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阁村志》《建制篇》读后

2014-01-26 08:47 | 作者:孙雯曦 | 散文吧首发

两天都不在家,下午,不由自然地又翻开了平望先生的《天阁村志》,看了《建制篇》。我觉得,志书的任务就是反映一个地方的社会发展和变化的,不是为了突出政治的。说得明白点就是是什么就是什么。一个村的建制沿革有其历史上的上下联系,天阁村也不例外。

我不是天阁村人,我也不知道天阁村的建制沿革。但天阁村确实是一个千年老村。既然是老村,历代的史料记载总会有一点儿些微记载。应予以沿用。正像平望先生在《沿革篇》里所说:“在秦代这里已有人居住”。后赵石勒改咸阳为石安县,那么天阁村是否归石安县?据我所知,礼泉汉代称谷口,治所北屯,管辖今泾阳、三原、礼泉的大部分地区,那么是否包括今天的天阁村呢?是否包括马庄一带呢?当然这不是一下子就可说清楚的事情。我也知道,解放后礼泉县于1951或1952年将王镇的泾河以东地区划拨给泾阳县,从此,礼泉、泾阳以泾河为界。我说的这些并不和天阁村相关,只是为了说明一个村的历史沿革是常有变化的,并不是一下子就先产生党支部,不能只为了突出政治首先产生(共产)党支部,今有完好的民国时期的《咸阳县志》,也有清末的《咸阳县志》。认真的核实一下,起码天阁村在清代属于那个乡,民国时又属于那个乡、那个保、那个甲?保甲长都是何人?

解放后,农村最初的生产管理机构是互助组、合作社。合作社的最初形式是初级社,后来发展为高级社。书中虽然提到了,却并未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后来又建立了区,每区分为几个管区,管区下又领导几个乡,也叫乡公所,在乡公所的领导下又有好多的生产大队,我不知道天阁村当时叫什么大队。

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几个县合成一个大县,如乾、礼、永合并为乾县,泾、三、淳合并为三原,一个公社管好多生产大队,一个生产大队有好几个村子组成。这个时期,天阁村又和那几个村子组成了什么生产大队?我并不知道,查阅本书也无答案。当时的生产大队设有大队正、副队长,监察委员,值得一提的是监察委员是一个很有权威的职务。生产大队下属几个生产小队,而天阁大队下属几个小队也无法知道!

1962年,生产队划小,基本上是一个村一个生产队,生产队下划分若干小队,天阁村生产大队下划分了几个生产小队呢?本书没有交代。这种生产体系延续了十多年。直到“文革”中的革命委员会成立。革委会又存续了十多年,但是生产小队的生产管理体系并没有改变。改革开放后,人民公社革委会被撤销,变成乡政府,村上的生产大队革委会变成了村民委员会,村上的生产小队撤销变成承包小组等。

我认为这一块起码还得多下气力修改。

以上草率胡说,万勿介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