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英雄吴在炎世界指画艺术大师的传奇人生

2015-04-13 20:22 | 作者:甛氷の樒頩 | 散文吧首发

作者:林泽豪

2014年10月1日

前 言

他,出生于南安四都蓬莱进坑乡九里山下,“蓬莱”两字给人的印象是“仙岛”,弥漫着“仙气”。而九里山这块风水宝地孕育着一位英雄和世界画坛巨星的到来,俗语说“福人居福地,福地居福人……,山不在高而在灵”。从这一块九里山下飞出了一只“大鹏”,他虽然四岁那年就远离了家乡,但家乡的灵山灵水似乎都在保佑着这个铮铮铁骨,豪气万丈的英雄好汉,家乡的风水似乎永远点燃他心中的智慧之灯。在敌人密集的枪林炮下,在刑场上,他没有倒下去而是奇迹般地活下来,而后,他和携手于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开辟了又一条的丝绸之路,他们漫游了世界几十个国家,在澳州、东南亚、亚洲、欧美六十多个国家和地方举办指画展览,展出都由地方国家首要主持开幕式,红地毯式欢迎,他为我们的祖国争足了脸。吴在炎先生永远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他,是南安九里山家乡人民的骄傲,他更是厦门父老乡亲的骄傲,他在厦门生活了二十几年,厦门也是他的故乡,从流着鼻涕的童年到莘莘学子,从胸怀大志,勤奋好学的翩翩少年到怀着读书报国,他从新加坡千里迢迢来到上海求学,从9•18芦沟事变他作为上海的学生代表到南京向蒋介石请愿抗日,从他回厦门义展卖画赈灾救国,直到他到新加坡战斗在抗日的第一线。他,为我们的民族大义凛然,临危不畏,他的血液永远澎湃着中华的声音,他九死一生,当他逃离了魔掌,直到抗日胜利在和平的环境里,他更思念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家乡。他,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把在中国从恩师身上学到的传统国画技巧展现在世界人民面前。他把中国画坛上的这朵奇葩带给世界人民。

苍天不负苦心人,他的才华得到很大的施展,几十年来,他和太太一道苦僧般地西游列国,举办个人指画展,历经艰辛的海上丝绸之路,给我们的民族带来无尚的光荣,也给自己奠定了无人可替代的世界指画艺术大师的桂冠,他和张大千同样是画坛的世界巨星,但张大千却欣然在吴在炎先生的荷花图题上“造化在手,指挥如意。”“指上禅机,三百年来乃见其人。”他也得到人生的最高荣誉,1979年荣获新加坡薛尔斯总统颁发服务勋章(BBM),高度赞扬他的指画艺术的造谐和对新加坡文化的贡献。

值得骄傲的是吴在炎先生的作品历来被视为新加坡的国宝,被总统、王室收藏。1962年新加坡总统尤索夫向他购买《苍松图》作为国礼赠予文莱苏丹。

厦门,这座在国际上能够和威尼斯媲美的城市,在知名度上不亚于美国的纽约、华盛顿、芝加哥、旧金山;日本的横滨、韩国的光州。这座城市虽然没有纽约的大,但它光荣的历史,却让许多在国际上有着同样知名品牌的城市感到汗颜。

这座城市本身就是一张闪亮的名片。

首先,这座美丽的滨海城市是盛产英雄和国际天才艺术家;世界名人的城市,从鼓浪屿每天飞出铿镪有力的钢琴声,每一个优美的旋律都是在为这座城市的英雄谱写最美的赞歌,鼓浪屿的悦耳歌声让世人振撼……!

厦门这座城市不单是它的美丽而让世界各国人民注目,更重要的是这座城市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他们以血肉之躯保卫了祖国神圣的领土,捍卫了伟大祖国的尊严,抗日英雄吴在炎是这座城市的骄傲!

(一)

翻开吴在炎英雄的年谱:

吴在炎,1911年10月9日出生于中国福建省南安县四都蓬莱进坑乡九里山下,他是个走出大山贫穷村民的儿子,四岁那年,他随父母告别贫脊的四都蓬莱进坑乡九里山,举家迁到厦门讨生活,开始了他们漂泊的人生。八岁那年又随父母亲辗转迁居到印尼爪哇三宝珑。艰难的生活让他们无法停住流浪的脚步,而后,他们又移居到新加坡,成了新加坡的华侨,每一个华侨的人生都是艰难的人生,他们大都有他们说不尽,道不清的辛酸,但每一个华侨心里都澎湃着中华的声音,他们的祖先早已把他们烙上中华的印子。他们只希望自己的儿孙能够在异国他乡发达,回国报效自己的祖国,世世代代永不忘自己的根是中国,正因为这样,吴在炎十岁那年又被父母亲从新加坡送到祖国厦门读书,独自寄宿在舅舅家,也就是年谱里写的1920年,吴在炎回返中国厦门,就读于大同中小学。

