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年代

2014-05-27 13:28 | 作者:QINGYE | 散文吧首发

青野

1

吃了几十年的红薯,与红薯有关的那些人和事,老在脑子里翻腾,想写一篇有关红薯的文章以示纪念,又很难。不写又放不下,还是一吐为快。

要说我们这一代人比我们的父辈少了一点饥饿,应该感恩红薯。都说“一大二公”三十年没有吃饱肚子。如果没有红薯,生活会更糟糕。

一九五六年刚转入高级社,就迎来了种红薯的热潮。那年麦天,水大,堆在场上的麦子发了霉,却给红薯插秧带来了机会。红薯秧插到地里,不打蔫就长起来了。秋天,迎来红薯大丰收。麦茬红薯,一串串的紫红色,一棵能刨2斤。从此,农业生产掀开了红薯年代的历史一页。

红薯成为重点农业,名符其实,不是一句空话。大年初一开门红,吃完饺子,男女老少齐上阵,就开始拾掇养红薯秧的床子。正月十五前后把薯种下进床里,谷雨前后开始插秧。

红薯插秧离不开水,对于干旱丘陵来说是一件缠手、累人的农活。社员们一到天挑起水担子抗旱点种,就没有个放下担子的时候

到了秋天,所有的庄稼都收完了,霜降前后刨红薯,一棵棵地刨,更是一件费时费力累人的农活。红薯贯穿着农民一年农活的始末,也关系着农民的吃饭问题。

2

红薯耐旱,好成活,最适合丘陵区生长。计划经济年代,生产队里的土地要服从国家计划安排,各种农作物种植都有任务。自从种上红薯,粮食收成才有了保障,交公粮是红薯干,牲口饲料是红薯干,社员口粮还是红薯干。我们那里的老百姓把红薯也叫做山药,社员们有个口头禅:“想吃饱,种山药。”红薯生长的好坏,决定着社员一年的口粮。所以红薯一定要种到好地里,不然就保不住社员们的饭碗。

一亩红薯,大约要栽种4000棵秧苗,成活率按八成计算,风调雨顺年头,秋天,一棵平均收2斤,一亩好地有6000多斤的收成。一个生产小队要种三四十亩红薯,一户人家,一个秋季下来,要分数千斤甚至上万斤的红薯。红薯干虽然不算什么好粮食,有了红薯干老百姓心里就不慌。因此,刨红薯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秋收。

一个生产队有二三十户人家,一百多口人,要刨十多万斤的红薯。赶着节气走,不抓紧时间,红薯会受霜冻的威胁。每到这时男女老少一齐出动,也要大干十天半个月才收完。

起初,分红薯是生产队里的一个盛大场面。把红薯运到打谷场上,黄昏才开始分。点着马灯,成群的飞蛾绕灯而舞,红薯堆积如山。抓阄、捡拾、抬筐、过称、记账,人来人往,长长短的人影晃悠,一直分到下半。把红薯从地里倒腾到家里再分,给劳动力无故增加了许多负担。

经过几年摸索,生产队干部学聪明了,刨红薯在地里分。谁家也不肯把分给自己的那份丢掉,人员不用发动就全来了。男人们起早下地刨红薯,女人在家做好饭,带着孩子和一天的汤水、干粮,还有晒红薯干用的擦子,也赶来了。

早晨、上午刨红薯,一个下午,把刨出来的红薯分完。一天两顿饭都在地里吃,把红薯晒到地头的石板上,草坡上。孩子困了,睡在地头的草坡里。天很黑了还在地里忙活着,很晚才回到家。

这个时候你到地里看,满山坡白花花的红薯干,像下了一样。

地头石板上晒出来的薯干,干得快,干净又漂亮,两三天工夫也该拾掇回家了。这里当天分的还没有处理完,那里不去收拾又怕丢失了。顾了东顾不得西,分身无术。孩子哭大人叫,乱糟糟的谁都帮不了谁。队长只管赶进度,照样刨、照样分。“争秋夺麦”要的就是这个劲儿。

