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味浑厚的人文精神

2014-01-07 13:38 | 作者:孙雯曦 | 散文吧首发

体味浑厚的人文精神 孙东位

初识浑厚是在2007年的9月28日,那是我的父亲病危刚从咸阳回到村上的第二天。当时父亲已经昏迷几天,浑厚陪同张廉、蔺志顺老师一行三人,不知道是从哪里得到的消息,第一批以文友的身份赶到家中探望。蔺志顺趴在炕头大声告诉父亲:“孙老师,张廉、蔺志顺、罗浑厚我三个来看你来了,你要是听见了就表示一下!”也可能是灵犀相通,昏迷几天的父亲竟然眼皮微微抬动了一下,眼眶有些湿润,我想他虽未能言语,心里必是明白的。

我很感激他们不忘旧情的诚挚和率真,虽然父亲享受他们的许多慰藉没过两天就带着诸多遗憾去世了,但我却从此也记下了他们的名字。

当我办理完父亲的后事没有多长时间,浑厚在县文联的《嵕山文艺》上发表了一篇《兼通诗书画,一流德才识》纪念父亲的文章,我看了以后,并没有对文章多加思考,却被他对我父亲那一份敬重的真情所打动。文章写得语句流畅,事例毫不夸张,文辞恳切,语气平和,用词严谨,几乎是感情织就的布帛,散发着绵绵地温馨

我感激浑厚为人淳朴忠厚,为文严谨求实。

浑厚身不伟岸,却文雅细心。他是县作协的秘书长,是礼泉文化圈重要的活跃人物。我满以为他是县上哪个机关部门或单位的干部,后来才知道他至今还是农民身份,一个靠天吃饭的人,却对文化有着执著追求并已取得很大成绩,使我惊讶!让我一下子从他的身上看到了一种精神:孜孜以求,锲而不舍。后来我们接触的机会多了,了解的也更多了,使我时不时地领略到从他身上散发出的文化气息,在他家里聆听到的文史话题。

浑厚经营的“西府画廊”,场地狭窄,本是为了糊口,却成了他放马的文化战场,他不但奔腾于文学天地,还驰骋于艺术原野。我佩服他的谋识与胆量,短几年,他已经联系了省内外的众多知名学者、专家、书画家,阎纲、周明、贺敬之、尚长荣、舒乙、陈忠实、贾平凹、吴三大、钟明善、雷珍民、曹伯庸、李拙、介眉、郑鸣和、魏明义等,获得了他们的赠书赠言、题词作画和舆论支持,没有满腹文识,岂敢与名家交臂。尽管如此,他仍然一如既往默默地作文做事,搞他的装裱,积累他的收藏。

几件大事,值得赞扬。

《拣拾历史的碎片》是浑厚即将问世的一部散文集,顾名思义,他钩沉了被人们淡忘的人文历史,捡拾了不被人们重视的社会生活细节,记叙了家乡文人佚事,他做的是积累公德的一项抢救工作

《范紫东研究》是范紫东研究会主办的专门杂志,不定期出刊。浑厚具体操办,承担了资料征集,打印编排,校对印刷,发行赠阅等一系列工作,已连续出刊三期,在社会上影响很大,特别是在西安文化、戏剧界引起了震动。在他的努力下,范紫东研究资料收集积累甚丰,已完全具备了开办范紫东纪念馆所需的基本资料,更重要的是他的活动意义,远远超出了资料收集、整理出版的范围,它促进了西安易俗社的社史研究,协助代表西安易俗社精神的陈美女士,寻访历代易俗人足迹,拍摄并在中央电视台播放了《我们的易俗社》大型专题历史纪录片,使范紫东研究走向了全国。范紫东先生是我省民主革命的先驱,他的文化贡献涉猎文史、历史、戏剧、书画等多方面,而对范紫东研究这样一个重大课题却历史的落在一个四十岁出头的农民作家身上,于公来说是范紫东先生的遗憾,于私来说又是范紫东先生的幸运,他多亏有这样一个具有扎实功底且十分敬业的后辈,才使先生身后半个多世纪名声再起。

《范紫东书画集》500页,已交付印刷。浑厚的执著精神难以想象,凭着两手空空,不知通过什么渠道,什么方式搜集了范紫东先生书画资料数百张,真是泱泱大观。也不知通过什么方法搜集了范紫东先生的剧作60多部,还准备编排《范紫东剧作汇编》。这样大规模的专题性工作,若要交给一个单位,恐怕也要动员许多方面才能完成。真难!但浑厚依然呈现着笑眯眯的脸庞,显得一身的轻松。

这就是浑厚精神,我感激浑厚精神的榜样力量。

我笔疏心懒,习惯了在机关作刀笔吏的舒适生活,为了完成父亲的未竟之业,常与浑厚联系,几件事都中途停停歇歇,许多事还都仗他协助。他的示范作用,影响我断断续续总算坚持了下来,但至今仍然成效低微,有榜样的力量鼓励我还想继续坚持下去。

浑厚不仅仅为人淳朴憨厚,更重要的是让我体味到他的人文精神和不懈追求。

2013年10月12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