从吴在炎先生的年谱记载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从1914年到1918年,再从1920年到1926年,也就是说吴在炎先生的童年和少年整整十二年在厦门度过。从小他的骨子里就认定自己虽是南安九里山娃,更是厦门娃。他从小和小伙伴溜达在厦门的大大小小街道和胡同小巷,厦门的中山街和诸多胡同小巷都留下他和顽童的嘻闹声,他们唱着童谣,追逐着岁月的流逝;日光着脚板,日踩着木履鞋,在厦门的胡同小巷,在厦门湾狂野,童年是无知却有着天然的无尽的幸福,俏长大,进了大同中小学,聆听老师的教导,在学堂上,他安下心,接受老师的启蒙教育,在课堂上,他是个好学生,他认真地读书写字,刻苦地学习,希望长大后把中华的知识带到异国他乡,传播着中华的文明。

(二)

吴在炎从没有停留住他人生的脚步。

和吴在炎远隔千山万水的双亲日思念在祖国厦门就学的爱子,母子心心相连,波涛汹涌的大海隔不断母子的相思之情,虽然父母双亲都望子成龙,但他们更希望和爱子日夜相随,共享人世间的天伦之乐。

1926年耐不住寂寞的双亲,向儿子频频招手,吴在炎在父母的千呼万唤中又回到印尼泗水与父母双亲团圆,并于振文中学继续学业。

在振文中学,他的学习成绩一直是名列前茅,1928年,年方十八岁的吴在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任教于母校振文中学和同善小学开始了他人生的教学生涯,他喜欢老师这个神圣的职业,每当他站在讲台上面对着自己的学生,望着对知识如饥似渴的眼神,他总觉得责任的重大。

1929年,吴在炎和赖思绳及陈明津两位老师共同创办华侨小学,他除了管理好学校的校政外,并兼授他喜爱的美术课。

在外人的眼中,十九岁的吴在炎已经能够独立谋生,并成为华侨小学的董事长,事业有成,从此他可以安居乐业,享受人生。但他清楚地知道,知识是学而知不足,人生节节高,要想更上一层楼,他要成为他的“号”一鹏那样大鹏展志,他必须有高深的知识,“学富九车”,他必须再拜大师,学无止境。

1931年,年方二十的吴在炎怀着读好书报效祖国的愿望,又从异国他乡印尼泗水赴中国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深造。他一个远离祖国的游子又踏上回归祖国的道路,他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心仪已久的上海新华专科艺术学校,成了莘莘学子,他深知学海无涯。

上海当年是世界注目的文化中心,这里汇集着中国一流的人才,无论是电影、戏剧、音乐、文学、美术都受到异国文化的影响,中外两种文化交融成美丽的和声,振撼着世界的文坛,上海这座东方的名城每天都在喧闹着,当年有多少文人在这里大闹文坛,诸闻韵、潘天寿、王一亭、王个簃、林子白、朱纪瞻、周碧初、高剑父,都是当年这个学校的老师。不用说现在,那个时候,他们个个都是名满上海滩的大画家,个个身怀绝技;他们无论今天还是当年都是艺术大师。吴在炎在大师的指引下,日夜勤奋学习中国的传统艺术,打下了扎实的功夫,他有一种对知识的渴望;他除了上好课主修自己的专业,每天晚上他又在昏暗的灯光下学习潘天寿和清朝高其佩的指画,成了潘天寿的得意门生,潘天寿曾应吴在炎的要求,在吴在炎的一幅达摩像指画上题辞如下:“指画须着意于指韵墨趣间,而其主旨则于笔画中求之,否则,非特蹈好奇之消,且亦不得其门而入也,未稔再炎仁弟以为然否?”

