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孤迹(2014-苏州)

2014-08-27 15:53 | 作者:漱玉 | 散文吧首发

漱玉

苏州:历史文化名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被誉为“人间天堂”。山水秀丽,人称“东方威尼斯”。园林典雅,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美誉。

游历路线:拙政园——姑苏水上——唐寅园————寒山寺——枫————灵岩山——沧浪亭

之一:拙政园

在中学时就读过叶圣陶的《苏州园林》,那时便对《拙政园》很是憧憬。于是,此次来苏州游玩,其实也是还愿。

明朝正德年间,明臣王献臣倦于官场,退隐家乡苏州。按照闽中九鲤湖仙翁所托的境,于姑苏城东觅得一片废墟,此处地势平坦,水流充沛。据说是南朝高士戴颙和唐代诗人陆龟蒙的居处。便买下,营造出一座山水相映,树木葱郁,而又古朴典雅的园林别墅。他借用晋代潘岳(潘安)的《闲居赋》中“筑室种树,灌园鬻蔬,是亦拙者之为也”之意,为此园林取名“拙政园”。

黄昏时进到苏州,在《拙政园》附近寻得一家旅馆歇息一晚,与第二天早晨简单吃了早点,购票入园。

由于来的早,园内游人并不是很多,进了东门,只见亭台轩榭,曲水流觞。听导游说,这里有一个重要的景点,在园林建筑中叫做“借景”,我们站在东花园向西看,一公里外有塔寺耸立,似乎和园林连为一体,实在园林之外,宛在园林之中,真是妙不可言。于是游客纷纷拍照留念。

跟随导游,途中小桥流水,水中或见荷叶田田,或见锦鱼游弋,可谓情韵依依。 园内 三步一亭,五步一榭。什么芙蓉榭,听轩,见山楼,远香堂,云蔚亭,浮翠阁等建筑,或濒于水岸,或凌于水上。布局典雅,结构匠心。依水而行,移步换景,美不胜收。

漫步古道,好像被古风浸染,内心充溢着通透之感。仿佛有园主人相伴,正谈吐悠悠,闲适如仙。。。我恍惚游历在梦境之中。

毕竟是誉冠全球的名园,当我们来到香洲时,园内就游人如织了。

香洲,取意香草之洲,“洲”与“舟”同音,恰似一艘美丽的画舫,载着朝廷的圣谕自远方徐徐而来,近泊水岸,恭迎主人回朝为官。这可以看出园主人虽身已退隐,但心中仍念念不忘朝廷。同时也给予了园主人渴望被朝廷重新重用的美好愿望

继续前行,我们看前面水上飞架着一弯红色的精美的廊桥,导游叫我们再看水面,只见廊桥倒映水中,恰似一道美丽的彩虹。导游告诉我们,这就是拙政园里第二个重要的景点,叫做“廊桥小飞虹”。

当我来到留听阁时,更是折服于那门窗及屏风雕刻之精美,篇幅之庞大,手法之细腻,真是叹为观止。

由于个人游,不受任何约束,在园内来回走了两趟,对园内每一处景点都细细欣赏品味

约十时,离开拙政园,开始下一站的“姑苏水上游”。

之二:姑苏水上

一行散客约二十余人,乘大巴过石桥,到渡口上游艇。进入了苏州城内的水道。由于苏州人枕水而居,现代文明也使原本清洁的水面受到了污染。游艇在水中航行,水面却不能泛起洁白的浪花。虽然导游竭尽赞美之词,我们也不能得到内心的愉悦和清凉。但我还是有了收获,那两岸的一排排黑瓦白墙,和架设在水面的一道道古朴的小桥,让我一颗对这座古城猎奇探幽的心灵得到了些许安慰。

中午,在一家宾馆落座,应邀和几位来自杭州的散客聚餐。一碟煮鱼,一碟阿婆菜,一碟家常豆腐,一碗(其实是半碗)西红柿蛋汤。菜很简单,价格却不菲。就这碗蛋汤来说,西红柿三两片,鸡蛋基本看不见,也就剩下汤了,竟然二十五元。

之三:唐寅园

到苏州,去拜祭唐寅墓也是我的计划。但是游唐寅园时,导游却没有提及唐寅墓,以为不在园内,打算另行拜祭。

唐寅,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苏州吴县人。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16岁秀才第一名,轰动苏州城,29岁应天(南京)乡试第一名 解元,赴京会试,因考场舞弊案受牵连。便无意官场,游历山水。19岁娶妻徐氏,几年后徐氏亡,又娶一女,因唐伯虎会试受舞弊案牵连而离去。进入唐寅园里,便看到一彩绘雕塑女子,人称“走眼夫人”,我想便是此女。后又娶沈氏,或名九娘。于徐氏有一子,徐氏亡,子夭折。于沈氏有一女,嫁于好友王宠之子。

