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的救赎——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2014-07-28 13:06 | 作者:逐梦芳尘 | 散文吧首发

我用了二十多天的零星时间,终于读完了《追风筝的人》这本书。里面的人物、故事和思想也缠绕了我二十多天,也许还会在我的脑海里停留更长的时间。

这是我第一次读关于阿富汗的故事书,第一次读卡勒德.胡塞尼的书。作者原是阿富汗人,战争期间随着父亲逃到了美国,现居加利福尼亚州。

一本书之所以能赢得好评,必有震撼人心之处。它能够感染我的首先是书中主要人物对灵魂的救赎。其中阿米尔是最重要的人物。他小时候和父亲一起生活在阿富汗城市喀布尔。仆人阿里的儿子哈桑是他的好伙伴。阿米尔是个胆小、懦弱的孩子,每当他受到欺负时,都是哈桑挺身而出。父亲也因此对他不满。他想在风筝大赛时夺得头奖,以赢得父亲的赞誉。他成功了。欣喜若狂的哈桑去为他追赶掉落的风筝,却惨遭不幸。阿米尔去寻找哈桑,他目睹了阿塞夫和两个同伙强暴哈桑,却不敢去救他,后来吓得逃走了。为了掩盖自己的背叛,他又把钱藏在哈桑屋里,陷害他是小偷,以便达到赶走哈桑的目的。阿里带着哈桑走了,也带走了阿米尔灵魂中最美好的东西。

战争爆发了,俄国佬侵入阿富汗。父亲带阿米尔逃往美国。一年又一年过去了,但那个阴影始终笼罩在阿米尔的灵魂深处,让他倍感不安。他想把自己心中的善良、正直和勇敢找回来,却一直没有机会。正因为他有过错,而又常怀救赎之心。所以他对恋人索拉雅的过去毫不在意。但尽管他在美国过着富足的生活,心里却始终有条毒蛇在纠缠。后来,父亲的好朋友拉辛汗打来电话,让阿米尔回阿富汗探望他。因为他得了重病。拉辛汗说,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拉辛汗和哈桑都知道阿米尔背叛的事。)阿米尔重回故国,从拉辛汗那儿知道了一切。原来,哈桑是阿米尔的父亲睡了仆人阿里的老婆生的,是父亲的另一个儿子,阿米尔同父异母的弟弟。塔利班人残忍地杀害了哈桑夫妇,只留下一个孤儿索拉博。拉辛汗希望阿米尔找到他,抚养他。为了要回索拉博,阿米尔与阿塞夫展开了一场生死决斗。尽管,阿米尔被打得遍体鳞伤,却依然大笑不止,因为这一刻,他找回了人性中缺失的东西:正义、坚强、勇敢!虽然阿塞夫在一拳一拳地打他,但他却不是失败者。我想起了海明威的名言:人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在生死存亡的关头,索拉博用弹弓打瞎了阿塞夫的眼睛。他们趁机逃了出来。后来,因为得不到回美国的签证,索拉博割脚趾自伤。伤好后又在孤儿院生活了一年,身心受到了极大地伤害。回美国后,阿米尔想尽千方百计让索拉博找回快乐。直到在一次放风筝时,索拉博终于露出了笑脸。也只有在此时,阿米尔才觉得是真正救赎了自己的灵魂。

父亲也是一个救赎灵魂的人。他和仆人的老婆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却不被社会承认。他心里背负着对仆人阿里和儿子哈桑的愧疚。他不仅善待他们,还建恤孤院,并做了许多公益事业。所有认识他的人几乎都得到过他的帮助。在人们心里,他是个了不起的慈善人物。逃离喀布尔的路上,俄国兵要奸污同行的一个妇女。父亲挺身而出,冒着生命危险救了那个女人。在重病期间,他帮助儿子阿米尔定亲、完婚,竭尽全力去做一个好父亲。特别是他那强烈地国之情,更是令人感动。在医院里,他拒绝俄国医生的检查,并说,病死也不让俄国人治疗。有人告诉他,这个医生也是从俄国逃出来的,他并没有侵略阿富汗。但父亲依然固执地说,他是俄国佬,他父亲,他祖先都是俄国佬。对侵略者的仇恨与强烈地爱国之情交织在一起,化为他坚定果断的话语。他同时也抓住了自己失去的风筝。