(三)

一九三一年,芦沟桥事变,日军入侵中国。吴在炎和全国人民一样义愤填膺,热血沸腾。

吴在炎打小身在异国他乡的父母亲就谆谆教诲他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只有自己的祖国强大,在海外的华侨才不会受欺侮。

小时候他最爱听的是母亲给他讲的“岳母刺字”、“忠报国”的爱国故事。吴在炎从小就无不简断地崇拜历代的英雄,他对母亲说:“长大他要做个象岳飞、文天祥那样的爱国英雄”。

当9•18的枪声响起,他和上海新华艺专的同学个个摩拳擦掌,他参加了上海学生救国总会运动。和同学到大街游行,唱抗日歌曲,呼吁抗日救国,他被同学推为上海新华艺专的学生代表,曾三次偕同请愿团赴南京,向蒋介石请愿抗日,请愿团中有几位学生当场被军警射杀,英勇牺牲,为国献身,他幸免于难被国民党军警押上火车,押返上海。

吴在炎化悲愤为力量,把满腔悲愤诉诸于笔墨,他要以画宣传救国,他和厦门籍的同学组织“福建旅沪新华鹏社”从事抗日救国活动,鹏社之“鹏”,顾名思义就是取自南宋著名爱国英雄岳飞的字“鹏举”,借此以画明志,吴在炎和鹏社的同学日夜作画,用漫画向民众宣传抗日。每逢假日,吴在炎便带领鹏社的同学回厦门举办画展。号召父老乡亲团结起来抗日救国,他把一腔的爱国热血洒在厦门这块故乡的土地上。

1933年,吴在炎于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毕业。他在学校和厦门举办了自己的毕业展览,作品有传统的笔墨画和指画作品,画展引起很大反响,展现了年青画家吴在炎无尽的艺术风采。同时也得到画坛同行的高度评价:中国画坛将升起一颗前途无量的艺术新星!

厦门和泉州南安九里山同是吴在炎先生的故乡,厦门和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虽不是生于斯,但他从小长于斯,这里有他的顽童,流鼻涕的小伙伴,有他崇拜一生的老师,有他同班昔日的好同窗,有他的言无不尽的好哥们,有他在上海和他并肩作战的抗日好男儿厦门的同学,有他从小养育照顾他的好舅舅……厦门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无不让他魂牵绕,而吴在炎的父母和千千万万的华侨一样,有着一颗滚烫的中国心,他们不想让自己的儿子“番化”,他们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接受正宗的中国文化的熏陶,成为一名有出色的中国人,长大好报效自己的祖国,他们也希望他能叶落归根,正因为如此,吴在炎从上海艺专以优秀的成绩毕业后,他没有回到印尼父母亲的身旁,1934年,他只身又来到厦门,受聘于崇德女中及厦门美术专科学校,教导美术。他要把他从上海艺专大师身上学到的画艺传播给中原,传授给厦门家乡的父老兄弟。

在讲台上,他是一名德高望重的年青老师,那年他只有二十三岁,下了讲台,他又全神贯注地搞创作,他沉醉于传统的中国画,更沉缅于指墨画,他这一辈子要用手指挥洒出人世间最美的画。

(四)

我们再打开吴在炎先生的年谱

“1953年,厦门商业银行倒闭,吴在炎代表债权人,任检察委员……”

作为检察委员的吴在炎,那年刚好二十四岁,血气方刚,他经常被派到杭州、苏州、上海履行公务,执行他的职责

殊不知,上海、杭州、苏州 三十年代是中国人文荟聚的地方,三十年代的中国大文豪鲁迅、巴金……就常住在上海,而杭州的吴昌硕当年也是中国画坛的一面旗帜,受到无数画家的敬仰,上海汇集着中国一流的电影明星,蝴蝶、阮玲玉……江浙一带浓郁的文化气氛,薰陶着这位从江南海边厦门来的求知学者,他在这里结识了许多当红的学识渊博的中国文化人,从他们的身上学到许多大师的风范,这为他将来日后成为画坛上的世界巨星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1937年,中国全面抗战暴发,吴在炎和全国的爱国同胞一起奋起抗战,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力出力。

满腔热血的吴在炎先生决定到东南亚售卖自己的作品筹款济赈,给前线的士兵买枪买炮,他虽然不能够战斗在前方,但他要尽自己微薄的力量捍卫我们的民族。

可是1938年5月10日,日军突然袭击厦门,吴在炎寄存在银行保险库的他准备到东南亚义卖的几百张指画作品不幸被日军掠夺,日军又到处追杀吴在炎,铮铮铁骨的吴在炎深夜跑到鼓浪屿,躲在鼓浪屿朋友家又画了二百多张指画。1938年8月,在一个风高月黑的晚上,吴在炎带着二百多幅他的指画作品,连夜乘太古轮潜入香港,在香港又机智地躲过日本特务的追逋,于10月17日带着他要义卖的作品赴新加坡,他要以画救国。