如果赶上闹天那就更糟了。晚上,漫山遍野闪烁着收拾薯干的灯光。薯干真的着了雨,两三天内就会发霉、腐烂变质,那真能把社员们急死,因为即是烂了,发了霉也得吃啊!那是自己的口粮指标。

吃鲜红薯是社员们的首选,日天短,日子好过,吃红薯能凑合。保鲜红薯下到窖里,一直要吃到第二年的春末初。保鲜红薯不能放得太多,超过春末夏初这个季节,就会烂掉。粮食短缺的日子,老百姓精打细算。度日艰难的人家,春天需要用钱,为了起码的油盐,不得不卖掉几筐红薯。

3

国家给农民计算口粮标准是5斤红薯折合1.2斤薯干,1.2斤薯干顶1斤口粮。实际上3.3斤红薯就能晒1.2斤薯干。这样,农民种的红薯越多得到的实惠就越大。几乎每个家庭都养一口猪。特别是多子女户,一年到头从生产队分不到一分钱,全家的零花钱就指望那头猪。

我家四叔就是这样的多子女户,四婶用好薯干喂猪,发了霉的薯干留着人吃。她说:“猪长大了能卖钱,人吃了变不成钱。”

许多红薯的记忆不堪回首。长年累月地吃,吃多了,烧心、泛酸、打嗝、胀气,吃出胃炎、胃溃疡,对红薯恨交加。不吃饿,吃了难受。人们把苏打面当成药,烧心难受了就随时吃一点。

“低指标,瓜菜代”三年困难时期,我们那里的老百姓却“因祸得福”。红薯干一斤能卖八元钱,谁都舍不得卖,害怕遭遇更大的饥荒。家里的红薯干比较充裕,外乡逃难来了好多姑娘,嫁给村子里的老光棍、小光棍。人们开玩笑,称呼她们“红薯干媳妇”。

那时候家家都有一盘土坯炕,土坯炕前有个火炉子,到了冬天炉火除了做饭,还要兼顾过炕取暖,炉火通过的炕前边有一个小火窑。冬天,小火窑里一天到晚总放着红薯,被烤得热腾腾的,小孩儿回到家就去拿了吃。特别是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从被窝里伸手去拿红薯吃。被烤了一夜的红薯,有点发蔫,有烧烤味道,特别香,吃完一个还想再吃一个,吃饱了再起床。

红薯丰收了,农妇们不辞辛劳地变着花样改善生活,擀面条、蒸包子、轧饸饹、摊煎饼。歉收了,用红薯面掺糠搅菜度荒年。人们说,“红薯干媳妇”、吃红薯面馒头娶来的媳妇,照样生大胖小子。

我吃红薯度过青年和中年大部分的日子,我的身体曾经日复一日地被红薯充填,成了红薯的容器,红薯的加工作坊。

4

闹了三年文化革命的中学生,又回到生产队和父辈们一起成为新一代农民。

我们县里有个野沟门水库修了十年,号称“老爷工程”——西水东调。各公社分有修水渠的任务,一把手书记挂帅。回乡青年被派往水库工地,凿钎打眼、放炮挖涵洞。那时候搞摊派有个漂亮的说法:叫作“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民工自带口粮,生产队里记工分,国家只发少量补助粮。抡锤打钎子是个力气活,吃红薯、红薯面不抗饥。

公社书记,不定期带着文艺宣传队到工地演文艺节目,前去慰问。再到工地现场走走看看,表示关心,这就是书记挂帅。民工知道书记要来视察,勒紧裤腰带咬着牙干。那时候时兴念毛主席语录鼓舞士气。背语录又是小青年们的强项,一个小青年一边抡锤打钎一边说:“伟大领袖教导我们说,‘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另一个小伙子接着说:“山药者,我们的山药。红薯者,我们的红薯。我们不种谁种,我们不吃谁吃。”话音一落,引得大家哄堂大笑。这一幕正好被前来检查工作的书记看到眼里。立即在工地召开了现场会,经查证,小伙子家庭出身没有问题,才免予追究。一句笑话,差一点闹成政治事件。

