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清明伦子

2014-04-06 11:19 | 作者:伦子 | 散文吧首发

轻轻地翻开日历,四月如期而至地出现在眼前,一朵花开的静谧,在日历中柔柔地升起,心中一股暖暖的感觉流淌开来。

,一场淅沥的倾袭了校园旁边的老樟树。晨起,满地的树叶随风轻舞,稀疏的落叶点缀其中,雨后初晴的天空总是蔚蓝如海,阳光透过云层暖暖地照在身上,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清明,对于我,总有着最深的情感,在一年中的十二个月里,总会在四月想你,在这样的日子,在芳草最深处,聆听鸣虫唱。一首首流传了千百年的清明诗,如一声声发自远古的天籁,带着人世间的真情,从悠远的历史深处走来,系住了远走的脚步,潮润了那些在清明文化里闪亮的眸光。从此,关于清明的诗文被一代代的加厚加长,清明文化演绎到今天,便成了一种厚重的清明现象。这些诗文折射了清明文化的底色,也点亮了清明独特的文化。

当清明的脚步悄然临近,一场场纠集思念感恩的清明雨往往如约先至,款款走来,氤氲在“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伤心痛苦氛围。霎时间使生者勾起了对仙逝的亲人们无限的缅怀。雨水交织着泪水,使得心与心隔着那座奈何,在时间里苍白、阴郁,那悲凉的情怀,如扯乱的丝麻,顺不清理还乱,一直住进生活里,织在心中。这朵雨水泪水滋润的花儿,开在脆弱的节令里,生生不息,代代不已,给祖宗们的血脉复制出的一代代新生命,指点曲径通幽的迷津。在“列祖列宗”的灵位上,这种生命的复制就叫做缘。那些有形的坟冢或牌位,是缘分得以延续的一个理由,更是一所驿站。缘分产生的向心力,潜伏在下一辈的身心上,一年一度地将亲情唤醒,使人感到父辈乃至祖辈对自己的抚育与教诲。春草年年绿,星月岁岁移。生与死的界限是模糊的,行走在“送走上一辈,抚育下一代”这道夹缝中的我们,既要有祖辈的勤劳、宽宏与慈,又要用一颗心照亮生活的路,从而享受生活的乐趣。

人生,生命无常。缠绵的雨意展开翱翔的羽翼,从天国中苍凉而来,敲打着窗棂,发出了一道道醍醐灌顶的叩问。谛听这来自天国的语言,我们更要珍重这来生缘、今世爱的脚步,从中采撷浓浓的暖意。放眼雨幕下的大地,草木吐绿了,花儿绽开了,仿佛长眠地下的先人们一夜间将它们唤醒了。深山漠野里,家家户户祖坟前的鲜花、纸幡,寄托了无尽的哀思与缅怀,从而将下一代历经的往事与烦恼,化成了亲人坟前的纸灰和烟花屑。“清明到,儿尽。”“清明临,报恩情。”这些鲜活的语言情感脉络,将动物素有的羔羊跪乳、乌鸦反哺,更形象得朗朗上口。面对中华民族“慎终追远、敦亲睦族”的优良传统,面对清明底蕴中暗藏的忠贞意识、人寰情结与和谐理念,我们真的应该认真沐浴——人类远远比不上草类,先人们为了土地能结出赖以活命的粮食而苦苦锄草,但草儿最终还是覆盖了锄草的先人。

清明挽着踏青的民俗文化一路走来,杂烩并融合在现今社会,使得祭奠、缅怀、追思、感恩等一组组内化在实实在在的行动中,这正是民族情感延伸的重要方式,更是民族向心力的凝聚。人生忧如草木,终归岁岁枯荣。如今,清明和春节、端午、中秋等节日共同端坐法典之台,将中华民族的文化长河滔滔地流向了一个更新的人文领域,我们就应该弘扬清明的纯真,还清明以清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