吴在炎先生死里逃生,终于躲过日本特务的跟踪和追杀。乘船到达新加坡,他在新加坡举行义展,把得到的善款用于救济从日本魔爪里逃出来的难民和给前线战士买枪。

作为南洋华侨筹赈总会主席陈嘉庚很赏识这位从祖国厦门来狮城的爱国青年,聘请吴在炎为福建会馆教育科干事。这一年,吴在炎又任振中学校校长,从此他定居于新加坡,并被推选为中华美术会理事。

吴在炎虽然不是在抗战的前线,但他永远拿起画笔战斗在抗战的前沿,1940年他和同样来新加坡义展筹款的徐悲鸿,及刘抗林学大等画家举办义展,爱国华侨纷纷掏钱筹款赈济中国难民。

1942年,新加坡沦陷,日军占领新加坡后,吴在炎被集中于海山街,汉奸检举吴在炎在二周前受委为新加坡保卫团的秘书。吴在炎当即被押上货车,送往刑场枪毙,在这千钧一发,生死关头,有一位通晓日语的华侨为他周旋解围而被日军释放。吴在炎再一次死里逃生。他的抗日转入了地下。

1945年,抗战胜利,万民欢呼,吴在炎和千千万万的华侨载歌载舞迎接胜利。

弘一法师当年一直是吴在炎先生的楷模,无论是哪个年代,弘一法师的人生都达到最高的景界。出家前,他是著名的戏剧家,在日本的戏台上,他男扮女装演世界名著“茶花女”,美仑美焕,惊艳东京,他作为“中国新文化的开拓者,打破了封建的禁锢,一花独放在东京的名舞台上,事隔多年,至今仍让许多日本人津津乐道。他又是个地道的音乐家,写词、谱曲……他写的清凉歌词为我国的音乐史上留下一本典范,他的西画油画堪称当年画坛上的一轮明月,熠熠闪光。他中西合并,各取所长,他的西画为千百年的传统中国画带来一缕进步的阳光。他的书法在出家前写的是情感奔放的狂草,诉说他胸中的豪志,当他出家后,他又自创了弘一法师的书体,书写灵魂内在魂,成了不可多得的神品,而当弘一法师看破红尘出家,他专心研究佛经、佛理,成了一代高僧,无人可替代。

弘一法师一直是吴在炎先生的偶象。

吴在炎想追随弘一法师的脚步而去,步弘一法师的后尘。1945年抗战胜利后,吴在炎先生拜法华寺青凯师为师兄,皈依佛门,取号青光居士,他诵经礼佛,澈悟佛理惮机。

但他又反思人生,诵经礼佛并不一定要出家,在家居士同样可以积德行善,作出利国利民的好事。

(五)

我们再翻开吴在炎先生的年谱:

也许是为了生存,也许是对于美术的爱好,吴在炎于1946年和友人顶购了新加坡桥南路昆仑照相馆,一年后和助手颜秀锦小姐结为百年和好的恩爱夫妻。

抗战胜利了,他有一个幸福之家,吴在炎先生常说:“一个人只有爱国才会爱家,有国才有家”。

生活安定下来后,画画是他的魂,他已经从学校毕业十几年了,虽然经过战争的动乱,但他十几年来从没有停止过手中的画笔,他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向前辈学习,不断地学习临摹历代名画家的作品,他把前辈大师的作品溶进自己的创作中,让自己的技巧更上一层楼,虽然他的技巧已经很高了,但他觉得传统的绘画还有些不足的地方。他在新加坡看到一些从西欧法国留学回新加坡画家的西画展览,感觉西画无论是素描、明暗关系,色彩之处理都很好。

如果能把西画应用到传统国画和指画上,将是锦上添花,早在三十年代初,他在上海艺专学习国画时,是继承传统还是改革,改良国画一直是画家争论的课题,经过不断的探索,他觉得西画的色彩是一种力量,素描和明暗关系的处理能把作品立体起来,中西合倂的作品一定会达到传统国画得不到的效果。

从此,他的国画和指画别开情面,他的传统的水墨画除了有古人讲究国画中的“情趣”、“意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六要”、“六法”、“气韵生动”、“墨分五色”、“布局”,也有西画的浓重的色彩,虽艳丽而不娇媚俗气,也有西画的光线处理,和立体形象,构图的变化。

