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家冲里寻帝踪

2014-10-29 15:28 | 作者:精耕细作 | 散文吧首发

我知道,明朝建文帝朱允炆三次到襄阳人兵部侍郎廖平家里中避难,是不争的事实,但近期在网上看到几篇文章,说襄城区卧龙镇南部山区的廖家冲是廖平的故乡,不禁兴趣大发,立马呼朋唤友前去寻踪。

廖家冲坐落在古隆中山西麓,是一个废弃的古村庄。这地方像一个待字闺中的秀女,藏匿在偏僻的角落。走进廖家冲,两侧高山层层绿,一冲稻田步步高。但是,一直走完三里长的山冲,也没有看到一个浇灌稻田的小堰塘,倒是不少田块明水漫漫,山脚下的排水沟里流水潺潺。

向导说:“这里地表水很丰富,土地肥沃,旱涝保收。以前田沟里到处都有小鱼、螃蟹和乌龟”。

“真是一个好地方”! 大家发出由衷地赞叹。

山里的人们靠山而居,两边山脚下连绵着一片一片竹子,那是农民旧居的标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房宅植竹,既是住宅文化的传统,也是住宅的景观所在。

在山冲的尽头,一个宏大的院落吸引了我们的目光,欲断还连的翠竹从山脚延绵到山坡上。半山腰的竹林显现出古老屋基的轮廓,饱含着“白云深处有人家”的韵味。山脚下的农田凹进山中近百米,青松翠柏之下遗落着许多残砖碎瓦。那些残砖宽度约八寸,厚度达到三寸,碎瓦也是特别的厚,远远超过近代砖瓦的规格。大家判断,拥有庞大庭院的主人一定是村里的首富。

这个山清水秀的小村庄,是廖平出生的地方么?建文帝来过这里么?如果这两个答案肯定,作为下台皇帝的朱允炆到这里避难也不委屈。以区域而论,襄阳位于中原腹地,天下通衢,又是汉江流域的重镇,可以居一隅而知天下事;从选点来看,廖家冲坐落在诸葛亮的隐居之地,人文荟萃,寺院密集,山泉众多,环境优美,能够满足他游景散心的心理需求,也适应他夺回政权的政治需要。

建文帝朱允炆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长孙、明朝第二代皇帝。他的失踪,被称为中国古代历史“四大谜案”之一。《明史》只是模糊地说“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但明清诸多野史资料多有叙述其出逃的事实,近代学者也寻觅到建文帝及其出亡随臣的大量遗迹。清代学人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写道:建文四年(壬午,一四0二)六月,建文帝出逃,随襄阳人兵部侍郎廖平和襄阳人钦天监正王之臣等来到襄阳隐居。当年“十月,来到廖平家,适有诇其迹,遂决意往滇”;“二年(甲申,一四0四)正月,建文帝离云南,由重庆抵襄阳”,“七年(乙丑,一四0九)……五月,复至襄阳。廖平家已徙蜀,帝还滇”。

廖平,因随建文帝出逃而载入史册;廖家冲的名字也因建文帝三次驾临而传至后人。

据村里老年人讲,廖家冲历史上出过一个大官,人丁兴旺,上世纪六十年代还有廖姓人居住。因太偏僻,这里的住户陆续搬走了。再问大官出在哪个朝代,就语嫣莫详了。自古传言三分实,这传言如果是历史真实的话,那么,这个大官就一定是廖平了。

历史上,廖平是很受建文帝信任的人物。据《明史纪事本末 》记载,建文帝被推翻时,廖平等22 名大臣随同建文帝逃出南京,“廖平曰:‘诸人愿随固也;但随行不必多,更不可多。就中无家室累,并有膂力足捍卫者,多不过五人,余俱遥为应援可耳’。帝曰:‘良是。’”随后,建文帝“约定左右不离者三人”。

随建文帝出逃酿成了廖平一生的悲剧。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建文帝第一次到廖家冲后,就有人“诇其迹,遂决意往滇”。风声走漏后,廖平不能继续在廖家冲居住了,只得迁移四川,不久又搬到浙江会稽居住,并在会稽终老。

廖平在皇帝身边做官,他的家族和近邻多么的荣耀哦!他的家乡一定要陪他姓廖。廖家冲,这个地名应该是作为他的家乡的最有说服力的信息。

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地名是中国历史的精髓要素之一。地名虽是一个个简单的符号,却道尽了地与人,地与事、地与物的种种关系。中国古代的农民以血缘纽带而聚居,姓氏便成为地名中最富区别意义的名片。村庄里哪个姓的人多,哪个姓氏出了有头有脸的人物,这个村庄就姓什么。现在的中国大地上,以姓取名的村、镇、县不胜枚举,连郑州、石家庄、张家口这样的大城市还保留着姓氏呢。

考察襄阳市周边,以“廖”姓命名的村庄非常少,而襄阳市近郊山村就只有这么一个“廖家冲”。岁月流过千年,廖家冲却没有更名改姓。

同时,作为一个已经“死去一次”并且还在被当朝新任皇帝追杀的逃亡者,建文帝不可能在人口集中的襄阳城安享荣华富贵,他只能躲在相对安全的廖家冲。

想到这些,我认同了网上的观点,虽然仅有史料记载和古村落遗址。我相信,这个被古隆中和凤凰温泉两个国家4A级风景区簇拥着的美丽山村,一定会聚焦游人的新的关注。

(襄城区林业局 邵纪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