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猜想》系列散文之九 —— 佛陀的启示

2011-09-08 15:51 | 作者:肖复 | 散文吧首发

写到这里,终于是到了最后一篇,一件事情有即将宣告完结,我几乎又可以“叹一口气”了。为什么是“叹一口气”呢?是我常把叹气当做深呼吸的,其实,动作都一样,也是先倒吸一口长气,然后吐出来,只是心境略有不同罢了。本来,一篇甚至一个“系列”的东西写完,是应该“舒一口气”的,但我每对于所写出来的东西颇有不满,而况后面要写的东西还多,事情还远没有完,于是,就每每只能“叹一口气”了。

朋友说,以我现下的年纪和阅历,是不适于来写这样的东西的。对于这样的忠告,我也很以为然。但我自己知道,不单是年纪和阅历,更重要的是我没有这样的心。虽则对于佛陀也很有些崇拜,但多是对于他的人格,对于他的天才的思维、他那种追求理想永不懈怠,甚至以身示法的精神,至于佛法中的许多东西,我实在是不敢“苟同”。

我因为在前已经明了了我写这些东西的目的,甚至也知道了自己该用的方法,就是我要看看佛陀的“思想体系”是怎样的,以及要用理想为切入点去观照它。那么,到这里我要来做个总结了,不过不是给佛陀的说法做总结,而是给自己的这几篇东西来总结一下,看看我到底从佛陀的体系里得到了些什么,而我又借此说出了些什么,甚至别的观看者或能得到什么?但在先,我需要声明一个原则,就是不能说些玄虚的东西。我其实不喜欢佛陀的那个涅槃的理想之境,因为“不可思议”,就使人觉得玄虚,再则,这对实人生有什么意义的么?

我先前说过,所谓的理想,不过是人因为不满于现状而心造出来的逃路。虽则是逃路,却又是必须的,是于人生有益的。当心灵看到了这样的一个逃路,至少可以证明它对于现世是不满的,至少可以证明它还有着走下去的方向,至少证明着这心灵还可以有一个更好些的归所。但是,这逃路也要能是一条路,一条实人生可以走的路。“鸵政策”固然是不行,但这逃路太飘渺或者太“究竟”了,也终归无用。因为,我们总还要找出这逃路的一些意义,并以此找出这实人生的一些意义,否则,我们要这逃路做什么?

我以为,佛陀的涅槃就是太“究竟”了,因为生是一切苦的总根源,就要来消灭这生,这实在是彻底得可以。但过于究竟就不免流于飘渺,让人看都看不清,云里雾里的,最后只能唏嘘几声了。再则,因为生存多苦而逃避生存,本来就是不敢正视或不能正视这生存,而且还被那个苦给制服了。这就好像我们安住于一个场地,这场地代表生,其间有一个大恶人在,这恶人制造了许多苦,你因为惧怕他、痛恨他,就总要想法逃离。其实逃离的路有两条,要么让他消失,要么让自己消失。我想,佛陀倒是选择了后者。

那佛陀为什么会选择后者,而不是像一般人那样努力要使对手离开呢?我以为,这是佛陀特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结合所导致的结果。

倘使单单从思想体系的架构来看,佛陀的体系实在是几乎可以算作完满的。归纳得好,“言简意赅”得超乎想象,就四个字:“苦集灭道”;也演绎得细,把世间万象、宇宙真理、以至我们的最终归所还有达到归所的方法全说了个遍。什么“六道轮回说”、“十二因缘法”、什么“八正道”“三皈依”、“三毒”“三无漏法”……单是五字辈,就有“五戒”、“五欲”、“五蕴”、“五明”、“五眼”、“五盖”、“五浊”之列,凡此种种,真可谓是浩若烟海。而除却这些诸般说法之外,还有验证徒众说法是否为正法的“三法印”和“一实相印”。

“演绎法”太细、太浩繁,我姑且只看看这“归纳法”,就是那叫做“四圣谛”的“苦集灭道”。其实,单是看看这个,实在也就够了的。因为,这是佛陀的思想体系的最基本也最简直明了的架构。这里面包含了佛陀的世界观,以及由这世界观而得来的方法论,当然,佛陀的理想也一定在里面的。

