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戒毒所的故事
化蝶之旅
——程卫东《来自戒毒所的故事》序
李达文
2006年,惠州市公安局实行竞争上岗,其他岗位竞争激烈,强制戒毒所却成了无人愿去的“火山口”。
在这个“火山口”,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都存在着各种管理难题。虽然是竞争上岗,选谁去戒毒所还是成了一个问题。考虑再三,我把原本明确去警官训练处的程卫东火线改任。在征求意见时,程卫东爽快的回答:“我去!”
50岁的程卫东是湖北襄阳人,1993年6月调到惠城区公安分局,他干过5年经侦、9年刑侦、7年专职教官、13年兼职教官,立过不少功,得了不少荣誉。胆识过人,工作经验丰富。5年的时间过去了,结果远远超过我的预期。他不仅提高了戒毒成功率,改善了原本紧张的警戒关系,而且把这样一个“火山口”改建成了“医院”、“花园”和“学校”,使强制戒毒所兼具了医院对病人的诊治功能、花园式戒区对环境和身心的改善以及学校的教育功能。说心里话,选程卫东去算是选对人了,我为自己的“英明”而欣慰。如果说戒毒所外在的改变让人有目共睹,那么,这本《来自戒毒所的故事》则是他开拓心灵世界的有益探索和英勇救赎。
通读这本《来自戒毒所的故事》,不管是对青少年禁毒教育,还是对于人生经历的感悟与思考,都是一场精神上的化蝶之旅。
本书的故事是作者在繁冗的工作之余发在博客的作品,其写作初衷只是为了“自我总结,自我反省,防止僵化”,结集之后耐人深味,颇为厚重。全书语调洒落淡然,叙事简洁,善于通过故事情节刻画人物,铺陈转折,跌荡入胜。人物形象和气质都极为传神,歌泣成章,扼腕三叹。文章颇富哲理情趣,总结,叩问,可读,可感,可思,让人警醒。对戒毒者或怒其不争,或哀其不幸,并随着主人公的命运展开带给人极大的情绪感染和心灵冲撞。作品通过一个个具体生动的戒毒案例,深刻阐发了吸食毒品对一个正常人的摧残,给家庭社会带来的更深层面的悲剧影响,具有鲜明的警示、教育意义。
作者首先经历了知识认知和从职业定位的痛苦中蜕变的历程。是深厚的社会责任、多年警官生活的自信和源自心底的生活激情,让他不择不惧。而戒毒的现实曲折、反复。在饱付心血之后,发现戒员复吸,“像突然挨了一闷棍。坐在椅子上,半天回不过神来。”心里特别不是滋味。想恨,想骂,甚至想哭。戒员戒毒失败后带给他莫大的压力,甚至一度让他无比痛苦,不能自拔。有一次,五六个戒员全体复吸,他内疚了很长时间,直到一个医生开导说复吸是正常的,不复吸是不正常的,压力才得以稍许减轻。这是一条光荣的荆棘路,他要与之斗争的是毒品攫取之下的人性软弱,自暴自弃,甚至是生命的绝望;他要做的,却是不管任何季节,都要让一朵枯萎的花儿重新开放。这听起来像是一个童话,他自己也曾经像一个劳累了四季却站在田头颗粒无收的农夫,饱含热泪,却终于悟到“不要抛弃,不要放弃,用艰难、曲折、奉献来创造生命的意义”。
程卫东认为自己在缉过毒历过险之后,远比杜宇华烈士幸运,更坚定了他“珍惜生命但绝不苟且偷生”的人生信念。全书读起来语调轻松,但其实在戒毒所工作的干警们承受的是巨大的工作压力,而对作为一所之长的程卫东来讲,他的工作压力可想而知。戒员中有精神不太正常的,有动辄想自杀的,还有以艾滋病为威胁的,加上层出不穷的意外事件,让他随时处于风口浪尖……但他不忧不惧,他相信爱的力量。他“不相信白粉有那么可怕,吸毒者有那么顽固,也不相信爱在白粉面前是那么苍白和脆弱”。到戒毒所的第一个晚上,他就跑去和戒员睡在一起,想真实感受这些戒毒者的心理和生活状态。体验之后,他说“就像一个人爬过了一座山,没爬之前,想了很多,怕这怕那,爬了过去,出一身汗,感觉很舒服”。“戒员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可怕。”他这个戒毒所长的角色从此自然契入。他对戒员的索取就是“不要复吸,再创辉煌,送我一个成功的感受,这是我最希望的礼物。”