唐寅淡泊名利,自由不拘,靠买画为生, 并以诗明志:“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幅丹青卖,不使人间造孽钱。”酷桃花,于城北桃花坞建桃花庵。自号“桃花庵主”,并作《桃花庵歌》流传于世。晚年多病,生活艰苦。靠朋友接济为生。明嘉靖二年秋病故。终年54岁。临终时写绝命诗一首:“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表现了他渴望留在人间但又愤世嫉俗的复杂心情

游唐寅园,想到唐寅一生坎坷,心情并不能快乐。购折扇一把。上有《桃花庵歌》。权作纪念。

于次日下午,游寒山寺和枫桥后,再寻唐寅墓拜祭,却被车子又拉到唐寅园。一打听,方知墓在园内,问门卫,说为了避讳,导游一般不介绍墓地。知道我折腾一圈只为唐寅墓。便让我进入。

见唐寅园北面有一亭,亭旁有一圆形大土堆,四周以砖石砌之。墓前一碑,上书:明唐解元之墓。围着墓地走了一圈。坐于墓旁良久不去。见有两位女子欲抱着石碑留影。我想这不太好,但又理解她们对唐伯虎的喜爱。便叫她们和我一样,也只拍照了唐寅墓。

临别时作诗一首:“此地黄土最有幸,三尺之下才子眠。千年一梦勿忘醒,江南风月等你吟。”(《悼唐寅》见于《苏州古韵》)

之四:寒山寺

寒山寺位于苏州城西阊门外约五公里处的枫桥镇。古运河水日不停地从它身边流过,见证着这座古寺的前世今生。寒山寺,始建于南朝,距今约1500年的历史。原名妙利普明塔院,相传唐代高僧寒山自天台山国清寺来此主持,贞观年间改名寒山寺。自此成为吴中名刹,

唐代诗人张继举棹归里,夜泊枫桥。一首《枫桥夜泊》脍炙人口,因此,寒山寺钟声“鸣”扬中外。

顺着吴中古道西行自古运河畔,看见一块高大的太湖石上镌刻着鲜红的“和合”二字 ,据说此地是寒山与拾得二僧相会处,寒山手捧一盒,拾得手持一荷。二物谐音“和”“合”。于是民间流传“和合”二僧的故事。寓同心和睦之意。清雍正帝为了顺应民意,赐封寒山拾得为“和合”二圣,故此得名。

由此沿着古运河北行十几米,来到寒山寺大门前,见游人络绎不绝,并纷纷在门前留影。

进入寺内,有烟火袅袅,香风习习。古树高大茂盛,游人摩肩接踵,可见寒山寺的确名声远扬。寺院面积不算太大,但建筑古朴典雅。雄伟的大雄宝殿矗立院中,藏经楼和钟楼气宇轩昂,佛像雕塑别具一格。

最引我注意的,却是寺内的碑廊,里面有历代名人的诗碑。张继,岳飞,唐伯虎,董其昌,康有为。。。字迹笔法精道,意蕴俊美。在此遇见来自江西的一位叶姓女子,她是利用假期带孩子出来休闲的。见她在诗碑前驻足良久,便知道她对书法的喜爱。对着诗碑,她居然可以吟诵那飘逸的草书。很是佩服。

大雄宝殿前的院落正中,由木架支起一口巨钟,一人多高,外围须三人合抱,重达2吨。为清光绪年间江苏巡抚陈夔龙督造。另外,在一处偏房里,我还看见许多大小不一的钟,有的甚至比这口钟更大。看着这些大钟,我又想起了唐朝那个清冷的月夜,大考落地的张继站在满是秋霜的江边,听着寒山寺这悠悠的钟鸣,内心该是多么的凄冷和惆怅啊!寒山寺的古钟让我记忆深刻。

在供奉的菩萨或佛像雕塑前,一个个善男信女虔诚地跪拜许愿,他们这一份份对美好的期许,我见了很受感动。心里不由的想:人心原本是向善的,就这对佛的虔诚的跪拜便是人类的美好,由此,我们不也看见了人类灵魂深处闪烁着的人性的光芒了么?