吴在炎先生的作品有的追求雅淡,以物传志,传神,有的象西画加上浓重的色彩,堆彩,画松是他的“绝活”,他用重彩堆彩法,把一棵松干画成新枝老干,用层层的色彩,象西画的油画层层重叠,用色彩轻重的赤色和褐色颜料,轻重疾使地画出历经沧桑的松干,用层层叠叠的颜料,画出苍翠欲滴的松针。

松树是千百年来,文人骚客喜欢咏诵的对象、历史上有多少文人画松、咏松……齐白石、潘天寿也喜欢画松,他们都是用浑厚的笔墨画出松树的雄伟、气魄,画出松树的灵根,画出松树的伟岸,他们都是中国画松的最高手之一。但吴在炎先生在传统画的基础上,运用笔墨,再运用重彩和堆彩把松树的松干画成千百年来历经沧桑,饱经风霜的古松,松树的树枝的来回盘旋穿插,形成一条如高山大海边滚动的真龙。

(六)

吴在炎想,艺术只有出奇制胜,他想起了——中国艺坛上一个辉煌的名字——梅兰芳,他反串男扮女装的京剧,精湛的演技,高超的武艺,浑亮的唱工,维肖维妙的扮相,倾倒了多少王公少爷,倾倒了多少名人志士,多少人拜倒在他的“榴裙之下”,而梅兰芳又开辟了一条中国的丝绸之路,他把中国的京剧带到苏联、美国、日本……他在异国的舞台上演译着人生,每到一个地方的舞台,台台座无虚席,座座爆满,梅兰芳作为中国的文化使者,为我们的祖国夺回荣誉。

吴在炎想京剧的男扮女装,能引起社会的认可和轰动,而指画作为一种画坛的奇葩,在异国他乡也一定会引起轰动,吴在炎又想:“自唐朝张璪,清代高其佩,现代的潘天寿的指画足以让世人惊叹,我一定要向他们两位大师学好指画艺术,像梅兰芳那样走丝绸之路把中国的指画带给世界人民,让世界人民对中国刮目相看。

从此吴在炎先生更加专心致意地钻研高其佩、潘天寿的指画艺术,他在高其佩、潘天寿的指画艺术基础上,独自研究一种能让指头柔软的象毛笔的豪毛那样应用自如地挥洒在纸上和绢上,画出了绝代风骨。

吴在炎最迫切的是他能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展现中国文化的风采,他要让有着五千年文化的中国传出最强音。

而画展是展现中国文化的一个很好的平台。

(七)

我们再翻开吴在炎年谱:

1949年,吴在炎于新加坡举办首个个人画展,展品无论是笔墨画或是指画,笔墨奇拙、雄浑,独辟蹈径,色调成次强,艳而不俗,他成了新加坡画坛的独技一秀。

自古以来画展的每一场开场式的仪式由谁作为主持是决定这个画展画家的身份。吴在炎1949年的新加坡首次个人画展由英国驻东南亚最高专员麦唐纳为展览会主持开幕仪式,这已经给了吴在炎先生足够的面子和新加坡政府对中国文化的重视。渐渐地,吴在炎成了新加坡画坛的明星。

吴在炎在新加坡画坛的地位,让他在义展上能够筹得许多善款做他喜欢的慈善事业。把爱传递给那些生活在社会的边缘人人物。

(八)

渐渐地,吴在炎的路也越走越宽,他声名雀起。

梅兰芳的京剧频频在世界巡回演出,震憾了美国、日本、苏联…等国,中国的戏剧得到空前喜人的认可,梅兰芳的唱腔、念白、戏剧舞步、美仑美奂的表演,获得异国观众阵阵的喝彩声。每到一个城市,欢迎的人群夹队欢迎,表演剧场场场暴满。

观众对中国的京剧,对梅兰芳的欢迎达到疯狂的地步,梅兰芳为中国人民争足了脸,梅兰芳到世界巡演受到空前的欢迎再次激励了吴在炎先生,他也要象梅兰芳那样把中国的指画带到世界各国,他深信“指画”,这个中国特有的国画奇葩的画种,将会象梅兰芳男扮女装那样震惊世界。

五十年代初,吴在炎先生开始了他人生的丝绸之路,据年谱记载:

“1949年~1953年

他又于新加坡及马来西亚槟城,吉隆坡、麻坡、怡保等各地城镇举办指画巡回展,将所得的捐助教育及慈善事业。

1950年

芬兰艺术杂志“Toiteen Mooilmo”介绍吴氏指画艺术,这是亚州以外的画坛第一次介绍吴氏指画。”

1954年~1956年的丝绸之路:

