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杂说第二篇

2014-05-04 18:34 | 作者:景林 | 散文吧首发

第二篇 葛覃

这篇诗的主题很有意思,有人说,是在描写新婚妇女回娘家探望父母,但也有人说是在描写一个待嫁女出阁前的准备。古人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我读了已不下百遍,还是在这两者之间徘徊,不敢武断,也还没有发现另类答解,现在只好记下来与朋友们斟寻。

这篇诗,不管是从表面阅读,还是从深次理解,都是很美的。它给我们的感觉就是三幅图画。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幅,原文如下: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

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你看那葛藤,叶绿枝青,蔓延在山谷之中,好不茂密繁盛。那黄雀也被葛藤清鲜的枝叶吸引,在上面飞来绕去,一会儿又停在旁边的树枝上,唱着清丽婉转的歌。

这第一幅图,给我们的感觉是美的、快乐的。那么它美在什么地方、快乐在哪里呢?单任这第一幅,好像没有什么答案可寻,最多也只能说它是一幅自然风景图罢了。那么我们来看看第二幅有没有答案。原文如下: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

是刈是濩,为絺为綌,服之无斁。

这第二幅图,是在第一幅的基础上加了一个人,而且是个女的,为什么是女的呢,因为这是古代男女的分工法则,“男耕女织”嘛,关键是要判断出她是姑娘还是妇女,就很难了,这也是这篇诗的争议问题。“你看这个女的手拿着镰刀,看着长得这么好的葛藤,心里没有不欢喜的,听到旁边树上黄雀的鸣唱,心里没有不快乐的。把这些葛藤割回去煮好,抽出里面的纤线,再织成布,做成衣裳,穿在身上,一点也不觉得讨厌。”

在这里,我们可能看出了一些端倪,至少知道了,这个女的,勤劳朴实,心情愉快。那么她的心情是为什么而高兴呢?难道是因为那些葛藤吗?那黄鸟又作何解释呢?我们不妨来设想一下第一种答案,她是一个待嫁姑娘。一个就要出嫁的姑娘,在山谷中看见那些好葛藤,肯定是想给自己做嫁衣,再加上旁边黄鸟的欢唱,更是想到自己就要与情郎浓情密意,他也曾抱着琴来向我求婚。这个姑娘想到这里,心理能不快乐吗?说到这里,忽然觉得,孔子把《葛覃》放到《关睢》的后面,作为第二篇,是不是有他的道理,你看第一篇,是说一个男孩子追一个女孩子三次才成功。而这第二篇,如果把里面的主人公,看做是姑娘的话,正好是追到手了就要嫁娶。当然这也只是猜测而已。现在,我们再来设想第二种答案,她是一个已嫁妇女。她嫁到婆家也有些时间了,勤劳顺一直当做是自己的本分,上山看到那些好葛藤,就想到了自己在娘家,上山割藤的种种,旁边的黄鸟可能是比喻小时候的自己,也可能是比喻合家乐乐,此情此景,她肯定是想回家看父母,也许父母也要想她。那究竟是那一种答案呢?我们来看一下第三幅有没有说明。

原来如下: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薄污我私,薄浣我衣。

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这第三幅,就有些不好解说了,主要在这个“归”字上面,这个归字,给我们的意思觉得是“归家”就是回娘家父母,但“归”也有出嫁的意思,《桃夭》中的“之子于归”就是出嫁之意。究竟该是那种意思呢?我们依然以上面的设想,再来看一下原文的意思。第一种若是姑娘,即是:“和我的管家说,我就要出嫁了,轻声地嘱咐她,内衣要洗干净点,穿着才舒服,外套要洗好点,有些地方要轻轻搓,有些地方不用洗,这样穿着才好看。我光光美美地嫁出去,才能使父母得到安慰。”第二种若是妇女,即是:“告诉我的管家,我要回娘家探望父母,嘱咐她,内衣要洗干净点,穿着才舒服,外套要洗好点,有些地方要轻轻搓,有些地方不用洗,这样穿着才得体好看,回到娘家,父母见了,才觉得我是勤劳的、讲究的,他们担着我的心才能放得下。”

依这样看起来,好像更有意思,但作者当初在表达这篇诗的时候,应该有明确的旨意。孔子当初在整理《诗经》时,把它放到第二篇,是不是前文说的暗示呢?但是我又觉得,如果她是一个待嫁女的话,婚姻大事是很重要的,自己就要出嫁了,要穿什么,洗什么,难道管家不知道吗,还要去告诉她,不是多此一举吗?而且原文那几句还是独立成段的,所以应该是已嫁之妇。因为一个已嫁之妇,她什么时候回娘家,管家是不知道的,只有告诉她才晓得。不过,也许又有朋友这么想:“马上就要出嫁的姑娘,对自己的方方面面是很注重的,嘱咐一下管家,告诉她,以示重视,也不是不可以。”不好证明,还是让大家去断论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