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纸烟盒、小人书、年画

2015-01-27 09:30 | 作者:伊人红妆 | 散文吧首发

糖纸烟盒、小人书、年画,这已经是童年记忆了。但是这些糖纸烟盒、小人书、年画在童年的记忆里,是如此的美好,如此的甜蜜。那个年月,对于农村的孩子们来说,小人书却是一种渴望与奢求。现在想起来,那些真的已经很遥远了,遥远得只剩下心中割舍不去的,对往事的如烟似雾又像云般飘渺的回忆了。如烟花般四散飘落,激起我心的层层涟漪,荡漾开来,却也是满心欢喜。

《一》 、糖纸烟盒

天的时候,和邻家的小伙伴在玩耍。胖闺从小兜兜里小心翼翼的掏出一块糖,慢慢的打开包着糖的那张看上去很好看的纸,一块糖她没舍得全部放进嘴里,只是咬了一部分,剩下的又用那块好看的糖纸包起来了。她一边甜甜的吃着,我们一边玩着儿。胖闺对我说,平我今天过生日,我妈说没有鸡蛋了,就给我一块糖吃。我没有做声,心里很不是滋味。从懂事起记事起 ,我每一年都盼着过生日,以为生日的这一天,也能像胖闺或者强子一样,妈妈会给我煮一个鸡蛋再或者也有一块糖吃。可是,我的童年的生日,鸡蛋和糖一直是我的期盼与渴望。我的童年里从没有实现我心中那个奢望的一个鸡蛋或者一块糖。

胖闺终于吃完了那块糖,把糖纸随手扔掉了。我看她不注意小心翼翼的捡拾起来,放进了兜兜里。记忆里,那是一张粉红色的糖纸,那时候在我看来很精致很好看。我回到家里,用小手正在慢慢的抚平糖纸的褶皱。妈妈看见了说,平你捡那玩意干啥,想吃糖了,等家里有钱了也给你买糖吃。我说,妈没有,我没想吃糖,我就看糖纸好看,把它们放起来。妈你看我这里有好几张呢,还有烟盒呢。现在想起来,那时候妈妈问我的时候,心里得掺杂多少无奈和心酸啊。对于现实贫困生活的无奈,对于一个孩子想吃一块糖都无法满足的心酸啊。

小的时候吃一块糖,是一件很令人欣喜手舞足蹈的事情。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每人分得几块糖。对于我们的家庭来说,也就只有小孩子过年的时候才能吃到糖,大人们是舍不得半块糖放在自己的嘴里的。爷爷奶奶,爸妈妈,从来都不吃一块糖。那时候他们说大人不吃糖,糖块只有小孩子们才喜欢吃,大人吃糖牙疼。小时候的我就信以为真了,对奶奶天真的说,奶奶那我长大了,也就不吃糖了。等到我一点一点的长大,明白了事实的艰辛,才明白才懂得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舍不得吃和不忍心吃半块糖的原因。是啊,他们怎么会忍心分孩子们一年到头的屈指可数的三五块糖。此时,想起往事,是一种甜蜜的温馨,一份幸福感恩。心中又升腾起浓浓的思念岁月真的已经很遥远了,爷爷奶奶已经到另一个世界很多年了。如今的日子好了,这盛世太平的岁月,您们不在了。其实我多想,你们好安好的活在当下,享受一下国家给人民带来的和平、安宁、与幸福啊!

在我捡拾的所有的糖纸和烟盒中,印象最深的是迎烟的烟盒。记得烟盒的颜色是蓝色的,上面有一簇几朵迎春花。那个岁月,家里不来很高贵的客人,谁家几乎都不会抽洋烟的(洋烟,我们北方的农村人都这么叫洋烟,听奶奶爷爷说起初是洋人抽的烟,所以就叫洋烟。却不确切不知道)我家里爷爷爸爸叔叔都不吸烟,所以我要是在家指望珍藏烟盒,那是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奶奶抽烟,抽的是那种自家种的旱烟,奶奶抽烟是最老式的抽法,用一根有一尺半长的烟袋杆,杆上面有一个烟袋锅。把旱烟用手碾成末放在烟袋锅里,夏天用洋火(洋火就是火柴)点起来,天的时候,就用火盆里的火,只见奶奶嘴叼着烟袋嘴,把烟袋锅往火盆的火里一插,嘴吸着烟袋嘴,不一会嘴里就吸出烟来了,很享受的吐起烟圈。

三十多年过去了,我捡拾第一张迎春烟盒的情景,还记忆犹新,仿佛就是昨天的事情。那是一个冬天,北风很冷,我缩着脖子,因为冬天太冷,我没有围巾或者是帽子,我只能这样子躲避点严寒。两只小手插在棉袄的袖子里,因为我也没有手闷子(手闷子,就是棉手套,那时候都是自家手工制作的,里面续的棉花)出去找邻家的孩子玩儿。一边走一边小跑,只看见在我的前面不远处,有一张不大的纸,蓝蓝的很好看被风吹着,那张纸在随着风奔跑。我的潜意识告诉我,那是一张我渴望已久的迎春的烟盒,想到这,我从棉袄袖子里抽出手,甩开胳膊就开始跟着风跑,跟着那张好看的烟盒跑。风穴道墙角小了,烟盒也安静了,我欣喜的拾起烟盒,是我想要已久的迎春烟盒。我高兴地怀揣着烟盒回家了。用我那双在冬天已经冻得红肿的小手,抚平了烟盒的褶皱,珍藏了起来。

而如今啊,谁的记忆里,还会有那花花绿绿的糖纸,五颜六色的烟盒?