吴在炎先生携带贤妻,带着1000余幅吴在炎几年来精心创作的作品和1000多张素绢,宣纸前往伦敦、纽约、华盛顿、芝加哥、三藩市、西雅图、旧金山、联合国、夏威夷、香港等地举办个人画展,画展引起很大的轰动,他们难以置信,吴氏用指头在纸上轻轻地用指按、按、擦,能画出栩栩如生的花,小鸡在草地上飞快追逐,秋蝉在树上鸣叫,蜜蜂在百花中采蜜,让他们不可思议的是蜜蜂的双翅、蝉的双翅,薄的象透明纱,这对于西方的油画是很难表现的,而夏日满塘的荷花只用手掌一拨墨,便形成了“接天连叶无穷碧”的荷花,满塘荷香,而几米高的松树,松皮层层堆积,松树的松枝像一条真龙盘踞在松树干上,就象那黄山的苍松,那样苍劲,而吴在炎仅用指头就把松树之苍劲、挺拔表现出来。

栖息在紫藤树上的翠鸟逼真的就象要从树上飞出来,让人叫绝,还有那满园的红梅闹……气势滂薄的山水画、美丽的江南水乡……这些画都是用指尖、指背、指尖肉、拇指、食指,轻钩、重按、擦,侧掌横抹……指头、掌上的不经意的变化,就能把世上的万物唯肖唯妙地表达出来,人世间的真善美,天地间的唯美在吴在炎的手下风云万变……这真是人世间的奇迹,这让外国人惊讶万分,也不思其意,而每到一个地方展览,诸多媒体报纸报道,电视台的连日放,吴在炎先生的当场表演和演讲的视频震惊了美国、英国、日本,……,据吴在炎的年谱真实记载:“吴在炎于伦敦帝国学院的展览历时六周,吸引了逾五万人参观。百代与百乐门影片公司将吴氏作画示范情景拍成新闻纪录片,在各地电影院及电视放映。收视率之高让制片人难以相信,吴在炎用手指画画出了神话。

当地的许多画家看了吴在炎的指墨画金鱼就象在鱼缸里畅游,形态各异、逼真,许多外国画家他们也按照电视中的方法要学画金鱼,以为金鱼很简单,很容易画,但那墨总是化不开,更不用说墨分五色,红色也化不开,更不用说形象、传神,在他们的手下只是一团墨团和红色团,斑斑剥剥,他们才知道指画的难度是很大的,他们彻底被征服,中国有个指画家吴在炎,家喻户晓。中国人真了不起!

吴在炎先生50年代初开拓的丝绸之路,也奠定了他世界国际指画大师的地位。

五十年代,齐白石还没有走出国门,潘天寿也没有走出国门,吴在炎怀着一颗爱国之心,夫妇共同开拓了有史以来的另一条“丝绸之路”。

吴在炎这一次的丝绸之路,让他在纽约有缘结识了张大千,两位画坛上的国际巨星为这一次的邂后深感很荣幸,他们两个大师早已互相仰慕双方的才华,只是缘未到而不能相逢。两个人见面后互诉衷情,艺术都是他们两个大师的梦中情人,吴在炎谦恭谦逊地拿出自己的指画荷花图请张大千指正,同是沉迷于荷花的张大千看到吴在炎的指画荷花图赞叹不已,并信手欣然在荷花图上题:“造化在手,指挥如意”,并表达了对吴在炎的爱慕之心及极高的评价:“指上禅机,三百年来乃见其人。”

张大千和吴在炎共同的爱好,使他们结成了莫逆之交,两颗国际巨星在不同的方位上闪耀着耀眼的光芒。

1954年~1956年的海上丝绸之路世界巡展,让中国的文化再一次走进了世界,也让吴在炎先生感到身上责任重大,他肩负的是一个民族对于他这个游子的厚望。

世界的巡逥画展让他声名远播,让中华的文化在异国他乡得到光扬正大,让祖国的声誉日益提高,让世界人民对中国刮目相看,让他们知道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

(九)

我们再一次翻开吴在炎先生的年谱

1958年~1970年,吴在炎先生和爱妻又扬帆人生,再次踏上海上丝绸之路。

他在夫人的陪同下,又到东南亚的越南、印尼、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汶莱等各国城市举行巡逥展览、示范、演讲,并把指画艺术带给这些国家的人民,让他们感受中华艺术的文化盛宴。

(十)

