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房的沧桑

2014-04-21 20:29 | 作者: | 散文吧首发

知青房的沧桑

学文

车窗外下着漂泊大,透过车窗远眺:青山、村庄、公路犹如笼罩在大雾之中。雨似乎还有越下越大的趋势,再过几分钟就要下车了,今天回学校没有带伞,看样子要成落汤鸡了。

几声客车的鸣笛声后,客车停在了路口。我走到车门旁,雨水已经打湿了裤脚,“哇,雨还是这么大!”我叫了一声。接着抬脚一跳,下了车,急忙向一平房冲去。

几十秒钟的功夫就冲进了平房,弹弹头上、身上的雨水,还好没有全身湿透。

雨依然下着,只好在这继续避雨了。我在平房里慢慢走着,只见地上散落水泥硬块比比皆是,墙角处的酒瓶东倒西歪地躺着,各种香烟盒在地上已经发霉了,墙的右角处有几个用粉笔写的字:“高速建设”,原来前段时间这儿住着建设高速路的工人。

天上的雷声轰轰的响着,偶尔还让我心颤抖了几下。我绕过走廊,到了另一个房间,地上散落的东西同前一个房间大同小异。然而,墙上的几个相当模糊可整体的轮廓却能认出的字:“知识青年上 乡”。这里应该是当年“知识青年上 山下 乡”住的房子,我思索着。

知青房。

我的心情一下子兴奋了起来,一扫被大雨所困的无奈。想到三月份看到网友戏称:知识青年上 山下 乡”的朋友叫“插友”。岁月的沧桑,“插友”们有抹不去的回忆,是美好?是心酸?是收获?是智慧的启迪?这些只有他们自己才能做出最好的回答。

知青房。

我顾不上外面的倾盆大雨了,在走廊里来回走着、看着。这栋砖瓦房有六个房间,结构还算牢固,三、四十年过去了,至今仍然可以用,足以说明当时的投资。

也许,各地的“知识青年上 山下 乡”住的房子各有所不同,但是这栋知青房让我陷入沉思。

从当时的经济条件讲,决策者们能考虑到“知识青年”的住房,这一点的确是善举,这可以说是早期的“人文关怀”吧!当然历史的伤痛是无法痊愈的。

看看当下的年轻人住房。

刚走向社会自己的收入一般不会很高,要想拥有自己的房子,在当前的条件下,不吃不喝至少也要工作十五年以上,有的可能还会更长。可以这样说,刚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几乎是没有住房的。当今的年轻人面临的困惑会少吗?

少年强则中国强。

因此,我认为是否能在房子方面早给青年人考虑,不要让青年人花大半辈子为房子而操劳,让为祖国甘于奉献的理想发生偏离。当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都有房子住,虽然条件艰苦些。在“文化大革命”中都会考虑青年人的住房,为什么国家发展到现在这么好却把青年人的最基本需要给淡忘了呢?

先考虑青年人的住房吧!如果真的有人会这样做,青年人一定能放飞想,让青激扬,中国梦是一定能实现的。

半个多小时后,大雨停了,我走在干净而湿润的水泥路上,渐渐远离了知青房。太阳光穿过雨后的雾气照在路上,我内心无法平静。

知青房有多少的沧桑?有多少悲痛?有多少睿智?

后人看到了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