《二》小人书

在农村,看上一本小人书,就像每一年能看上一场或者两场场露天电影那么难。

记得第一次看见小人书,是在县城的路边的书摊旁。那时候,我已经有十一岁了吧。那是第一次和弟弟被爸爸领去县城,而且在那里住了一 。爸爸一早出去办事了,告诉我和弟弟不要远走,一人给了我们几毛钱。爸爸走后,我领着弟弟走出了招待所,招待所是临街的,周边很热闹。我扯着弟弟的手,生怕把它弄丢了。路边有个出租小人书的摊位,我和弟弟一人租了一本小人书,好像一人花了五分钱。我和弟弟就坐在小板凳上,看起了小人书。我记得看的第一本小人书的名字是《风夜归人》好像是话剧,只记得那个女主人公很好看,梳着齐齐的刘海,在什么也记不得了。

在我小学五年的学习生活里,那时候,除了书本数学、语文外,再有寒暑假作业,在什么带文字的东西都看不见了。小的时候,总听爷爷唱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不懂任何知识的我,总以为北京在我家的北边。总会和小伙伴们说,我们上北京吧,去看毛主席。伙伴们也不懂,就会问,平北京在哪啊?我很自豪的说,北京在北边,我们就边往北跑,边说去北京喽,去看毛主席!!!

时代在进步,科学在发展,人民的日子,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越过越好。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上了初中。眼界变得开阔了,同学和伙伴不再局限在那一个小村庄了,到了公社所在地的中学读书了。这里的同学来自个个大队个个村子了。人多了,有小人书的人也多了,下课时间都不去厕所,就在那看各种题材的小人书。学的科目也多了,地理、历史、植物。地理课上,知道了我们国家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有五十六个民族,有四季分明和四季不明的地理坏境……历史课上,从尧舜禹到夏商周直至唐宋元明清……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

小人书的年代已经久远了,但是留在记忆里的温馨永不褪色。

《三》、年画

小的时候,每要到过年的时候,供销社里就进来了好多带着墨香的五花八门的年画,好看极了。

那时候,我家和供销社就只有一院之隔,没事的时候,年画来了,就去供销社的屋里看那种五彩缤纷的年画。提前享受那种喜庆,吉祥,快乐。每一年寇奶奶家里,都会买来新的年画,贴在黄土墙上,给昏暗的屋里增添几丝活力与喜庆。我的记忆力,我家好像从来没有买过年画,我总是希望家里过年的时候,买来好看的年画,贴在黄黄的土墙上,这个愿望呢也一直没有实现。

记忆里,最老的老屋,是一座黄土泥垒起来的房子,窗户是木制的小四方块的那种,没有玻璃,每年都要重新糊一层窗户纸。我童年八岁以前时光,都是在那座老屋子里度过的,冬天屋子里冷的水缸结冰。我一直弄不明白,是因为贫穷,还是因为不敢张扬,几乎家家户户都买年画的岁月,唯独我家例外,从来不给家里增添一份喜庆吉祥的氛围。记得那时候,我家是中农,舅爷家姥姥家都是富农。舅爷家没有摘帽的时候,(摘帽,当年富农分带帽富农和不戴帽富农,舅爷家是带帽富农,比不带帽的富农还要受歧视,还要受罪。)奶奶每一次去舅爷家里都是晚上偷偷摸摸的去,也不敢呆的太久,怕说什么搞串联。

没上学的时候,看年画,只知道看人物、或山、或水,因为看不懂字,不认识字。上学后,认识字了,每到过年的时候,去邻家看年画。《海瑞罢官》《桃花扇》《西游记》《花木兰》《杨家将》……在年画里,了解了海瑞是一名清官,但是不知道是哪朝哪代的,因为年画的篇幅有限,做不了详细的说明。懵懂的知道《桃花扇》写的是悲剧,看了《西游记》,睡里变成了孙悟空,降妖捉魔,看了《杨家将》《花木兰》年幼的心灵里,想做一个巾帼英雄,出入沙场,保家卫国……

糖纸烟盒、小人书、年画,虽说已经是很久远的历史了,但是留在心里的烙印永远的挥之不去。中年想起来,曾经的日子,虽然清贫、单调、参杂诸多苦难,但是还是温馨的,生香的。看看那已经不留任何痕迹的老屋,看看自己乌发中的银丝,轻轻地告诉自己,曾经的岁月真的远了,远的已经触手不及了,甚至已经扑捉不到了。还好,童年的美好,童年的糖纸烟盒、小人书、年画,还清晰的放在心底最温润的地方,浅笑盈盈,这就够了,足够了。

人到此年,做不美却善良宽容的人。人到此年,做平静少苛责的人。生命是一条单行道,来了去了,再不回来的旅行。所以我们珍惜生命历程中,每一道或美好或残缺的风景。感恩生活在这个国富民强的时代,感谢我们伟大的祖国,所给与人民的和平、幸福、安宁。我们是平凡的一族,虽然不能为祖国的建设发光做贡献。但是我们,可以做共和国遵纪守法的优秀的子民。拥护和爱戴自己的国家,不受任何邪教和派别的蛊惑,这就是对祖国最好的回报。做一只美丽的蝴蝶,需要不停的蜕变。上善若水,从善如流。人生如水,随遇而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