万世师表的孔子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伟大的先者,是吴在炎先生心中的一盏明灯。

他想象孔子讲学那样办中国的孔子学院,也就是成立指画会,研究和传播中国的指画。

吴在炎于1976年在“定庐”家中招生,传授指画,他对学生倾注了他的全部心血和爱,他“师爱好山”,对学生的爱护胜过自己的子女,许多弟子慕名于他的门下,他注重学生的品德的教育,他总是说做人先有德,再有才。

他把指画的技巧:经过他几十年来反复学习先辈高其佩、潘天寿的指画艺术,经过自己的实践、总结和学习历代大师的艺术典范,摸索出一套比先人更上一层楼的指画艺术技巧,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他的学生在他德、智、才的教诲下,个个成了狮城声名远播的名画家,他们也走出国门和外界学者交流。

1978年11月29日吴在炎先生成立世界第一个指画会。

1979年1月19日他与学生正式成立该指画会于新加坡岛屿俱乐部,他自任导师。

积德行善,他终生乐此不疲。在他人生的字典里没有自私两个字,只有为国,为民,忠效报国。

他自1931年9月18日抗日义展赈灾救国至2001年91高寿善终,他举办过无数次的义展得到来自各方的善款救国救民。

吴在炎先生的作品被诸多博物馆和世界许多高等学府收藏,获得许多国际性艺术最高荣誉奖状和奖章,据年谱记载,英国剑桥International Who’s Who in Art and Antiques、美国等美术团体或高等学府都将他编入名家行列,荣得1982年意大利Dedi Avt大学所颁于的及1987年台北历史博物馆的奖章。

中国打倒“四人帮”后,他频频来到大陆在中国举办画展,和中国的画家交流,他始终心系中华。

(十一)

我们翻开吴在炎的年谱就会知道他是个勤奋的画家,自从他开始拿起画笔,从那一天开始,他一生从没有停止过手中的画笔,他把对人世间的爱,对侵略者的痛恨,全化诸在笔端上,他对人世间倾注了无尽的爱,他一次又一次地举办个人画展,为大爱举办慈善义卖,可以说他是个世界上举办个人画展最多的画家,他一生为了弘扬中国的指画,踏平千重浪,横跨太平洋,飞越五州太空,来回游展于欧美、亚州、澳洲、东南亚各国的地区六十多次,历经艰险,历经磨难,其中的艰辛只有自己知道,但他每到一个国家展览,都由地方国家首要主持开幕,红地毯式欢迎,各国的电台、报纸纷纷报道,各国报纸的报道就象片般飞来,堆积成山,正象吴在炎先生的得意门生,前任三一指会会长林秀鸾写的纪念文章中的“……尤其值的称颂的是五、六十年代,中国与外界隔绝,中国艺术无法和海外推介之时,他孤军奋斗于东南亚及欧美各国,为弘扬中华艺术而竭尽心力,使指画传闻于世,当场表演示范,参观者争先恐后围观,轰动一时,报纸、电台及电视竞相报导,用大幅版位,大字标题来介绍此东方艺术的特殊成就而引起许多近乎西化的华侨子弟普遍注意与惊讶,对他们实具有最深远的教育意义,不再认为中国人样样不如西方,中国人样样不行的观念无形中在转变。”(引自《造化在手,指挥如意:吴在炎指画展》书中第49页)

1960年、1961年、1965年、1977年、1980年、1983年、1986年、1991年、1995年、1997年和2000年吴在炎先生除了赴世界各地举办画展,回到新加坡又马不停蹄地举办个人指画作品展,他是个高产量的画家,但每幅作品都极为精致,倾注了他的无限的心血,作品从构思到创意,每一方寸都认真布局,巧妙安排,每一张作品都是灵感的闪现,情感的华丽绽放,其墨韵神奇,笔意潇洒,并存天趣,而又师古不泥古,并融汇中西、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雅俗共赏,平民老百姓喜欢他的画栩栩如生,王公贵族喜欢他作品有的淡雅,不乏文人画的高雅,有的作品雍荣华贵,气势非凡,但都形象、逼真,来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而又充满灵气,他们更喜欢他的国际画坛地位,喜欢他的名气,如雷振耳,他的作品可以让王室贵族放在高雅之堂,是他们身份的象征,因而世界许多王室都为收藏吴在炎先生的画而骄傲。

(十二)

吴在炎先生,无论走到哪里,总有一种无法割舍的乡情,他一生周游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他就象一位苦僧,无论是在漫无边际的荒漠的人烟地带,或在林立高楼的异国繁华的都市,他都在苦苦地寻找自己的根,他都在追求一个梦,把中原的文化,带给异乡的人民,让异国他乡的人民知道中原的智慧,并把中原的文化传播给世界人民。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比时。