另一个救赎灵魂的人是索拉雅。她十八岁时曾跟着一个吸毒的人私奔,后来,她爸找到了她,拿枪逼她回家。在人们心里,她不是正经女人,也没人向她求婚。当阿米尔爱上她,并托父亲求婚时,她不仅没有隐瞒,反而马上通过电话向阿米尔坦诚一切。阿米尔没有在意她的过去,他看重的是现在和未来。索拉雅自然非常感动。她嫁给了阿米尔,并和他一起照顾父亲,直到父亲去世。以后,无论何时何地,她的爱总是那样强烈深沉。后来,她对索拉博也视如己出。在女人的不同身份上,她都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她是个好儿媳,更是贤妻良母。其中,很让我感动的是她支持鼓励阿米尔写作,并一起阅读他的作品。这让我想起中国文人的向往:“红袖添香读书。”可又有多少人真能拥有呢?

我常想,能真正自己救赎灵魂的一定是善良的人,至少,善良的天性没有完全泯灭。但有些人,已经不再是人,自然永远无法救赎自己。像阿塞夫,典型的凶残成性的野兽。他少年时就是恶少。他欺侮强暴了哈桑。他在球场里当众用石头砸死通奸的男女。他以强奸女童取乐。他灭绝人性地屠杀哈扎拉人。他把索拉博当做玩物等等。对于这样的禽兽,我们不能指望他们来生遭到报应,而应该用正义、勇敢和顽强来反抗他们。有人常常谈到“忍”,我们不要忘了,对邪恶的忍让就是对善良的惩罚!可是,正义、勇敢、无畏这样的字眼离我们似乎越来越远了。所以,大街上人们纷纷给小偷让路;徐洪刚与歹徒搏斗时没有人站起来帮助;昆明火车站上歹徒疯狂砍人时,人们只是四处奔逃……

细想题目《追风筝的人》,是谁?哈桑、阿米尔、父亲、索拉雅都有不同的风筝要追,而且都追到了。每一个人,都可能有经历中的过错,或者人性中的弱点,是否也常怀有一颗救赎的心呢?苏联诗人叶赛宁说过:“走过的道路是这样,犯下的错误是这样多。”我时常想起自己人生路上的种种失误,然而我却缺少那种救赎的勇气和毅力,又常常自我原谅,一错再错。读这部书,也让我涌起了救赎自己的念头。在现实和心灵的世界里,我都应该放飞自己要追的风筝,无论是否追得上,都要勇敢地去追。

当一个人自己不能救赎自己的时候,也许别人的帮助能让他改变。所以,在我们救赎自己的时候,还要想着救赎他人。这也就是佛家说的“自觉、觉他、圆满。”但有时候,时空的限制让我们无法给人帮助,也无法让别人给自己帮助。此时,最好的唤醒灵魂的方式就是读书。让心灵穿越千古和万里,让智慧的灵光撒向每一个角落,让中的风筝飘扬在心空,我们手里紧紧抓住那根放飞的线。

如果每个人都能追到自己的风筝,我们也都是健全的人。每一个人都健全了,我们的民族也就是健全的民族。

从书中,我们还可以看到阿富汗遭受的苦难,俄国人犯下的罪恶,塔利班的暴政等等。这本书为我们认识阿富汗打开了一扇窗口。

从写作方法上来说,我感受最大的就是对比与象征。例如哈桑和父亲的勇敢与阿米尔的怯弱,阿米尔的先前的怯懦与后来的勇敢,人性的善良与丑恶,暴政与文明,战争与和平等等。这些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风筝无疑是最具象征意义的事物,正如译者所说:“在这本感人至深的小说里面,风筝是象征性的,它既可以是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也许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地追。”

最后要提到的是,在这本书里有一句贯穿全文的话:“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最早是哈桑去追风筝时回头对阿米尔说的,以后它常常出现在阿米尔的脑海里。这是阿米尔听到的哈桑最后说的一句话。它一次又一次地激起阿米尔对哈桑的记忆,它像他灵魂里的浪花,不时地冲击着心灵的沙滩,让他充满愧疚和负罪感。最后,当阿米尔为索拉博去追风筝时,他听见自己说:“为你,千千万万遍。”我想,每一个读者读到这儿,都会引起心灵的震撼。也许,我们会在心里对自己钟爱的人或事物说:“为你,千千万万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