城墙,我是闻名已久了,一直想亲眼目睹,亲手一摸。可惜驾车而去时,车太多,人太多,又找不泊车的地点,加之天空飘洒着淫绵绯雨,不得不放弃。西安城墙景区位于西安市中心区,呈长方形,墙高12米,底宽18米,顶宽15米,东墙长2590米,西墙长2631。2米,南墙长3441。6米,北墙长3241米,总周长11。9公里。城墙的厚度大于高度,稳固如山,墙顶可以跑车和操练。现存城墙建于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1374-1378),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中世纪后期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筑之一,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
把车泊在钟鼓楼的附近,在时大时小的雨中弃车而去。街头的人很多,都撑着各色各样的雨伞,似一朵朵娇艳的花浮游在这古老的城池。穿过长长的有众多出口的地下通道,奔钟楼而去,要了三套钟鼓楼的通票,票价每人40元。西安钟楼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建筑最宏伟,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之一。它以其金碧辉煌的雄姿踞于西安城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是古城西安的标志建筑,被誉为“古城明珠”。钟楼是一座重檐三滴水四角攒尖木结构建筑,面积1377平方米。建筑基座为正方形,高8。6米,宽35。5米,用青砖、白灰砌筑而成,四面正中各有高、宽6米的券形门洞,与四条大街相互惯穿。钟楼从地面至金顶通高36米,基座上面有四面空透的圆柱回廊,楼分两层,重檐三层,屋顶覆以绿琉璃瓦,楼体为木质结构。由砖台阶踏步上到砖基座大平台而进入一层大厅,面阔7间,进深3间,大厅四面有门,周为平台,顶有方格彩画藻井。鼓楼位于西安城内西大街北院门的南端,东与钟楼相望。鼓楼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1380),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和清乾隆五年(1740)先后两次重修。楼上原有巨鼓一面,每日击鼓报时,故称“鼓楼”。历经岁月沧桑,如今巨鼓早已不存,惟余鼓楼巍然耸立。它是目前所存在全国最大的鼓楼。它的建筑形式是歇山式重檐三滴水。高台砖基座东西长52。6米,南北宽38米,高7。7米,南北正中辟有高和宽均为6米的券洞门。楼建筑在基座的中心,面阔7间,进深3间,四周另有走廊。
钟鼓楼内每天上下午各有三场钟与鼓的表演,非常的精彩,钟鸣令人清心,鼓起令人魂舞。每每表演时人皆肃静,只有震憾的乐响鸣于厅内,还有不绝于耳的游人拍照声。二者之间,我更爱鼓,更爱看男儿舞鼓,看舞人激情四谢如舞蹈般奔放的雄姿,听激烈时如万马奔腾的鼓声似海涛般袭来,声细时又若细雨滴打窗台,无人不为之倾倒。以前在看书,每每看到三军陈前,有将帅鸣鼓时,将士都会热血激昂,勇往直前,心中总有感觉困惑,为什么鼓声会有如此的魔力?而此时亲眼目睹,亲耳一闻不由不信,鼓点是如此的令人兴奋,令人热血激昂,使人情不自禁的欲闻鼓而舞,仰天长啸。
有些人或事,总得经历过了方明白,原来如此,也应该如此。
其实,西安可去的还有很多,如乾陵、法门寺、高家大院,小雁塔、碑林博物馆、文化仿古一条街等等,实在是数不胜数了。毕竟,西安的历史太悠久,有太多的历史遣迹,有太多的韵味可赏可读。时间来不及了,家中有事打电话来摧,加之,天气淫雨绯绯,华山也无法可赏,只有,匆匆而别,驾车返程。
回首时,整座城市笼罩在朦胧烟雨中,显得空透又诗情画浓。此去,不知何时能再来,或许,此去,就是一生永绝。喜欢这座城市,喜欢其浓浓的诗情画意,喜欢其浓厚的文化底蕴。只恨此身非我有,我辈不是长安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