每当一轮明月高悬在他的新加坡“定庐”别墅的上空,月光洒在花园的人造假山上,洒在园子里的藤藤蔓蔓、枝枝叶叶上,洒在奇花异卉上,地面上的月光斑斑剥剥,他高大的身子被地面上的月光拖得很长很长,曼曼妙妙……不知为什么他会觉得很忧伤,此时,他站在异国的土地上,想起了家乡泉州九里山脚下;厦门小巷子里传来悦耳的笛子和洞箫声,也是这样的月光,家乡远处的南音、洞箫、笛子的声音漂进了他的骨子里,漂进他的灵魂里……

乡音,乡土;让他魂牵梦绕!

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年的中秋节晚上,他总是面对着祖国举杯邀明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见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是故乡明”,那是千古不变的真理!

吴在炎先生最喜欢吟唱的是苏轼的《但愿人长久》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吴在炎先生喜欢明媚的月光,但又怕另人思乡的月光。

是的,正象《故乡情》这首歌

……

他乡山也绿,他乡水也清

难锁我童年一寸心

他乡人也亲,他乡土也好

难锁我童年,一寸心

他乡也有情,他乡也有爱

我却常在梦里故乡行

……

是的,只有故乡才能拨动心中的弦!

天下的月是故乡九里山和厦门鼓浪屿的月最圆,天下的水是九里山下的水和厦门湾的水最甜!

吴在炎先生终于熬到打倒“四人帮”,祖国大开放的年代,当八十年代国门大开,他迫不及待地和太太回国到杭州拜访文革被迫害而死的潘天寿的太太及家属。

从此他频频来大陆,来往于北京和清朝高其佩的家乡辽宁省、杭州、厦门……等地,他和中国的画家嗟商画艺和著名画家王明明合作画画。

……

1988年,他又回到厦门举办画展,当他踏在这块故乡的土地上,他热泪盈眶,百感交集。

几十年来,他魂牵梦绕这座故乡——美丽的滨海城市,这里有他的童伴,有他的铁哥们,同窗好友,有他严厉却不乏慈善的恩师,有和他浴血奋战的抗日好男儿,有他的亲朋好友。

故乡!我这个游子终于又回到您的怀抱,感受浓浓的亲情,感受家的温暖

厦门故乡的父老乡亲以极大的热情拥抱和欢迎这位英雄和画坛巨星的到来。

画展巨大的成功,也引起巨大的反响。

1992年,吴在炎先生在辽宁省博物馆举办《吴在炎先生指画展览》,能够再次回到祖国举办画展那是他多年来的愿望。

他这个游子终于又回到祖国的怀抱……

他终于停住流浪的脚步……

他把几十年来对祖国的情和爱全化诸在笔端里,化诸在指头上,……表现在他的画里。

他的画充满着对祖国、对家乡、对人民的爱。

浓浓的乡情,浓浓的亲情。

情也深,爱也深,那是无法割舍对乡情的爱,对故国,对故乡的思念。

在海外,他总是自豪地对洋人说:“我是唐山人,我是中原人……他在家和孩子和太太讲一口纯正的闽南话,就算在异国他乡他的心乃是中国心。

他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报效祖国。

2001年,91高寿的吴在炎先生终于要走完了人生,在他要仙逝的前几个月,他把175件一生的精品指画作品捐赠给辽宁省博物馆并把 作品捐给新加坡美术馆,要知道,当年他的作品就值几百万在这个年代更值几千万、上亿。

吴在炎先生一生心系中华,心系我们的民族,他死后给我们的民族留下的是无法估量的精神财富!

这是他对我们民族赤诚的心。

叶落归根也是他多年来心愿。

魂 归 故 里

叶落归根是千千万万海外华侨的愿望,魂归故里更是吴在炎先生生前的心愿。

我希望泉州市南安政府和厦门市政府能追认吴在炎先生为抗日英雄,并为他树立一座英雄纪念碑,让故乡的父老乡亲永远缅怀这位抗日民族英雄,我也希望泉州和厦门市政府能建立吴在炎大师艺术馆,让他的艺术作品千秋万代留传下来。

说明:此文部分年谱是依据“造化在手,指挥如意。吴在炎指画展”书中的吴在炎年谱和林秀鸾“吴在炎指画大师”提供的一小部分年谱和材料。但本人是用自己的语言解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