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风雨路(系列纪实回忆录)

2014-03-04 08:56 | 作者:小雪花 | 散文吧首发

作者:祖珊琦

2014年2月24日 星期一

于保定家中

(九)转“岗”

时候,我经常和姐姐一起在后去树下找那些松动的小孔,然后把那个躲在洞里的小家伙挖出来,再让妈妈为我们变成餐桌上的美味——炸知了。全家人一起分享这道野味的情景至今仍然很温馨,因为,那时候家家户户的餐桌上都很清寡,所以,偶尔添些花样,就非常活跃气氛。也有时候,我们挖回来的知了多了,头一天来不及用盐水泡,第二天,就有个别的变成了大头知了。每到这个时候,我特别喜欢静静的观察它们蝉蜕的整个过程:

刚刚退壳的那一刻,蝉是美丽的非常柔弱,通体都会呈现令人不敢触碰的奶白色,行走缓慢。但是非常的快,好像也就是一眨眼的功夫吧,它一接触到空气,就会迅速氧化,蜕变出结实的黑亮色的外壳,只要攒足了劲儿,它就会在屋子里面飞来飞去。那种自豪和怒放的心情,我能感觉的到。这样子的知了,通常我们都不会再炸着吃了,而是把它放掉……

我想说我们的人生往往也要经历各个不同的阶段,成长也需要一个蝉蜕的过程。

为了理想和必须坚持的目标,往往有时候,我们还需要作茧自缚,就是用目标把自己捆绑起来,去经历和忍受那些原本以为自己无力承受的代价。更多的时候,我们必须选择默默的积蓄和坚忍的等待,直到岁月将你打磨成器,才能破茧而出,羽化成美丽的彩蝶,寻找到自由的天空。

回到了库房,我才发现自己还真的是小巫见大巫,在下面折腾了大半天,原来还是个井中的蛤蟆。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在下面张牙舞爪的忙活了两个月就卖了不到400吨货,而在库房最忙的时候,一天就出到过三、四百吨。怪不得张经理当时催我回来的时候用了那样的语气:你磨蹭啥呢?还不想回来了?!

其实在前面的故事里,我好像已经提到过,库房当时是两个人的编制。而且,他们俩位都是来公司最早的员工(当然,张经理是在他俩之前)。其中那个年纪比我还长很多的叫王建州,他会开车,为人周到、热情。我说过:当时我们来库房参观的时候,王师傅还主动的为我介绍了很多中化的情况。在我下去之前培训那会儿,农资餐厅还没关张,(因为公司总共也没有几个人,所以午餐都在餐厅记账。)我和王师傅一起还吃过几次饭。

回来之后,我才知道,这位王师傅被派到定州的销售点上协助销售去了。所以,库房只剩下那个年纪稍微轻点儿样子憨厚的保管员了,他叫哈立新,成了我后来工作上合作时间最长的搭档。(当然,还有再后来加盟过来的比我小一岁的女库管,她叫凌建华——小凌,当然这都是后话。)

那阵子,公司上下都以“销售”为第一要务,所以,当时‘干业务’才是最提气的活。用现在的话说牛的很。公司开个什么会啦,出席个什么活动啦,都是‘干业务’的,你才有份儿。无论走到哪里,电话都丁零当啷的响个不停,客户们一口一个:经理、经理的。的确让那些旁观的人们看着非常的眼热,就包括在公司门口的小餐厅门前停着的,也永远都是业务们的车子,即使个别时候,也带上其它部门的人,但,这些人也都明白自己是沾的人家业务的光,感觉是不一样的。所以,也就是说在很多人都在转岗干业务或者说是正在蠢蠢欲动的时候,我却从公司的“贵族”阶层一下子跌落到了“服务”阶级。

原来,在下面点上卖货,上面货发不下来的时候,你可以理直气壮的找经理告状,是谁、谁、谁后勤跟不上影响你的业绩了等等,现在,倒过来了,你成了前线指责和呵斥的众矢之的了。难道生活还不够戏剧性吗?!!