红薯随着人们喜好,曾经被吹上了天。“大跃进”刮五风,睁着两眼说瞎话。我们那个邻村龙华,吹出“红薯亩产80万斤”的指标。这个消息还登载到邢台报上,说大话不打折,不脸红,还成为一时的英雄,真是一件可悲的事情。红薯是能高产的农作物,亩产80万斤,那要长多大个的红薯啊?记得那时候我粗略算过,一亩地面积的土,一米厚也不过80万斤重。

说大话那时有个冠冕堂皇的名字——共产主义风格:敢想、敢说、敢干。

大话、假话把人们的思想搞乱了,领导心里也没有底,也弄不清生产队究竟能打多少粮食。只知道出风头、假积极,秋收下来先交公粮,敲锣打鼓给上级报喜。这里也有个说法,叫“先公后私”。结果,除去公粮、种子、饲料(生产队里有大批牲畜),社员的口粮吃不够八大两了。吃不到也不能说,产量是自己亲口报的,怨不得别人。辛辛苦苦干了一年,粮食交给国家,自己饿肚子,农民真有点冤。

说是三年自然灾害,其实哪里是自然灾害,那是人为的灾害。吃野菜、树叶、荆籽……凡是能吃的,这次红薯秧也派上了用场。

忍饥挨饿又一年。1962年又到了刨红薯季节,有了往年的经验,辛辛苦苦干活的农民饿肚子,似乎太不应该。于是生产队干部,每天刨的红薯有意不分完,剩到地里用红薯秧苫着。第二天,红薯就不见了,也没有人追查、声张。你不说我不说,心照不宣都清楚。晚上,红薯地里碰过面,还小声打过招呼:“你来了?”“你也来了?”各自办个人的事,分头而去。第二天红薯地里再见面,都像没有发生过事一样。就这样,没有谁号召,形成一个无组织的、集体“偷”红薯行动。有胆量你就去“偷”,没胆量去“偷”,挨饿活该。

“偷红薯”活动没人布置,却迅速形成一种风气,全村人都这样。这当然是一件不公平的事,可是,称头上一点都不敢多分啊。不公平,老百姓也没人反对。

那年八月里打雷,老百姓说,“二八月响雷,遍地出贼”。却应在这里,是天意。“偷红薯”虽然不是什么光彩事,灾难中的农民每当提起,津津乐道,却自以为荣。

5

红薯,原产于南美洲秘鲁,被哥伦布带回西班牙。后来,西班牙殖民者又将它从本土引种到菲律宾殖民地。西班牙人对这种高产农作物要实行垄断,严禁向中国出口。1593年一个福建人在菲律宾经商,巧妙地骗过海关,将红薯秧带回老家福州,收获了红薯,“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蜜枣”。从此,拉开了红薯进军中国的序幕。红薯随着“湖广填四川”扩散开来,红薯扩散到哪里,那里的人口就急剧增长。短短百年中国的可耕地就增加了四倍。

可以肯定地说,中国成为这个星球上的第一人口大国,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红薯。红薯与我们这个民族的关系千丝万缕。十几亿中国人,有多少人与红薯脱得了干系?

红薯像大慈大悲的菩萨,普度众生,特别是那些受苦受难的老百姓,只要你辛勤耕种红薯,就有收获,就不会饿死。

卑微的红薯,沟沟坎坎都能生长。红薯又多么像我们苦难的农民兄弟,在恶劣的环境里照样能生存,生根结果。

在我们家乡,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初,可算是红薯的鼎盛时期。种植的红薯是无公害绿色食品,红薯地里基本不施化肥,不打农药。那时红薯没有什么疾病发生,年年种,年年丰收。家乡的红薯淀粉含量高,蒸、烤出来,咬一口像栗子一样香甜。

现在,城市的闹市区,经常飘散着烤红薯的香气。可是,买一块尝尝口感差远了。再也找不到家乡那种,我所感恩的红薯那种味道和口感。

2013.5.26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