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处红尘,张爱玲来过

2013-12-12 10:03 | 作者:雨袂独舞 | 散文吧首发

无论在哪个季节,只要望见花,我的心海里就会浮现一个名字——张玲。作为一个红尘传奇女子,张爱玲并不算美丽,但她的文字,无论是起舞,还是静默,哪种姿态都足可以倾城。

此生红尘,张爱玲轻轻地来,又静静地去,不惹尘埃,只惹迷离。那年的九月,因了她的离去,风儿多了几分萧瑟,落叶也多了几分凄美。

想起张爱玲,我内心总是充满了崇拜和敬意,其中也有几分同情和惋惜。当她携着一缕清音踏过红尘,原本灰色的空间刹时多了一抹亮色。当她漂泊的脚步静静化作九月的唏嘘时,流年的每一个角落里便渐渐多了一份懂得。

“张爱玲”这个名字曾一度被世俗遗忘,而今又被世人追忆、追捧,她情路的艰辛和半世流离的凄苦,以及她在文字路上的一路跋涉,让喜欢她的人永远爱怜深深。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每当想起张爱玲送给胡兰成的照片背面写的这句话,我心有震撼。这个可以冷眼静观人间花落花开的孤傲女子竟然可以为爱如此谦卑,可想而知,在她超然于红尘的姿态下隐藏的是怎样的一颗为爱痴狂的心。

若不是她对爱的义无反顾,若不是她对爱的飞蛾扑火,若不是她对爱的那份执着,最后,又何来“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的这句对爱的最深刻的领悟?

很多世人总忍不住想,也许她不该陷入与胡兰成的那个感情漩涡,更不该把自己葬入与胡兰成的爱情坟墓,也许她应该一把纸伞,撑起一帘烟,执一真情之手,一世悠然于红尘;抑或,她应该一壶淡茶,一卷诗词,一生安坐于红尘一隅,不问流年悲喜,不与世俗纠缠,但,若如此,那人间何来无数人津津乐道关于她的传奇?人间何来无数人辗转流连关于她的身前往后?若如此,“张爱玲”这三个字又如何成为中国文坛之经典

我爱上张爱玲就是因为她的那番话:“于千万人中遇到你所要遇到的人,于千万人中,在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碰上了,那也就没什么好说的,唯有轻轻地问一声:哦,你也在这里吗?”我相信,爱上张爱玲的人大多是她文字的俘虏。曾经我不明白文字的魅力有多大,当我遇见张爱玲的文字时,我才知道,原来世上有一种文字可以如细雨润无声,有一种文字可以随无声的脚步直抵人的灵魂

烟火流年里,人情冷暖,一切自知,张爱玲任由他人蜚流长,用一种遗世独立的姿态安然于人世,她的言行举动在每个后人的心里都有着不同的投影。

很多人说张爱玲应是落入凡尘的精灵,她的芳魂虽已随岁月的云烟飘远,但她的故事和她的文字永远都不会随她的尘缘散尽,她走过的地方哪怕荒凉,也是一种绝美。

此处红尘,张爱玲来过。她的一支笔,写尽了人间烟火,写尽了红尘爱恨缠绵,却写不尽自己的悲欢离合,或许,她最后无言的离去也是一种美丽的结局。

此去经年,她的暗香永远浮动。

张爱玲的一生,活得真实,爱得真切,她的生与死都是一种孤绝的姿势,当她如花般凋零时,当她选择静悄悄地让自己的人生落幕时,她留给世人的又何止是一个永恒的背影?

我愿一直读她,读她的点点滴滴,我会透过她的文字去触摸她真实的心跳,然后,会轻握一份懂得,去旧时的云烟里寻找她遗落的声音。

此刻,我想着张爱玲,眼前又浮现了这样的画面:那个为爱低到尘埃里的女子,一身青花旗袍,手持书卷,微扬着头,穿过民国烟雨,穿过旧上海的弄巷,正幽幽地走来……

——文\雨袂独舞 QQ 1904223318 第一本文集《半帘烟雨》已出版发行,第二本文集《云水深处》正在筹备中。

评论