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地名乱谈

2014-11-27 14:32 | 作者:巨石 | 散文吧首发

陕西被称三秦大地,从地理位置分有陕南陕北和关中。现代人以为三秦就是陕南陕北和关中。其实陕西和三秦在先秦时期有不同于现代的内涵。陕西很多地名都有秋先秦时期留下来的典故。

周朝初武王去世,天下还不安定。成王年幼即位后,由武王两个弟弟周公姬旦和召公姬奭(shi)辅政。周公是武王同母四弟,召公是文王的庶子。据司马迁史记【燕召公】记载,「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这里的‘陕’指今河南三门峡西南陕县境内的陕塬,周朝初函谷关的概念还不明确,当时就用函谷关外的陕原来分界。司马迁这句话的意思陕原以西社会稳定,由召公治理,休养生息,发展生产。陕原以东武庚叛乱,由周公挂帅平叛。从此而得陕西陕东之名,真正叫陕西还是从北宋初设陕西路开始的,一直沿用至今。值得注意的是当时陕西并不包含汉中安康,元朝为削弱汉中对四川的屏障作用才划归陕西。因武关是关中主要出口,所以商洛一直隶属秦地。

三秦一词要从公元前206年说起,刘邦和项羽先后入关来到咸阳,项羽在临潼给刘邦设下鸿门宴,刘邦识破项羽诡计后逃跑,项羽后入咸阳却为了咸阳王。杀了已归降刘邦的秦王子婴,火烧咸阳城,焚毁阿房宫,自立为西楚霸王后引兵东去,在都彭城今徐州,以后秦最高统治者自居,大封诸侯。为防刘邦势力扩张,把刘邦封为难以攻入关中的汉中王,都南郑,辖巴、蜀之地。又将秦国的关中和陕北一分为三:封秦降将章邯为雍王,都废丘,在今兴平市内,辖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地区。封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在今西安阎良临潼交界处,辖咸阳以东。封董翳为翟王,都高奴,在今延安,辖陕北。将秦国之地分封给秦朝三个降将,后人就称秦国为“三秦”,为防止秦国贵族复辟,都城咸阳成了三秦的分界点。显然三秦之地不包括陕南,只是后来人们给“三秦”一词赋予了新内容,才将陕北、关中、陕南合称新“三秦”。

汉中地名来源于汉水,也是一个古老的地名。因刘邦而驰名中外,刘邦被项羽封为汉中王后,被称为汉王。刘邦和项羽在楚汉相争中取得天下,就把朝代称为汉朝。汉朝时期,地理、疆域、人口、文化语言等基本定型。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繁荣,汉朝在中亚和欧洲得到广泛传播。因此,中国被西方称为汉,汉族、汉字、汉语也应运而生。因此汉中虽小,却名扬天下。

在陕西地名中含阴阳两字的也很多,地名中的阴阳是指山河的方位。阳是以中午前太阳为准,来看山河的阴面和阳面。山南河北或山东河西都为阳,山北河南或山西河东都为阴。咸阳一词来源于“渭水穿南,嵕山亘北,山水俱阳,故称咸阳”。‘咸’在古汉语意思是皆、都是的意思。显然咸阳在渭河北面,九嵕(zong)山之南,九嵕山是礼泉县境内北面的昭陵所在地。以此类推,华阴在华山之北,汉阴在汉江之北,合阳原为河阳,在黄河西岸。泾阳在泾河北面,洋县原为阳县,在秦岭南麓等等。

陕西有些地方虽小,历史上却有大事件发生,因历史典故而得名。比如临潼境内的骊山,因春秋时期骊戎在此盘踞得名,后被晋献公灭亡。汉中的褒城也是春秋时期的诸侯国,还有宝鸡的大散关,就是周朝诸侯国散国在此。虢镇在宝鸡东,一看这个虢字就很古老。虢镇原来西周之前周朝还在雍城时期,封给文王二弟的,还有一个三弟被封在了河南三门峡,因此有东虢西虢之称,成为保护周王室雍城两个主要屏障。后来周平王东迁到现在洛阳后,西虢也东迁到三门峡北面,跨黄河两岸,后来就形成了南虢和北虢。

成为保护周王室北面两个主要屏障。

关中西府很多地名与周公和召公有关,那是两人活动过的地方,并不是他们的分封地,周公封地是鲁国,召公封地是燕国,两人一直在镐京城辅政周成王,都是儿子去诸侯地继承爵位,爵位级别仍然按公爵对待。比如扶风东北的召公镇是召公当年为治理社会,在此栽植甘棠树,开办公馆,习周公之礼,论学问之道的地方。

岁月更新,光阴荏苒,我们没法留住历史的脚步,但后人用地名把历史故事记录下来了。地名是一种社会文化符号,地名之中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它从特定的侧面记录了历史的社会实践活动。地名是活跃的文化细胞,组成一道道文化脉络。地名打上了自然和文化胎记,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交融。

地名也是一种文化遗产。从人文地理学上来说,民族文化变迁的内容残留在地名当中,使地名打上了历史的烙印。 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资料文献。唤起人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