说我当时没有落差,神仙也不会信那。岗位一变,工资减了,这个我还能接受,因为,活儿,是你自己选的嘛。但是,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的细微变化,让我显得不那么从容和自然了,特别是在张经理当着我和哈立新的面说:“库房不给按座机了,用处不大。电话费上面只能报销一个人的。”

你想呀,人家是老保管我又是后来的,而且,在我刚回到保定的时候,张经理就和我明确过,库房工作主要由哈立新负责。所以,这个时候我也只能主动说:别报我的了,我的用处不大。

其实,说心里话,如果不做业务,我的电话用处是真不大,这确实是真的,我平时在生活里也不是个打电话的人。但是,面子这个东西,要想把它完全打磨掉对于当时的“我”,还真需要时间。不管怎么说吧,那心里也不是个滋味!

所以,我说:我们最大的敌人,应该不是环境,是自己。但是,环境却真的能够帮助我们矫正身上的偏见和毛病。

如果,不是通过这样一次的转岗,也许,我至今还没有机会从另外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自己。

所以,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张经理在离开库房的时候,留给我的那句意味深长的话:“有所得,就必有所失!”这句话对我,印象非常深刻。

是呀,人这一生,不就是在得与失之间不断的调整和平衡吗?

现在,我仍然非常的感激当年在一块儿打拼的这些好兄弟好姐妹,在我情绪低落的那段日子,给了我很多的温暖鼓励

我还记得有一次,张经理特意让叫上我们库房的一起去吃饭,当时他关心的问我:现在怎么样了?意思是能不能适应库房的工作。原来那帮子一见面就斗的业务们,听说我回库房了,也都投来了同情的目光。就连平时一见到我就:祖儿,祖儿的怪叫,老爱拿我取笑的(徐水片区上的)张建光,这回也破例沉默了。最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和我掐的最厉害的李克升,那一天,也都特别和气的打听我:儿子,接回来了吗?

原来他们都是和张经理一起来为我加油打气的。

尽管当时,我还不可能马上从忧伤的情绪里完全的走出来,但我还是以诚恳和感激的态度对张经理说和大家说:如果改变不了环境,那我就去适应环境。

好!这一回,张经理站起来提高了音量的面向大家。我知道,他希望我能再拿出温仁卖货的那股子拼劲儿来,尽快进入库房工作这个全新的角色,打好这新的一仗。决不能掉链子!

对,绝对不能掉链子!

后记:一个人的潜能,往往是由特定的环境和某个特殊的事件激发出来的,如果,刚一来中化就要我到库房工作,也许我还真的胜任不了,说不定就像很多来过的年轻人一样,看一眼就走掉了。应该说是‘干业务’这个极具挑战性又略有风光的工作,首先吸引我的。

但是经历了这段日子的锻炼,我对“销售”这份工作的分量也有了新的认识,我体会到了那些潜藏在挑战背后的压力和风险。所以,对业务工作的艰辛更多了一份理解。这恐怕也是我后来在库房每次都想方设法积极主动的配合业务工作的重要原因。

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很怀念创建之初在一起打拼的这群好朋友。大家团结友爱,情同手足。无论谁有事,都彼此帮助,我们在下面忙的时候,庐江和冉东(后来新增的一个重要岗位:物流)都是按月把工资送到我们手里。库房忙不过来,会计、业务、就连经理都过来一起忙。办公室给库房送饭,是常有的事儿。那阵子,在工作上,大家真的互相合作不分彼此。特别是,我刚刚回来那段日子,加班,因为我家最远又是公司唯一的女同志,所以,当时公司里面几乎每个人都送过我回家。

所以,这时的我已经舍不得离开中化这样的集体了,后来,我还目睹了公司、包括听说的分公司、总公司都有员工,由于工作的需要和员工自身的愿望转岗到不同的部门。其实,这种允许员工通过考核调换到能够胜任的岗位的形式,是一个非常好的内部管理机制。既能合理的整合资源,又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本部职工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变换角色,还能提高员工在工作上的衔接和相互理解。我觉得,挺赞的!

(待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