作为戒毒所长,他以爱心包容,以真诚感动,勇于承担责任,敢于建设和打破。而这一切,都基于爱。对党和人民的爱,对警察使命的爱,最朴实的人际关怀的爱,对家人和朋友无私无畏的爱。由此及彼,自己达人。他从容、智慧地面对着这个不为常人所知、所解的戒毒世界,谋篇布局,风声水起,运筹帷幄。虽然每一篇各自为章,但一以贯之的是他不张扬的热烈,沉静中的坚定。这一切,造就了戒毒所里独特的山水世界和精神家园。如同伦勃朗的油画,光亮从黑色的堆叠中映射出来,这份精神的光芒穿越了身边的世俗与偏见。作者用自己的人格和心灵力量完成了对戒毒工作的重新诠释和再造。
爱心所及,便无处不美好,处处有生趣。在那一方天地里,他带领干警职工和戒员,建花园,挖鱼塘,办报纸,举办文艺活动,给戒员开生日晚会,甚至在所里为戒员举办婚礼……他像爱家一样爱岗敬业,让原想调离的警员想留队,让戒员爱上了这个地方。在这里,作者传达了一个坚定的信念——有爱就有希望。全书无处不充溢着来自人与人之间爱的温暖和人性光辉,即使在戒不掉毒瘾的阿芳身上,我们依然能够看到正义、善良、母爱的光芒。作者呼吁更多的人关注戒毒,消除偏见,只有全社会的理解、包容,才能让戒毒者真正得到回归。
作为叙述和亲历者,充分体现了程卫东的特质,既果敢勇毅,法情相济,更情怀乐观,心有大爱。加之达观通透,明晰冷静,这让他能够审时度势,掌控自如。戒毒所有围墙,他却并没有把自己围起来,也没有把戒毒工作围起来。在这里,他创造了一个四重交响的世界。其一是与戒毒的“瘾君子”斗智斗勇、强制与协同下真实残酷的现实世界;其二是借劳动在围墙内营造的充满希望和生活气息的阳光世界;其三是他在戒毒所内用一个警察的人文主义构建的人与人之间充满关爱、尊重的精神家园;其四是他用博客在网络上书写和凝集的关于戒毒的探讨和交流平台。爱无疆界,他让每个世界都服务于戒毒主旨,互相补充交织,令人深感细腻、柔和却又恢宏、大气。
他思考戒毒、“品味”戒毒,自己也获得了一份全新的认知,深味“戒毒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要经得起曲折,不怕反复”。
从20世纪80年代初吸毒在我国死灰复燃,我国的禁毒工作已经有30多年,取得许多经验与教训,对毒品、禁毒、戒毒的认识有了较大的转变。据统计,全国现有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中,35岁以下的青少年占三分之二以上,其中,绝大部分人是在不了解毒品危害的情况下染上毒瘾。所以,把青少年列为毒品教育重点对象是开展毒品预防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是遏制吸毒人员滋生的关键。这部作品,除了让青少年了解毒品本身所带来的危害,更让他们知道,是人们对金钱的贪婪、对诱惑的妥协和对自身的放纵酿成了一场场人生悲剧。在具体、感人的故事情节下,引发读者感同身受的关悯与彻悟。本书所起到的警示教育作用,无疑是一场精神上的化蝶之旅。
2011年6月
(作者系中共惠州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局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