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话剧《乌龙山伯爵》

2014-01-04 18:10 | 作者:微云疏雨 | 散文吧首发

前2天在华侨城华艺术中心看了场话剧“乌龙山伯爵”——我以老妈的身份参加小公司员工带家属的年终聚会:下午大家一起吃饭,晚上一起看话剧。

如果不算小时候在老家县文化宫礼堂看过的样板戏改编的祁剧,我很少进剧院看舞台剧。小时候是指小得还没到购票的年龄,可以跟在大人屁股后面进场,或者学校里组织的包场,那时的心思不在戏台上演员们唱啥说啥,现在基本上也就没有了印象;等慢慢长大到成年再到中年,周围的世界对物质文明的热衷远超过精神文明,当“文青”沦为调侃人的一顶“傻帽”;当“恭喜发财”成为举国上下、男女老少逢年过节最常用的一句贺词,我自不能免俗,吃吃喝喝泡脚K歌之余,虽然不像许多人一样喜欢上四方城杀个昏天黑地,但上剧院看舞台剧,这几十年,只去过2次,也都由小雨带着,在外国听外国人唱的外国歌剧。

也就是说,正儿八经坐在大剧院看话剧,我这是第一次。

开幕前先是观众互动。当那个小姑娘拿着两个小礼物屁颠屁颠走回观众席位,撒满各式钞票的幕布缓缓上升。第一幕居然在墓地,站在台上的有一位屌丝、一位神父、一位墓地地产经纪人,还有虚拟的一位,已烧成灰躺在舞台正中前方地面的一只木盒里——是哪位屌丝故去的二大爷,因为饿死在异国他乡被神父不远万里送回乌龙山老家安葬。

剧情就沿着从那只木盒里面飘出的一张百万美金的支票铺开…….

还好,是坐在中国的剧场看国产的话剧,虽然到现在也没搞明白乌龙山的具体地点,人物的国籍也很模糊,不过剧中人都说的中国话,基本情节是看得懂的。看到剧中抖落的包袱、说出的段子、隐喻的事件和借讽的社会现象,也会发出发出会心笑声和引起心里的某种共鸣。

话剧很闹。不只是每次换场景的间歇那环绕立体声喇叭吵得我必须用手指塞住2只耳朵才不至于心慌不安,演员们的姿态、动作也比较夸张,剧情更是乌龙。我以前没看过话剧,但看过电影版的“雷雨”和“日出”“茶馆”等剧本(好像高中课本里面也有选段),不知是不是表现方式不同,感觉这“乌龙山伯爵”就像是集一些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等于一锅的大杂烩,闹哄哄有余而深度不够,一场戏看下来笑一笑开开心,走出戏院就想忘掉剧情了。大家都犯不着那么沉重,也用不着去思考太多——头疼,也想不明白。

——现在流行快餐文化。

今天打开电脑又看了一段“乌龙山伯爵”的网上视频,没看完,是没兴趣看下去了。顺便搜了搜话剧艺术的特点,答案:

话剧艺术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点

第一,舞台性。古今中外的话剧演出都是借助于舞台完成的,舞台有各种样式,目的有二:一利演员表演剧情,一利观众从各个角度欣赏。

第二,直观性。话剧首先是以演员的姿态、动作、对话、独白等表演,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并用化妆、服饰等手段进行人物造型,使观众能直接观赏到剧中人物形象的外貌特征。

第三,综合性。话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其特点是与在舞台塑造具体艺术形象、向观众直接展现社会生活情景的需要和适应的。

第四,对话性。话剧区别于其他剧种的特点是通过大量的舞台对话战线剧情、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的。其中有人物独白,有观众对话,在特定的时、空内完成戏剧内容。

突然发现,写的这篇观后感也是一小锅杂烩。希望,下次再去剧院看话剧,会懂得欣赏些。

艺术修养,是需要时间沉淀的。

可惜我浪费了太多的时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