约上午十时,自解脱门出寒山寺。(这次游寒山寺,我知道了佛门的入和出都是很有讲究的。)

之五:枫桥

枫桥横跨古运河,是一座普通的江南单孔石桥,始建于唐代,距今有1200多年的历史。

就是这样一座简单的石桥,却驰名中外。一是由于它在当时是苏州的水陆交通枢纽,舟车交汇之地。古运河从此处流过,又是官道所在地。在此聚集着大量的漕运等商旅,使枫桥小镇成为当时苏州的繁华之地。二是因为唐代诗人张继落地后途径此处,为诗《枫桥夜泊》,抒发了愁苦之情,诗歌脍炙人口。因此,枫桥的名声远扬,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如唐代的杜牧韦应物,宋代的陆游范成大,元代的顾瑛,明代的高启文徵明等,他们经过此地时,都留下了美好的诗篇。因此,今日的枫桥已不是一座简单的石桥,而成为了一种文化的象征。在人们的心目中充满了诗情画意。更成为了游子心中的一道风景。我游枫桥便是如此。

从寒山寺出来,过古运河便进入了枫桥景区。近处,运河两岸一排排的黑瓦白墙古朴典雅,一棵棵垂柳古枫郁郁葱葱。白色的水在水面飞翔,闲逸的游人在林间小憩。远处,江面烟波浩渺,商船往来不绝,一片繁忙景象。迷蒙的水雾和远山相映,把古老的苏州城打扮的更加神秘。

我沿着运河古道,欣赏着两岸的美景,遥想着隋唐的商旅文化和烟雨情韵,对中国古代的文明不禁产生了由衷的感动。

在漕运展览馆,一膄漕运大船引起了我的注意,虽是模型,但体积之大,形象之逼真,令人赞叹。走近光影动感播放窗口,不一会儿,屏幕上出现了五彩缤纷的光学影像,枫桥古道上人来人往,有挑夫,有商贩,有穿戴讲究的公子小姐,有玩耍嬉戏的孩童。。。你来我往,络绎不绝,画面里,吆喝声,嬉笑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这一幕栩栩如生,科学的再现了当年枫桥古镇的繁华景象。

走出漕运展览馆,过听钟桥,便是枫桥古渡。渡口,一尊庞大的唐代诗人张继铜像豁然眼前,只见他仰卧古渡,身着一款长袍,头挽发髻,双目微闭,神情怅然。

站在张继夜泊的古渡口良久不去。眼望着一脉流水静默无声,一弯石桥飞架其上,这就是张继的夜泊之地。枫桥之下,张继泊船上岸,目视霜天冷月,耳闻乌啼钟鸣,不禁愁思绵绵。一个考场失意的书生,此刻的心境是何等的惆怅啊!正因如此,才有了《枫桥夜泊》的诞生,才成就了一个名垂千史的诗人。如此看来,那庸俗的考场和险恶的仕途又算得了什么呢?

一个人,一首流传于世的好诗,我说,张生足矣。

上枫桥过运河,出石门(拜祭唐寅墓)。

注:张继,唐代诗人,字懿孙,天宝十二载中进士,大历年间官至检校祠部员外郎,与皇甫冉和刘长卿交谊颇深。

之六:灵岩山

离开木渎古镇,黄昏时分来到灵岩山脚下,见仍有三三两两的游人攀登,于是举步登临。

灵岩山,地处太湖之滨,比邻木渎古镇,高182米,是我国佛教四大净地(道场)之一。因山上多奇石,状如灵芝,因得名灵岩山。又因山形如象,故也叫象山。山上风景秀丽,古迹甚多,所以历代都有文人登临,并留下了许多诗文。

灵岩山古道蜿蜒,两边树木阴翳,翠竹挺秀。夕阳余晖,枝影婆娑。林中禽鸟欢愉,山上佛音袅袅,檀香随风飘荡。漫步山道,顿觉心旷神怡。途中风景如画,游人谈笑风生。我边走边拍摄美景,忽然眼前出现一个古院落,门前香烟袅绕,门楣上书有”观音洞“三字。入内,见一面高大险峻的石壁,壁上树木丛生,下方有一石窟,里面供奉着慈眉善目的观音菩萨。几个游人正焚香祈福。这石洞又叫”西施洞“。相传当年西施和吴王常在洞中同坐小憩。明代诗人顾炎武有诗云:”馆娃遗迹草迷离,古洞千秋尚姓施。大可功成隐岩穴,又何一舸逐鸱夷。“

由观音洞继续上行,至灵岩寺,只见灵岩寺高大雄伟,据说这座塔寺就建在富丽堂皇的”馆娃宫“遗址之上。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有进入寺内参观,而是直接去了灵岩山顶探寻古迹。

