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诗歌混沌,未来何去何从

2014-11-22 13:58 | 作者:逆风飞扬 | 散文吧首发

百年诗歌混沌,未来何去何从

中国古代诗歌的创作成就,从某种程度上说达到了空前绝后、世所未有的高峰。因此获得了中国人民的喜和世界人民的热捧。说到中国诗歌,就不可避免的谈到唐诗、宋词、元曲三个巅峰时代,到了明清,虽成就大减,但也亦步亦趋的紧紧跟随者。

flpoap

五四以后,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思潮,新文化的兴起,才诞生了现代诗歌,至今已近百年。百年以来,虽然有不少名作相继问世,但基本上没有出现大成就者。我个人认为成就不高不是诗人的水平不够,而是现代诗的导向问题。

现代诗歌脱离了诗歌的属性,没有了韵律和节奏。诗属于韵文,这种韵不仅表现在传唱上的起伏,还表现在诵读时的抑扬顿挫。现代诗歌没有韵,没有节奏,也就失去了诗歌魅力,诗歌也就不像诗歌了。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不仅中国诗歌有,外国的诗歌也有,用外国语言诵读外国诗歌,同样具有那种特别强烈节奏感和韵律感。可以肯定的说,诗歌是需要韵律的。

格律诗复兴无望

既然诗歌需要强烈的韵律和节奏,那么我们是否要重新回到唐宋,再创诗词的辉煌?唐诗宋词格律严谨,用韵、平仄、对仗、字数要求严格。其中律诗最为严格,必须满足全部要素。我们今天的人要做到这些,可以说是一个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首先我们的语言变化。蒙古人入主中原后,中国人的语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为典型的就是大多数方言里面已经没有入声。接着汉字读音的变化,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想恢复中国古音,重新让中原人的读音带有入声,但是时空陆离,已经无法挽回,这种不可逆转,不可复制的古代语言,已经成了人们无法想象的历史尘埃。后来经历大清、民国、到我们现在的普通话,语言本身在历史长河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也不可能穿越到古代。因此作为最优秀的古典文化之一的唐诗宋词,注定是无法超越的经典

汉语词汇的变化。我们看先秦典籍,一字一意,表达十分严谨,到秦汉的时候,已经有两字的词语,再后来发展到三字,四字的成语。到了今天,我们的词汇有的甚至七八字,比如: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香港特别行政区,等等多字的词汇出现,但是这些多音节的词汇只能作为一个整体出现,拆开就失去了词汇本身的意思。这些新词汇,要么不能入诗,如果入诗,就会改变格律诗的固定格式。

我们这个时代如果要写出本时代的内容,必须用到这些新词汇,如果不用则不能反映时代精神、时代内容。唯一的办法就是打破古诗的部分格律。我个人认为,打破古诗的格律应该有个限度,就是保留韵脚和节凑,同时韵脚和节奏适当宽泛一些。

现代诗末路挣扎

新文化运动以来近百年间,中国涌现出大量的现代诗歌。其中也不乏精品,但从未出现真正的大诗家。能够有五首以上作品被广泛流传的诗人,还真的想不出来是哪位?我们当代人尚且如此,几百年后,或者几千年后,这些现代诗可能就消失在茫茫诗海而踪迹难觅。

究其原因,我个人觉得中国的现代诗歌偏离了诗歌的属性,没有韵,没有节奏,诗歌也就没有味道了。一段既不能歌唱,又不句式连贯,又不能朗朗上口的文字,要让人们记住真的很难。诗人余光中在谈《诗与音乐》说:“自由诗太自由了,自由到没有规则。”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有多麽重要,举个例子就能很好的感受到。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那首著名的诗《自由与爱情》,有几种译本,一种是殷夫的翻译:“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一种是孙用译的:“自由,爱情!我要的就是这两样,为了爱情,我牺牲我的生命;为了自由,我又将爱情牺牲。”客观的说孙用的翻译更为接近原文,可是为什么殷夫的翻译广为流传,而那更接近的原文的却被人们忘记了呢?原因很简单,就是殷夫的翻译有韵律,有节奏,人们承认他是诗,能歌能咏,容易记住。

我个人总是认为,现代诗歌从诞生起就步履蹒跚,还没有走稳就到达了穷途末路。脱离了诗歌本身属性,就注定了现代诗歌的昙花一现的命运。能维持近百年,多是得益于社会的多元化。现代诗歌应该感谢这个时代,是这个时代多元化的包容,延续了现代诗歌的生命力。

韵脚诗方兴未艾

一个人安静的时候,我常常幻想,一百年,两百年或更远的以后,那时候的人看我们今天的诗词作品,会记住当代的哪位诗人呢?我第一个想到的是臧克家,第二个是方文山。可能臧克家会更知名一些。因为方文山的诗词作品在语序排列上虽别致典雅但不够顺口,用词缺少通俗化或口语化,属于高层次小众文化形态。

为什么为想到这两个人呢,我觉得他们的诗歌既保留了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又打破了格律诗严谨的格律,应该说符合诗歌的发展方向。

诗属于韵文,既然属于韵文,押韵很重要。毛泽东主张诗应该“精炼,押韵,大体整齐”。对于现代诗歌,毛泽东还说“用白话写诗,几十年来,迄无成功。同样鲁迅先生主张“新诗先要有节调,要易记,易懂,易唱,动听,但格式不要太严,要有韵,但不必依旧诗韵,只要顺口就好。”

两位权威大家的主张有不谋而合的共识,强调了诗歌的节奏、韵律,语言运用的特点。同时又都赞同打破过于严谨而又不符合时代的古代格律,给后世诗人指明了诗歌发展方向。这种战略性的预见,必将被未来诗歌的辉煌成就所验证。2000年,方文山的素颜韵脚诗一出现,风靡全国,逐者如云,也算是对两位权威预见的一个见证。时至今日,中国风热衷不减,后人趋之若鹜,我相信不久的将来,必蔚然大观。

未来诗何去何从

诗歌不管怎么发展,诗人的情感、思想和立意,永远是亘古不变的第一要素。这种思想上下通达,几千年甚至几万年都不会动摇。我们现在不管是看唐诗宋词,还是诗经离骚,都能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情感,甚至有种穿越时空,身临其境的感觉,我相信几百年、几千年的后人也是这样。

诗歌属性要有保留。我所认同应该保留的诗歌属性,就是押韵和节奏。至于平仄、对偶以及字数,本来是古诗所没有规定的,后人在形式上进行的美化,而时代发展到今天,则是能对则对称,不能对则不对。至于诗歌的字数以及齐言和杂言,只是一种形式的变化,更不必苛刻要求。

通俗化语言的运用至关重要,不管是哪个时代的诗歌,相对于同时期的文章以及其他典籍,语言运用上都显得特别通俗易懂。我们随便想几首唐诗,语言都很通俗,甚至白话。两个黄鹂鸣翠柳,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乘舟将欲行,等等,是不是有点接近白话呢?再看看唐诗三百首,里面选的都是唐诗中的精品,哪一首需要翻译呢。所以我一直崇尚诗歌运用通俗化语言,语言太深奥,反而成为小众的玩味,不能成为大众的文学

总结

本人见识有限,只是喜欢以一充十的乱说,不对的肯定难免,还请大家多多包涵,指教。本文也是我一家之言,对于诗歌,仁智各见,我喜欢韵脚,但也不反对现代诗歌。我更希望现代诗歌,韵脚诗,古体诗并驾齐驱,枝繁叶茂,共同成就当代诗歌的辉煌。诗歌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想象的文学,那就让各种形式的诗歌在想象的天空自由翱翔吧。得失对错,留个后人评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