所谓的“谛”,就是如是不颠倒,即是真理。“圣谛”就是圣人所知之绝对正确的究竟真理。“四圣谛”说四种真理:一者、苦圣谛;二者、集圣谛;三者、灭圣谛;四者、道圣谛。据说,唯有佛陀才能开示它,其余的人只能随着佛陀而解说,甚至伟大如辟支佛者,也只能自己觉悟,没有办法以四圣谛来度化众生。佛陀阐释四圣谛的目的,是要告诉我们世间的因果以及出世间因果。“苦”是指世间的苦果;“集”是苦升起的原因--世间因;“灭”是苦熄灭的果--出世间的果;“道”是灭苦的方法,通往涅盘的道路--出世间的因。

这样一看,佛陀的思想体系也就清晰明了了。这又使我不得不“五体投地”地“顶礼佛足”了,他实在是古今中外、甚至宇宙有史以来第一位建立如此全面,如此清晰的思想体系的人。

表达了无上敬意之后,我再来用我的话总结一下佛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世间“一切皆苦”(苦谛),而要找到“离苦得乐”的方法(道谛),就先要找到“苦因”(集谛),如果根据“苦因”来照着方法修道,我们最终能达到理想之境,达到一个没有诸般苦恼的“无境之境”,这就是涅槃(灭谛)了。

大家来看看,啊,大家来看看,这不是标准的哲学体系又是什么?它不单包含那世界“是什么”、以及“可知否”,还包含了方法论的“怎么办”,甚至我们的理想之境也在里面。别一些的哲学家们,大抵只注重世界“是什么”和“可知否”的问题,有的也注重我们“怎么办”的问题,但却没有哲学家把理想之境放在一个这样的地位,最起码,没有把理想之境作为一个单独的“单元”放在体系的最基本架构之上(不过马克思主义是个例外)。

所以,参照了佛陀的这个思想体系之后,我所得到的就是,我知道了一个体系所该有的最基本的架构,而唯有以这样的架构,才能让人一眼看清你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理想。但我因为一直有个毛病,就是很有些喜欢“三部曲”,所以,我把佛陀的体系架构改一改,形成一个“三只脚”的架构:苦、愿、道。

对于这个,我想有必要详细的解释一下:所谓的“苦”,并不是像佛陀所说的“一切皆苦”,而是“苦”多于“乐”的情状。还是那句话,所谓的理想,不过是人因为不满于现状而心造出来的逃路。那为什么会不满呢?当然是因为这世间在“我”看来,是“苦多于乐”的,并且“我”深受其苦;因为不满,就有要找到逃路的意思,而这就是我们的理想,这里我把它叫做“愿”,它是描绘我们的理想之境的;但要达到这理想之境,要实现这“愿”,我们要找的正确的方法,而这,就是“道”了。

其实,从这个层面来说,马克思主义的体系架构也是有些相似的,它也是“三只脚”的基本架构:政治经济学、哲学、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组成部分中,处于基础部分的内容是政治经济学,作为理论方法而支撑着理论整体框架的是哲学,而居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大厦核心和顶端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这些的说话,当然是马克思主义学者给出的定义,倘使我一定要攀附一下,我也是可以这样理解的:政治经济学,跟“是什么”有关;“哲学”,跟理想跟“愿”有关;而科学社会主义,跟我们要实现“愿”而应该“怎么办”有关。

所以,为了更好的建立我的“思想体系”,我下一步可能会开始认真观照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但或许,我会先去看看基督教以及伊斯兰教之类,至于原因,一则它们跟佛教一样是大宗教,一则我也想“从古至今”的来看。不过,实际会怎么样,我现在并不确定,以后的事,谁说得准呢?

鲁迅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当然,也是敢于正视世间种种苦的。因为敢于正视,就有可能正确的去应对,正确而勇猛的去改变。

佛陀最终选择自己离开,并不是因为他不是“真的猛士”,佛陀实在是称职的猛士。只是他的世界观有问题,这应该就是时代的局限性罢。在他那个时代,“因果报应”、“生死轮回”那是普遍的“世界观”,几乎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到了现在,还有几个人相信这个?所以,最基本的世界观出了差错,接下来的也几乎“全盘皆输”。由此可见,正确的认识世界很重要。

但佛陀终于是伟大的,因为,他终其一生都在追求了自己的、甚至那时候所有人的理想。

《释迦牟尼猜想》系列散文,到此就结束了,谢谢观看,哈哈。

肖复

8月23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