山顶有一开阔的平台,草坪茵茵,平台正中有一正方形水池,池壁上有“玩花池”三字。据说这是西施玩花赏月的地方。南面有两口大井,一口八角形,曰“智积井”,传为梁代智积和尚修浚,井水甘冽,煮茗甚佳。一口圆形,曰“吴王井”,传是吴宫遗井,供西施照容梳妆。东面依山设有石洞,只见石头犬牙交错,连为一体,洞内面积可容两三人许。夕阳透过石孔射入洞内,地面古老的痕迹依稀可辨。石洞正中有一颗粗大的藤蔓虬曲而上,穿过石孔,至外面蔓延伸展,绿色清爽宜人。传说西施和吴王常在附近嬉戏玩耍。再往上行,有”西施琴台“,传说西施经常于此操琴弹奏乐曲。

回到平台,我坐在”玩花池“边小憩,西南树木葱茏,夕阳的余晖透过树木葱郁的枝叶洒向地面。鸟雀啁啾,使山林显得愈发清幽。几个僧人在园内散步。他们每天都享受着这山林之乐,岂不快哉!

看看天色已晚,游人不见。我急忙起身,但见小门已关闭,呼一僧领我出别门。当行至寺院大门处,见僧尼们匆匆进入寺内,我想可能是要做什么活动了。但见寺门正欲关闭。我急速闪身,离开灵岩寺。

之七:沧浪亭

沧浪亭,位于苏州城南三元坊,是北宋诗人苏舜钦的私家花园。由于其在园林中独树一帜,既有着丰厚的文化意蕴,也有着清幽的自然野趣,所以仰慕已久。

上午九时许,我来到沧浪亭街,见一座石坊,上面赫然写着“沧浪胜迹”四个大字。便由此前行,途中一弯溪水相伴,这大概就是古时所说的葑溪了。只见水面荷叶相拥,娉娉婷婷,散发着阵阵自然的清香。 溪边,儿童戏水,老者垂钓。俨然一幅充满情趣的垂钓图。

约莫走了几十米,见溪上横着一座古朴的石桥。由桥前行,见青砖门楣上镌刻着“沧浪亭”,于是抬步入园。迎面见一山,山上树木阴翳,怪石嶙峋。山的北面是一条复廊,把园内的山景和园外的水景隔开。但是透过漏窗,美景内外可视,山水随即又融为一体。设计布局自然得当,又别具匠心。

复廊向东,有一亭翼然山巅,四周树木掩映,这就是著名的沧浪亭了。北面的两根立柱上,写着“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这两句对联分别出自欧阳修的诗《沧浪亭》和苏舜钦的诗《过苏州》。虽是摘句,但对的却巧妙之极。

沿着崎岖山路步入亭内,见一圆形石桌, 四个石凳分列。环视四周,只见古木参天,翠竹依依。再加上鸟雀追逐嬉戏,蝉声不绝于耳,宛若走进山野之中。虽是盛,但山林之中清凉怡人,令人神清气爽,好不自在。

于是,我坐在石凳上于亭内小憩,目光越过复廊:古葑溪环绕沧浪亭,水道曲折,水面至东南处也逐渐变得开阔起来。

恍惚中,我仿佛看见苏翁正乘小船在水面怡然吟咏。水鸟在他的身边嬉戏鸣叫。他双足涉水,布衣被水草掩映。鱼虾不时跃出水面。夕阳落水,波光粼粼。隐退山林,这里少却了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的官场硝烟。却得到了自然的野趣与心灵的沉静。这真是人生的至高境界啊!

“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趣。”—— 我想这就是沧浪亭的美好所在吧!

下得山来,向南沿回廊穿过庭院,见一楼。此楼建在犬牙交错的山石之上,共两层,下层是石室,约丈余。从石门进入宽敞的石室,正中也设有石桌和石凳。石壁四周有几个透光的石孔,宛若窗口,大小可由儿童出入。透过石孔,室外翠竹婆娑可见。 从石室出来,顺着石路而上,进入楼的上层。楼门开阔,上书“看山楼”。站在楼前宽敞的平台上,只见十几种翠竹四面密植。其间,竹径上游人不时过往,可谓惬意极了。

下了看山楼,从“竹亭”过回廊,见一池。四周皆是山石,池里有鱼影摇曳。池旁山道边有一块高大的太湖石,石面上镌刻着“流玉”二字。也许这是主人的浣玉之水,又 给予着主人何等的美好理想啊!

此外,还游了面水轩、明道堂、清香馆等景点。约午时离开。临别时,去了吟诗厅,面对古葑溪吟诗一首:

趋步入名亭,犹忆苏舜钦。

权高虽荣耀,难测小人心。

进退寻常事,田园有陶令。

轩冕不足贵,山水可怡情。

2014-8-23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